前文提及,特蘭西瓦尼亞原是匈牙利王國的領土,匈牙利國王為了抵抗土耳其的入侵及補充戰爭死亡的人力,遊說日耳曼民族的撒克遜人遷入,並賦以各種特權,如土地所有權等。當時撒克遜人主要遷入七個地區,稱為撒克遜七堡:布拉索夫、錫吉什瓦拉(Sighişoara)、西畢烏、克盧日納波卡、梅地亞什、比斯特里察和塞貝斯。
我們下午從錫吉什瓦拉往西南方約90公里處參觀撒克遜七堡之一的西畢烏。
14世紀起,西畢烏逐漸成為一個重要的商貿中心,而城市的手工業者也開始成立行會,當地經濟開始起飛。後來,西畢烏更成為德意志民族統治下七個城市中最重要的一個,而特蘭西瓦尼亞的德意志民族會議也就在此召開,稱為Universitas Saxorum 。因此,西畢烏在17世紀成為了東西歐交流的中途站,以及貿易商旅必經之地。
18至19世紀間,這個城市成為了特蘭西瓦尼亞的重要中心,羅馬尼亞第一家銀行『Albina』的總部就是在西畢烏建立的。
後來在哈布斯堡王朝的統治下,羅馬尼亞東正教會的地位獲得承認,提攜了西畢烏成為大主教轄區,對外交流變得更頻繁,城市更趨繁榮。
羅馬尼亞在2007年加入歐盟,西畢烏旋即得到歐盟的青睞,獲選為2007年歐洲文化首都,因此,下圖的人孔蓋上標誌『2007』,中間是西畢烏的市徽,西畢烏的羅馬尼亞語是Sibiu,德語是Hermannstadt 。
我們沿著 Strada Cetăţii(路名)往前走,左邊就是劇院和音樂廳(Thalia Hall)。
『Sibiu』代表The Red City,因為紅磚塊城牆阻止敵人接近。紅色城牆守衛著西畢烏500多年,每一個刻痕都承載著古城曾經有過的滄桑記憶。
導遊帶著我們穿越時光隧道回到15世紀,我彷彿看到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軍隊和西畢烏的守軍兩軍廝殺,血流成河的慘狀。
我們剛剛看到的Thalia Hall其實就是胖塔樓(The Thick Tower)面向Strada Cetăţii的一面,胖塔樓是U形的磚造建築,本來是沒有屋頂的,平台上曾經放置加農炮,興建於1540年,之後加上紅色屋頂,1788年轉型作為劇院。
西畢烏在16世紀已經發展成一個有堅固城牆防禦的城市,城牆外面的湖泊和沼澤作為防衛之用。
下圖為1650年西畢烏的地圖,胖塔樓本來有三個,如今僅剩一個供後人憑弔。
經過胖塔樓往前走就是目前僅剩的城牆,城牆上有三個塔樓。
右邊第二座是陶工塔樓(Potters' Tower)
被樹擋掉大半的是木匠塔樓(Carpenters' Tower)- 八角棱形
西畢烏古城區分為上城區(Upper Town)和下城區(Lower Town),上城區位於平台之上,下城區建於Cibin河畔,上、下城區由一條狹窄的鵝卵石小巷(Fingerling Stairway)通過的老區連結起來,大多數的歷史建築物都集中在上城區,三個大廣場『(大廣場(Grand Square)、小廣場(Lesser Square)、修特廣場(Huet Square)』組合成上城區的基本規模。
這兒的建築物融合了巴洛克、文藝復興風格,夾雜著不同色調的粉色小樓房。建築物大多保持完好,不同種族文化有不同的建築風格,使得經歷多族統治的西畢烏,完整呈現中世紀的歐洲文化色彩。
大廣場
下圖左邊是市政廳,右邊是羅馬天主教教堂(Biserica Romano Catolică Sfânta Treime)
提到這間羅馬天主教堂(Holy Trinity Roman Catholic Church ),我有一點溫馨的回憶。
話說,當天行程結束後,有大約一個多小時的自由活動時間,天氣越來越冷,夕陽也已西沉,我的感冒才好沒多久,想找個溫暖的地方避避寒,就走進了教堂。
教堂裡面只有幾盞燈光,看起來昏昏暗暗的,有位神父正在台上講道,台下的信徒稀稀落落,至於神父在講什麼,我可完全聽不懂。(後來聽J底迪說,教堂大門外面有註明是匈牙利語,因為羅馬尼亞人口中,少數民族最多的就是匈牙利人。)
反正閒著也是閒著,我就開始祈禱,祈求上帝保守我們接下來幾天的旅程平平安安、保佑我不要再感冒了....,許願許了一拖拉庫,正在自得其樂的時候突然想到,駐守這裡的上帝分身是否聽得懂國語???
廣場上的夕陽斜照宛若撒下秋天最後一絲溫暖,咫尺之隔的修特廣場(Huet Square)卻已北風橫行。刺骨寒風像冷血的蛇毫不留情地鑽進我的衣袖和褲腳管裡,我拉了拉衣領,喬了喬圍巾,試圖阻擋一些寒氣...但,還是冷斃了。
這時,Michelle 穿著一件飄逸的秋裝外面披上薄薄的外套瑟縮在寒風裡,雖然她沒說一句話,但是她的阿娜答 - 大L葛葛看在眼裡,忍不住向領隊說,可不可以先行離開?
隔天我們參觀另一個景點,這時老天爺賞個豔陽天,Michelle開心地拍照,大L葛葛亦步亦趨地幫她撐傘,生怕愛妻晒到一點點太陽。
熟齡夫妻的『愛』不用說出口,大L葛葛一舉手、一投足之間散發出淡淡柔情,有如醇酒般耐人尋味。
今早看到陳佩琪Peggy談柯P的一段往事讓人動容。
陳佩琪曾問柯P:「你對物質生活的要求這麼低,不穿好, 不吃好, 賺錢幹嘛啦?」
柯P頭也不抬的回答說:「賺錢是給妳和小孩用的啊!」
我估計當時的溫度不到攝氏10度,看看下圖我們的導遊連帽子都戴起來就知道有多冷了。
聖瑪麗路德天主教堂(The Lutheran Catheral of Saint Mary)是西畢烏最有名的哥德式教堂,於14世紀開始興建,1520年完工,73.34公尺高的尖塔矗立於修特廣場,是西畢烏的地標。
熟練工人之家(Casa Calfelor - Casa 房子,Calfelor 熟練工人)
自從2002年有一些熟練的工人來到西畢烏,不久之後,他們重建了城內最早的防禦塔樓,接著幾年,西畢烏附近還有其他工作機會,這些熟練的工人就住在這間房子裡。後來這棟房子成為熟練工人經過長途旅行或是在西畢烏工作休息的地方。
熟練工人之家前面的柱子上插著各式各樣的工具。
觀光客來西畢烏除了欣賞中世紀古城的風情外,就是來看看『長眼睛』的房子。
這裡有很多房子在屋頂開了形狀怪異的天窗,看起來就像眼睛一樣,因此被戲稱為「西畢烏之眼」(Eyes of Sibiu)。這種天窗的功用是為了閣樓通風,之所以把窗戶造成眼睛形狀,據說是建城的德國人主意,為了令當地人長期感到被監視因而對其統治服服貼貼的心理戰術。
從上城區通往下城區有一條鐵橋連接上、下城區,建於1859年,是羅馬尼亞最早的鐵橋。據說曾有位愛說謊的人在橋上失足跌落,因此這座橋被取名為『說謊橋(Bridge of Lies)』。
關於說謊橋有好幾個傳說,其中一個是這座橋好比一個『測謊器』,說謊的人走過這座橋時,橋就會發出奇怪的聲音,好像這座橋即將倒塌以懲罰騙子。
還有一個傳說是,軍校的年輕學子約第一次見面的女孩在橋上見面,這些男孩為了哄騙女孩常常許了一些他們不打算兌現的諾言。
說謊橋右邊有雙眼睛監視著,說謊的人真得三思而後行。
小廣場(Lesser Square)上的薩克遜民族博物館(Emil Sigerus Museum of Saxon Ethnography )在13世紀原本是屠夫的會堂(Butchers Hall)。
左邊乳黃色拱門建築就是薩克遜民族博物館
我們走到廣場欣賞有眼睛的房子時,突然看到前面有一對新人正在拍婚紗照。
這時,我所有的重裝備都已經上身,可是,這位美麗的新娘沒在怕,可能是沐浴在愛情裡的女人每一吋肌膚都是熱情如火吧!
前一天在車上,領隊拿著一個圓筒形麵包走過來分給大家吃。
由於剛出爐沒多久,外皮金黃酥脆還有糖霜,吃起來真是歐伊西,今天在西畢烏的Lesser Square又看到這個煙囪捲,Chimney Cake(cozonac secuiesc /Kurtos Kalacs )的製造過程,真是長見識了。
這種煙囪捲是匈牙利的國民美食,羅馬尼亞有不少匈牙利人後裔定居,所以西畢烏街頭也可以買得到煙囪捲。
出國吃過煙囪捲仍念念不忘的捧由們,淡水也有一家麵包店賣『巧朵滋匈牙利煙囪捲』,有興趣的捧由可以去吃吃看。
為什麼煙囪捲撕起來是一條一條的呢?
議會塔(The Council Tower)據說興建於13世紀初期,目的是作為進城的入口之一。這座塔樓曾經作為榖倉、消防瞭望塔、臨時監獄和植物博物館之用。
我這次參加巴爾幹五國最盼望的就是登上塔樓俯瞰老城區,這已經是我第三次登塔了,真是超開心。
登上塔樓可以看到整個老城區的道路規畫,如積木般的房子井然有序的排列著,屋頂閣樓不同造型的窗子...一磚一瓦都述說著幾百年來的故事。
議會塔的入口
左邊是聖瑪麗路德天主教堂的尖塔,右邊是小廣場前的薩克遜民族博物館和說謊橋,過了說謊橋就是下城區。
Strada Avram Iancu(路名)往上走就是大廣場
左邊是大廣場,右邊是羅馬天主教教堂的尖塔
議會塔瞭望台內放的1650年西畢烏地圖
現在的Google地圖和1650年的地圖比較,上城區幾乎沒有變動,只是城牆外的湖泊、沼澤都已消失,古城往外拓展,真的是滄海桑田的最佳寫照。
議會塔裡面的劊子手
我在議會塔旁邊的家樂福閒逛時,看到一位婦人推著兩個臉長得很像的小貝比,一問之下,真的是雙胞胎。
羅馬尼亞傳統農村燉牛肉,很像台菜的燉牛肉飯,歐伊西!
行健安排的旅館大都在市中心,不管是五顆星或是沒有星,起碼我們吃完晚飯還能到附近逛逛,接受古城文化的洗禮,真是佛心來著。
BUT,行健也常不按牌理出牌,比如說今晚住Ana Airport Hotel卻位在機場附近的郊區,旅館四周根本沒啥可逛。
沒地方逛不打緊,領隊突然說,她第一次住這棟旅館...。
我每次聽到領隊講『第一次』就很頭痛,因為『第一次』的同義詞就是『問題、麻煩』,果然我的預感沒有錯。
我住在104號房,電梯上來右轉第一間。
這不是重點,重點是與我們休戚與共的團友倒大霉了。
當我放下行李拿出手機時發現Line群組哀號聲四起,原來我們入住的旅館有『怪樓層』。
怎麼怪呢?我打開google map研究了一下發現,從空照圖來看,Ana Airport Hotel可能是二期的建築,也就是紅屋頂是一期,左邊是旅館,右邊是餐廳,二棟紅屋頂中間夾的一棟二層平頂的房子可能是因應客人數量增加而增建的。
新舊二棟大樓連接處,有斜坡設計。
下圖右邊較矮的樓層是增蓋的建築,住房客人在新舊兩棟建築水平移動較無問題,但新建大樓上下移動可能較麻煩,因為新蓋的建築只有二層樓所以沒有電梯。
溫文儒雅的大L葛葛第一次在Line群組出聲,他說還好平時有鍛鍊身體,才能勉強扛這麼重的行李上樓...。
除了新建築沒有電梯外,冷氣機找不到遙控器,漱口杯還有口紅印,櫃檯服務人員不會講英語...我想,可能是在測試住房客人忍耐的底限吧?
更勁爆的是,還有人被分配到『閣樓』。
這個閣樓最奇怪的地方是沒有窗戶,但有個小天窗,高Eq的Pao苦中作樂說,『身材不能拍閣樓,身體只能住閣樓』。
Pao把這間閣樓PO到Line群組讓我們開了眼界。
兩人睡這樣小的床怎麼呼吸?我想鐵定有人半夜滾下床吧?
前一個晚上領隊折騰了好久才搞定所有人的問題,真是辛苦了!
我們在下圖這棟建築物吃早餐。
雖然Ana Airport Hotel旅館的房間規劃不佳,不過,早餐倒是我整個行程中最滿意的,真是超澎湃。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