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底迪是個中年大叔,也是本團最受歡迎的人物,因為他的態度親切,跟每個人都可以打成好幾片。
由於他是單男跟團,所以,每次用餐時間他都跟不同團友搏感情,席間總是談笑聲不斷,整個團就他跟每個人都熟的像多年好友一般。他連小老外都能聊上兩句,即便在機上跟不認識的女人也可以聊上一個多小時,完全沒有隔閡。
有時候連團友在聊婆媳之間的問題,他也能湊上來聊上幾句。
所以,他榮獲本團『花蝴蝶』的美譽。
他的英語流利,雖然不是ABC標準的英語,但他跟當地導遊對答如流,連領隊無法翻譯的內容,也只得求助於他。
他到每個地方都急著吸取新知,抓住每個時機詢問導遊,得到第一手的訊息。
單男出國買東西,舉我哥為例,他看到喜歡的紀念品,通常是一次買好幾份,這樣回家就可以『交代』了。
可是,J不一樣。
他到每個地方總是小心翼翼地挑選新奇的東西,為的是討太太的歡心。
我們第一次在馬其頓的德蕾莎之家前面的農家攤位買完蜂蜜準備前往下一個景點時,他突然從後面追趕過來,手上提著一盒蜂巢蜜,我想,馬其頓的蜂蜜應該更能打動太太的心吧!?
大家到休息站總是下車尿尿,然後到休息站附屬商店喝杯咖啡,買些小點心。他竟然能在眾多商品中找到一件新鮮的東西 - Tea Book(下圖)。這件東西特別的地方不是裡面的茶葉,而是,拆禮物的人打開書本時的那份好奇與期待。
Tea Book ,53 Lei
他還喜歡充滿風險的玩意兒。
他在錫吉什瓦拉看到萬聖節的彩蛋,猶豫了好久還是下手了。
隔天,我看到他將寶特瓶割成一半,再把已經用紙蛋盒包好的彩蛋塞進去,試圖用空氣作buffer,減少碰撞的壓力。
最後一天,他手上拿著一個設計很有創意的時鐘,他喜歡這個時鐘的與眾不同,但我看到的卻是風險 - 這是一個體積很大的鐘,又是玻璃鐘面,到底要怎麼安全帶到家呢?
(J底迪提供)
一個結婚10多年的男人還能把太太捧在手掌心裡,真是個情深意重的好男人!
BUT,J也是一個充滿懸疑的男人。
當每個人都跟他聊過一、二句話以後,總是好奇這位態度親切又愛妻的中年大叔到底從事何種行業?
畢竟兩個陌生人相處,話題有時而窮,了解彼此的行業才能增加談話資料,不是嗎?
一開始,他打死不說,後來被逼急了,他開始打迷糊戰法。
他說,他從事『公共衛生』行業...。
這個『公共衛生』行業到底是啥?
連脾氣最好,我最敬重的大L哥哥也開始用一段笑話調侃他為『J部長』。
這段笑話是:
既然J部長不講,我們就開始天馬行空亂猜。
比較狠的人猜他是從事清潔下水道的工作,畢竟那也是『公共衛生』的一環。
我則比較宅心仁厚,我想,J部長一定有難言之隱,說不定是從事比較低下的行業,難以啟齒吧?
如果他從事一個比較低級的工作,英文又講得如此流利,凡事充滿好奇心,真是一個令人敬重的人。
有一次,我看到他和領隊及安東尼吃飯時相對無言...沒想到一個健談的人,也有山窮水盡的時候,之後,只要用餐時旁邊有空位一定招呼他來坐。
到底J從事何種行業呢?後面還有精采的內容,有興趣的捧由們記得訂閱我的部落格喔!
------
前文提過,特蘭西瓦尼亞原是匈牙利王國的領土,匈牙利國王為了抵抗土耳其的入侵及補充戰爭死亡的人力,遊說日耳曼民族的撒克遜人遷入,並賦以各種特權,如土地所有權等。當時撒克遜人主要遷入七個地區,稱為撒克遜七堡:布拉索夫、錫吉什瓦拉(Sighişoara)、西畢烏、克盧日納波卡、梅地亞什、比斯特里察和塞貝斯。
12世紀錫吉什瓦拉因此由德國的手工藝工人和商人(也就是特蘭西瓦尼亞的撒克遜人)建城,至今約850年的歷史歲月,德國移民留下的文化早已滲透到古城的一磚一瓦之中。
錫吉什瓦拉是一個小而具有堅實防禦能力的中世紀古城,曾經有好幾個世紀在中歐扮演兼具戰略性和商業性的重要角色。
舊城區前後有兩道城門守衛,第二道城門位在山丘上,遊覽車無法開進去,我們只好沿著山坡慢慢走上山。
這個塔樓有個很古怪的名字『裁縫師的塔樓(The Tailors' Tower),羅馬尼亞語:Turnul Croitorilor』,建於14世紀。
裁縫師的塔樓位於鐘塔(Clock Tower)的對面,守衛著錫吉什瓦拉堡壘第二個出入口。
因為堅實和簡樸的設計,這個裁縫師的塔樓被認為是錫吉什瓦拉堡壘最美麗且最引人注目的塔樓之一。
帥哥司機安東尼很年輕,才30幾歲,這一次也和我們一起上山逛逛古城區。
我們從右上角的Tailors' Tower進入古城區,直走就是The Clock Tower。
從下圖拱門出來就是舊城區廣場。
廣場旁有雄鹿之屋(The Stag House),羅馬尼亞語是Casa Cu Cerb,建於17世紀,是錫吉什瓦拉維護最好的房子。
為什麼稱為『雄鹿之屋』呢?
因為店家主人直接將狩獵來的雄鹿角鑲在牆角作裝飾。
記得前一天參觀布朗城堡,有好幾個團友因為穿太多導致汗流浹背,今天大家學乖了,輕便服裝紛紛出籠,沒想到,太陽公公開了玩笑,一早溫度急降,寒風吹來冷到刺骨,即便下圖這些不怕冷的老外也是穿著羽絨衣。
原來錫吉什瓦拉位於北緯46度,是我們這個行程最北的景點,這幾天又逢寒流來襲,難怪站在廣場上讓人直打哆嗦。
岩石上的房子(House of the Rock),羅馬尼亞語為Casa de pe Stâncă,是1676年那場大火以後蓋的房子。經Veritas 基金會重新整修後,現在作為網咖之用。
錫吉什瓦拉街道給人的感覺就像上帝打翻了調色盤,到處可見鮮橘色、黃色、粉紅色、湖綠色等鮮豔色彩的房子。
下圖右邊的德古拉之家(橙黃色建築)和左邊的米黃色建築中間搭了一道類似拱門的東西,仔細一看,拱門上面還覆蓋小小屋瓦,真是有趣。
鐘樓(The Clock Tower of Sighişoara),羅馬尼亞語Turnul cu Ceas,是進入堡壘主要的入口,對面就是由裁縫師塔樓護衛著堡壘的安全。
鐘樓有64公尺高,從城裡每個角落都可以看到,築這座鐘樓有戰略性的目的,就是為了防衛這個城的主要通道,它被當做市政廳直到1556年。
領隊帶我們登上鐘樓欣賞古城美景。
鐘樓觀景台下面是時鐘,時鐘旁邊是三層人偶。
最下面一層左邊是和平之神,雙手拿著橄欖枝和喇叭。右邊是小鼓手,右手拿著搥子打著銅鼓。
中間一層穿著藍色衣服的正義(Justice)與公義(Righteousness)女神是整個舞台最突出的一對,所以,她們的尺寸也大於其他人偶。右邊的正義女神的眼睛被白布綁著,手上拿著一把劍。左邊的公義女神手上拿著天平。
最上面一層代表白天和夜晚的兩個天使。白天的天使有個心型火焰在手裡燃燒,夜晚的天使兩隻手都拿著火炬,早上六點到晚上六點時,白天天使會現身(下圖),夜晚天使則躲在壁龕裡面,晚上六點到早上六點則換夜晚天使現身。
觀景台四周的欄杆上釘有標明遙遠都市的距離和方向的銅牌,比如下圖,距離羅馬1096公里。
放眼望去都是有如積木般的小房子,充滿童趣的感覺。
下城區
下圖左邊的綠色建築是『威尼斯之屋(Venetian House of Sighişoara)』,羅馬尼亞語是Casa Veneţiană,因為窗戶四周的石框是模仿威尼斯風格。關於這棟房子有個美麗的傳說可以追溯到16世紀,錫吉什瓦拉的市長愛上一個威尼斯女人,他把她帶回錫吉什瓦拉居住。他們過著快樂的日子,但是她想念她的家鄉,於是這位市長決定重建一棟有威尼斯色彩的房子給這個心愛的女人。
距離北極3975公里
古城座落於小山丘上,俯瞰Timava河,位在上城區與陡坡下方的下城區(Lower City)組成一個歷史悠久的小城鎮。
鐘樓一面朝向裁縫師塔樓,另一面朝向下城區,面向下城區的鐘樓牆壁上也有人偶,不過只有二層。
中間一層是個旋轉舞台,上面放了七個人偶,每個人偶代表一個星期的某一天,每天晚上12點舞台開始轉動,我想,鐘樓裡的人偶應該是等著上場吧?
鐘樓樓梯每一段的造型都不一樣,各有特色,相同點是樓梯狹窄,每次都得小心爬。
鐘樓下的城門,左邊的門是鐘樓出入口。
多明尼加修道院教堂(The Church of the Dominican Monaster)位於The Clock Tower 附近,建於13世紀末期,改良過的正面採取簡樸的風格,保留哥德式末期的建築元素,山形牆下面是三個細長的哥德式風格窗戶。
多明尼加修道院教堂既然是哥德式建築,為什麼我當初沒看到飛扶壁呢?因為飛扶壁很短,又被樹叢遮住,所以錯過了。
飛扶壁
(Touring Romania)
教堂裡面的建築元素和家俱呈現早期巴洛克風格。
二樓欄杆上掛著由教徒捐獻的地毯
地下暖氣系統
多明尼加修道院旁邊就是市政廳
錫吉什瓦拉古城內大多數教堂的歷史可追溯自十五世紀或是更早時期,但是聖若瑟羅馬天主教教堂(St. Joseph Roman Catholic Church) 卻是1894年才興建。
錫吉什瓦拉鹿這個小小古城為了防禦的目的一共蓋了10座塔樓,每座塔樓都是一座獨立的要塞,也就是說,一座塔樓被佔領,並不表示敵人可以輕易進入城中,因為其他塔樓仍舊可以扛起防衛的功能。
錫吉什瓦拉的人很有幽默感,他們將古城內一些代表性的行業全部融入塔樓的名字之中。
我們剛剛進入的城門稱為裁縫師塔樓(Tailors' Tower), 其他塔樓分別稱為,The Tinsmiths' (錫匠) Tower、The Butchers' (屠夫) Tower、The Furriers' (皮貨商) Tower、The Ironsmiths' (鐵匠)Tower、The Ropemakers' (繩索匠) Tower、The Tanners' (製革匠) Tower、The Face Tower,下圖右邊這座塔樓名為The Bootmakers' (製靴匠) Tower,羅馬尼亞語為 Turnul Cizmarilor。
古城的廣告招牌融入整體裝潢之中,讓人感受不到它的存在。
XXXXX Hotel
XXXXX Restaurant
不管那個景點只要能和名人搭上邊,再配合一些美麗的傳說,這些景點保證永遠能吃香喝辣,財源廣進,布朗城堡和錫吉什瓦拉就是靠著吸血鬼紅透半邊天。
弗拉德三世的父親,弗拉德二世(Vlad II Dracul)是瓦拉幾亞(Valakia)的統治者,因為土耳其入侵瓦拉幾亞,弗拉德二世懷孕的太太被安置在下圖這間橙黃色的房子(Vlad Dracula House)裡待產(1431~1435)。穿刺公弗拉德三世(小說德古拉公爵的原型人物)生於1431年,所以,德古拉之家便是他的出生地。
現在德古拉之家的ground floor 是一間中世紀風格的餐廳,一樓則是小型兵器博物館。
我們中午就在德古拉之家的餐廳(Restaurant Casa Vlad - Dracul) 用餐。
我是屬於『筆下一條龍、桌上一條蟲』的稀有品種。
我只要與超過二個以上的陌生人同桌吃飯就講不出話來。就算勉強吐出一、二句,也不敢用正眼直視對方,我想我可能有一點亞斯伯格症候群吧?
BUT,我和賢姊姊、甜妹兒同桌吃飯就很自在,可能是我們的磁場比較接近吧?即使我們只專注著吃飯沒有聊天,也一點沒有突兀感。
賢姊姊超級幽默,當她講述她怎麼跟她先生結婚的故事時,我笑得花枝亂顫,差點滿地打滾。
賢姊姊還有一件事情打動我的心。
俗話說,人不自私,天誅地滅,何況是跟團出國,當其他人都不認識時,誰不是斤斤計較於自己的利益?
話說有一天,我和賢姊姊一齊進了餐廳,我們隨便找了一個位置入座。
沒想到當我一坐下來才發現,隔壁位置前面就是桌腳,也就是說,二個桌子被併成一個長桌成為六人座,因為桌子上鋪著桌布,坐下之前很難注意到。
這時我說,讓我們改坐在這個前有桌腳的位置吧?總不能幫別人佔位置,竟然佔個最爛的位置。
賢姊姊二話不說,馬上挪過去坐。雖說,吃虧就是佔便宜,但誰肯先吃虧呢?賢姊姊願意!
這是我第N次在巴爾幹跟鳟魚的軟刺搏鬥。
巧克力餅,yummmmmmmy!
德古拉之家把穿刺公的畫像掛在牆上,跟維基百科的穿刺公超級像。
維基百科上面穿刺公 - 弗拉德三世的畫像
德拉瓦之家比起布朗城堡較會營造恐怖氣氛。
離開可愛的古堡前,來張大合照吧!
(團友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