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科隆大教堂

到歐洲旅遊,參觀教堂是必定的行程,到底這些教堂有些什麼特色呢?哥德式建築和羅馬式建築有什麼分別?這些建築興起的原因為何?以下先就歐洲最常見的哥德式建築來做說明。

哥德式建築〈Gothic architecture〉位於羅馬式建築和文藝復興建築之間,1140年左右產生於法國的歐洲建築風格,流行於12世紀至15世紀,主要用於教堂
在中世紀高峰和晚期盛行於歐洲由於起源於法國,因此當時又稱為「法國式」。

哥德元素是尖拱〈pointed arch〉、交叉肋拱〈crossed rib vault 〉、飛扶壁〈flying buttress〉、花窗玻璃。進入入
1112世紀,哥德式藝術完全成熟,像巴黎聖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沙特爾教堂〈Chartres Cathedral〉、科隆大教堂等等被稱為大教堂時代,西方美術最偉大的時期即是哥德時期



  
沙特爾教堂

十二世紀初,巴黎近郊的聖德尼修道院〈Abbey Church of Saint-Denis〉的院長蘇傑〈Abbot Suger〉覺得基督教的教義到後來變得繁瑣無趣,漸漸無法吸引教徒前來信教,試著利用美學來吸引教徒,他從教堂寶庫中閃爍的珠寶和當時廣泛被使用的彩色玻璃〈stained glass〉得到靈感他認為花窗玻璃可以把傳統天國的榮耀用具體的視覺方法引用到現實世界裡,花窗玻璃上每一格都有聖經的故事,當陽光照進來,故事看不清楚,卻變成色彩的美感,太陽光透過彩色的花窗玻璃映照在教堂內,所營造出來的氛圍非常神秘,走在教堂裡,太陽光透過花窗玻璃照進來,身上充滿神的榮耀,花窗玻璃將宗教轉成為美的吸引力,利用視覺的感動轉換成心靈的經驗,藉著光把地面和天國連結在一起,吸引教徒再度走進教堂。

蘇傑院長是率先將教會建築從羅馬樣式,改變為哥德式建築的先鋒者,當聖德尼修道院的聖堂於1137年改建時,世上便出現了第一個哥德式的建築。


聖德尼修道院

花窗玻璃黑色的框架是鉛條,工匠把一塊一塊預先做好的玻璃嵌進去,是一件蠻複雜的技巧。蘇傑院長試驗花窗玻璃成功後,找了法國各個城邦的貴族來參觀,那些人非常著迷,回到原居住地後開始發展花窗玻璃,變成Hygothic的哥德式藝術的全盛時代最典型的東西


以美學的角度而言,哥德式建築充份發展了基督教思想的天國嚮往。基督教精神否定現世,追求永生,因此哥德式教堂愈蓋愈高,因為蓋的太高垮掉了,發生很多悲劇。為了讓哥德式教堂蓋的更高而不垮掉,在後面或兩側加上飛扶壁,類似台灣的鷹架,飛扶壁像一朵花在教堂四面張開,如米蘭大教堂的拱已經做在外面,好像很多蝴蝶翅膀張在外面,飛扶壁拿掉沉重的量感,產生輕盈的感覺。



教堂裡面的柱子變細了,上面用尖拱的形式,像傘的骨架,也就是把交叉肋拱複雜化,如一束柱子,用分割線分開,感覺很輕,利用視覺的方法把承接在柱子上的重量用線的方法分開來,分得愈細,因為視覺上的錯覺,減輕教堂往下壓的重量,有往上升起來的感覺,也因為外面飛扶壁的完成,把牆壁的重量承接過去,裡面的空間變的完整而空曠飛扶壁在結構力學上有支撐的功能,因此哥德式建築可以蓋的很高。早期認為飛扶拱不好看所以被隱藏起來,必須走到教堂的兩側或後面才看得到,哥德式藝術後期,飛扶拱漸漸變為裝飾的東西,說明審美觀點的改變。



羅馬式建築的風格,沉重、厚實、封閉,哥德式建築的風格,明亮、寬闊、沒有分割,羅馬式建築有很厚的牆,哥德式的建築沒有牆,用飛扶壁來支撐。承重牆的外面若有拱來支撐,承重牆就可以變成隔間牆,亦即可以用花窗玻璃來代替,這是花窗玻璃在哥德式建築產生的原因具代表性的哥德式建築有米蘭大教堂、科隆大教堂、巴黎聖母院等等。






義大利 米蘭大教堂



法國 巴黎聖母院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