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9589-1.jpg

我們從遊覽車下來往大英博物館途中看到街角有一間綠色小屋(上圖),四周用鮮花來裝飾,大家都忙著拍照。

原來這間小屋並不是售票亭,而是計程車司機專用的小木屋 『Cabmen's Shelter』。

為什麼倫敦街頭有這樣的小木屋呢? 
1875年當倫敦的計程車剛取代馬車在街上載客時,一位報業大亨喬治‧阿姆斯壯(George Armstrong)成立一個基金蓋綠色小屋,讓司機有一個地方可以休息,而不是到pub這種比較容易產生事端的地方。他希望計程車因此可以在倫敦市區漸漸蓬勃發展。

截至今日,綠色小屋仍販售便宜而豐盛的英式食物給計程車司機。

理論上,這些綠色小屋只服務計程車司機,但是,有些時候,他們也會在屋後窗口賣飲料、點心給社會大眾,小木屋裡面的空間則僅限計程車司機使用。

本來倫敦街頭大約有60間小木屋,目前剩12間。大部分小木屋位於倫敦最繁華地段,如Chelsea、Mayfair and the West End。

經過小木屋,走了一小段路右轉到蒙塔古廣場(Montague Place),一棟宏偉的大樓矗立在眼前,那就是『大英博物館』。

過去英國大部分的博物館都是收費的,為什麼現在免費參觀呢?

1997年布萊爾領導的新工黨進駐唐人街後,分三階段實施大眾免費參觀博物館的政策。1999年4月先開放兒童免費參觀,2000年4月輪到退休人員免費,2000年底英國最好的國家博物館和美術館相繼免費開放。

英國政府在第二年提議並通過議案,凡被政府指定免費向大眾開放的國家博物館,返還其增值稅。(在此之前,只有賣門票才能要求返還增值稅。)

其實,收取的門票收入只是這些國家級博物館與美術館財政收入的一小部分,政府直接撥款和布萊爾建立的國家遺產彩票基金才是博物館的主要收入來源。其次是來自社會、公司和個人捐助。再其次是舉辦各種活動和特展的收入。

而且公立博物館一般都登記為慈善機構,享受各種稅的優惠。

我們政府其實可以仿效英國的作法將國家博物館免費開放,讓每個人都能有機會親近珍貴的歷史文物和大師作品,以提昇文化素質和美學涵養。

參觀大英博物館是我來英國最主要的目的。

因為當我聆聽美學大師 - 蔣勳講解西洋美術史時,他用充滿磁性的嗓音,描述著某畫家的生平種種,接著引導我們欣賞名畫,幫我們開啟通往藝術繪畫之門,讓我們恨不得飛到博物館親自觀賞大師的作品。只是這些名畫大部分被大英博物館、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或是羅浮宮典藏,真的是路途遙遠,我們只能在網路上看畫解饞...。

今天拜訪大英博物館讓我得以看到原件,真是超開心!

----

凱旋旅行社巨匠旅遊的當地導遊特地帶領我們從蒙塔古廣場的後門進入可以避開正門的長隊,照慣例先通過安檢。這裡的安檢不用將包包過機器,只需要打開包包讓安檢人員檢查,真是便民。

這個後門上面雕著『 KING EDWARD VII GALLERIES...』的金字,大門的左前方還有一個石獅子,這裡是『蒙塔古廣場』入口(Montague   Place   Entrance)。

DSC_9590-1.jpg

一走進大門,領隊帶著我們穿過橢圓形的大中庭(Great Court),據說這是歐洲最大的有頂廣場,廣場的頂部是用3312塊三角形的玻璃片組成的。

DSC_9592-1.jpg

DSC_9593-1.jpg

DSC_9595-1.jpg

大中庭中間有一個圓形的閱覽室(下圖),四周都是展館。

大.jpg

(擷取自披著虎皮的貓:倫敦 London | 大英博物館 British Museum 揭密千年不朽的木乃伊之謎   ,https://rainieis.tw/2015-03-24-209/)

然後導遊帶我們走出大英博物館...哇勒,怎麼還沒開始就game over了?

DSC_9603-1.jpg

原來導遊帶我們到Great Russell Street 的正門前面拍照留念。

我的相機廣角端不夠廣,只拍了一部分,其實這個門面相當長,呈凹字形。

大英博物館的正面是希臘式建築,中間共有八根柱廊,柱頭是愛奧尼柱式,山形牆內有很多人物雕像。

DSC_9597-1.jpg

an-aerial-view-of-the-british-museum-C7JN89.jpg

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成立於1753年,目前館藏800多萬件。

大英博物館的淵源最早可追溯到1753年。

漢斯‧斯隆( Hans Sloane) 爵士是當時一位著名的收藏家,1753年Hans 過世之後把高達71000件收藏品、植物標本和書籍捐贈給國家,成了大英博物館的基礎館藏。爾後,英國政府通過公眾募款籌集建築博物館的資金後,大英博物館終於在1759年1月5日對外開放。

大英博物館有了基礎館藏,還是得添加新的收藏品....大英帝國在世界各地展開掠奪,然後將各國珍寶一一運回,造就今日大英博物館成為世界規模最大、館藏最多的博物館之一。

目前分為10個研究和專業館:非洲、大洋洲和美洲館;古埃及和蘇丹館;亞洲館;不列顛、歐洲和史前時期館;硬幣和紀念幣館;保護和科學研究館;希臘和羅馬館;中東館;珍稀古物和珍寶館;版畫和素描館。

DSC_9605-1.jpg

DSC_9606-1.jpg

埃及女神/侍女

DSC_9608-1.jpg

中東館 

(Pair of Human Headed Winged Lions and reliefs from Nimrud with the Balawat Gates, c. 860 BC)

伊拉克古城Nimrud的一對有翅人面獅身雕像 ,這是通往亞述(今伊拉克北部)的阿淑爾納西爾帕王二世(King Ashurnasirpal II)王座宮殿的巴爾瓦茨大門。

這種守護石像被認為有獅子的力量、迅捷的翅膀和人體頭部的智慧。

DSC_9609-1.jpg

它們有五條腿,因為它們是被設計為從正面或側面觀看的。

IMG_20180603_103755-1.jpg

希臘、羅馬館

DSC_9611-1.jpg

DSC_9612-1.jpg

公元前390年的涅內伊德紀念碑(Nereid Monument)出土於土耳其南方的利西亞(Lycia),兩個圓柱中間的雕像是 Nereid (神話裡的海中仙女),裹在身上的輕薄衣裙隨風飄揚。

此碑是希臘、波斯的設計風格,山形牆有雕刻的中楣橫條(friezes)作為裝飾,這個墓碑乃為當時的君主所建。

涅內伊德紀念碑到拜占庭時代已經破敗不堪,1840年代早期被英國旅遊家Charles Fellows 發現運回國內,作為大英博物館的館藏。

DSC_9613-1.jpg

進入另一個展覽廳之前,讓我們先來看看現在的雅典帕德嫩神廟(下圖),斷垣殘壁裡面的雕刻品都到哪裡呢?

The_Parthenon_in_Athens.jpg

(維基百科)

帕德嫩雕塑展廳的大理石牆壁上寫著;這些 Galleries是由藝術品經銷商Lord   Duveen於1939年捐助興建以展示帕德嫩的雕塑(Parthenon Sculptures)。

DSC_9617.JPG

展示廳的雕像是(掠奪)來自希臘雅典衛城的帕德嫩神廟(大約是西元前447~438年)。

1456年雅典陷落於鄂圖曼土耳其帝國手中,1687年威尼斯共和國攻打雅典,洗劫帕德嫩神廟內的雕塑,導致神廟的結構體損害到慘不忍睹。

1805年英國駐君士坦丁堡大使額爾金(Elgin) 伯爵從帕德嫩神廟搜刮了大批雕塑品運回英國,這些雕刻品被稱為『Elgin   Marble』,他因此被痛斥為欺詐與貪婪的摧殘文化藝術者。

1816年,在一個議會委員會的推薦下,英國以3.5萬英鎊(大大低於額爾金所花的錢)向額爾金買下這批大理石雕刻品,現在保存在大英博物館

幾十年來,希臘和英國當局為了額爾金伯爵掠奪自希臘的雕刻品進行各種的對抗和談判。希臘文化部長表示,由於法律流程過於冗長,希望經過外交和政治協商讓英國歸還這些古物。

-----

這些石雕殘缺不全,是我們發揮想像力的時刻了(可能答案就在雕塑下面的說明)。

 一位女神正打算離開,她的衣服好像被風吹到後面的感覺(下圖右一)。

兩個女神坐在箱子上,可能是Demeter - 宙斯的姐姐(右)和 女兒Persephone(左)。Demeter被右邊的人打擾,然而她的女兒還在休息中。(下圖右二)

一個裸體的青年男子坐在似貓皮的墊子上,左手斜倚著石頭,他可能是古希臘神話的酒神 -   戴歐尼修斯(Dionysos),不見的右手可能拿著酒杯。(下圖左二)

DSC_9619.JPG

DSC_9623-1.jpg

展覽廳兩排石雕來自希臘帕德嫩神廟,是原本帕德嫩神殿屋簷下方的裝飾,這些浮雕大致描述當初雅典人在雅典娜節遊行的熱烈情形。

DSC_9616-1.jpg

DSC_9614-1.jpg

DSC_9624-1.jpg

DSC_9625-1.jpg

上下樓記得走樓梯,因為牆壁上也掛著藝術品。

DSC_9627-1.jpg

大理石扶手上有花的銅雕,設計師真是深具巧思。

DSC_9626.JPG

埃及木乃伊館大概是大英博物館最熱門的展館了。彩繪的棺木沖淡死亡的氣氛,這比烏魯木齊的『樓蘭美女』強多了。

這些棺木的裝飾都依循挨及傳統殯葬形式,外層雕刻多與埃及的神像有關、以及「埃及死者之書 Egyptian Book of the Dead」的棺材文雕刻,內容多是關於來日、通往光明處等。

裝飾華麗的雕刻石棺

DSC_9628-1.jpg

DSC_9629-1.jpg

DSC_9632-1.jpg

DSC_9631-1.jpg

北部樓梯有一個來自中國北方的漢白玉阿彌陀佛像

DSC_9637-1.jpg

亞洲區:中國館

DSC_9640-1.jpg

1912年在河北易縣睒子洞中安享幾百年香火的羅漢忽然遭遇到持續地偷竊和哄搶。此時距離清朝覆滅不到一年,社會還處於改朝換代的動盪之中,這給古董交易帶來異常的機會,各國古董商人開始不擇手段,四處搜掠中國的古物。

這些易縣的三彩羅漢大小和真人相仿,通體施釉,古樸而沉靜,是中國古代十分少見,具有現實主義風格的偉大作品。
遼三彩羅漢像

DSC_9642-1.jpg

(OS:大英博物館根本可以改名為世界文物掠奪館,我猜,大部分館藏都是大英帝國從各地搜刮掠奪而來,英國政府不但不打算物歸原主,還大剌剌地展示戰利品,他們的臉皮可真夠厚的。所以,當導遊在講解中國館的收藏品時,我根本懶得聽,因為我們故宮的收藏遠比這些東東豐富太多,也較為完整...)

導遊帶我們逛完中國館就準備讓我們吃中飯,可是,我卻一直沒有看到我最喜愛的美術館,問了領隊才知道,這些繪畫作品擺在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又譯為國家畫廊、國立美術館、國家藝廊等),我們下午會在美術館附近自由活動,到時可自行前往。

-----

1986~1988年英國有部電視影集『首相大人』嘲諷當時英國政壇各種現象大受觀眾的歡迎,故事的背景當然在『唐寧街10號』。所以,我不僅對英國政府容忍外界批評尺度之高感到驚訝,更希望有朝一日能看到首相官邸的真面目。

當遊覽車往中午飲茶的餐廳行進時,導遊提到白廳(White Hall)路邊有『唐寧街10號』,我高興地站起來瞧瞧首相官邸的外觀,可是,車子就這樣『咻』一聲...給它開過去了。導遊說,唐寧街10號是在巷子裡,從大馬路上根本看不到。唉!(真遺憾!)

-----

我們中午在『新醉瓊樓』(JOY KING LAU)吃飲茶。

這個餐廳有四層樓,領隊說我們用餐的地方是三樓。進入大門有一個小電梯,裡面已經擠滿了人,我只好走樓梯上去,沒想到走到二樓就被服務員攔住,原來我們是在二樓用餐。餐廳窄窄的,圓桌只能排二列,不過生意非常好,幾乎座無虛席。

DSC_9653-1.jpg

行程表上標明倫敦午餐是吃『港式飲茶』,我以為只是給洋人吃的玩意兒,對食物的美味與否完全沒有期待。

第一碗是湯,接連上了蝦仁蛋炒飯和麵線讓我們墊墊肚子。

好吃的蛋炒飯不需要太多油,飯要炒得透,而且粒粒分明,雞蛋另鍋炒好,最後混合在一起快炒起鍋,看來,新醉瓊樓的炒飯合格了。

IMG_20180603_124816-1.jpg

麵線也很歐伊西!

IMG_20180603_124804-1.jpg

蘿蔔糕(忘了拍)和台灣飲茶樓的口味很像、(叉燒?)腸粉、燒賣、蝦餃、排骨、叉燒包...都不錯吃。

為什麼倫敦的港式飲茶這麼道地呢?

因為香港曾經是英國殖民地,早年香港人到英國開餐廳比較容易,港式飲茶又是香港師傅最拿手的菜色,難怪這裡的港式飲茶這麼好吃。

IMG_20180603_125400-1.jpg

蠔皇叉燒包

IMG_20180603_125911-1.jpg

蟹黃燒賣、蝦餃

IMG_20180603_125941-1.jpg

排骨

IMG_20180603_130012-1.jpg

鳳爪

IMG_20180603_130023-1.jpg

餐廳旁邊大樓的屋頂都有煙囪

DSC_9654-1.jpg

這些煙囪排得整整齊齊,我想可能隨著時代進步,屋頂的煙囪都變成裝飾的一部分,格友到英國不要忘了欣賞煙囪美學。

古早的年代,英國是以壁爐數量作為課稅標準。

一般老百姓生活清苦,多數人家只有一座壁爐,一家人冬天的活動幾乎都在這間裝了壁爐的房間進行,也就是客廳可以增加幾片木板變成廚房、餐廳,晚上也可以直接睡在這裡。

有錢人當然可以在每間房間都裝置壁爐,一座壁爐搭配一個煙囪,所以我們從一棟房子屋頂的煙囪數目可以了解這戶人家的財富狀況。下圖每戶人家的壁爐都有五~六座,我想,他們以前(到現在)應該都是有錢人吧?

DSC_9655-1.jpg

龍蝦漢堡(Burger & Lobster)被列為『倫敦必吃』,有幾個團友趁著我們到新醉瓊樓吃飲茶時到附近的Burger &  Lobster餐廳 嘗鮮。

龍蝦漢堡不只是龍蝦+漢堡,還有薯條、沙拉和奶油醬,據說真的歐伊西,包括酒、小費,每人約NT$1500。下圖是團友分享的照片,龍蝦漢堡果然超澎拜,只是,一個人哪吃得完?

IMG_20180603_175415-1.jpg

34466931_2066353243618396_3313266616858312704_n.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ne 的頭像
    Jane

    YoYo's Garden

    J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