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是在托雷多的 Cigarral Monte-Rey Toledo 吃拉曼查鷓鴣風味餐。
這家位於山坡上的餐廳最大的特點就是可以遠眺托雷多古城。
燉豆子湯
烤鷓鴣(La Perdiz)很入味,口感多汁而細嫩,我邊吃著美味的烤鷓鴣,邊看著窗外的古城,人生已然無憾!
冰淇淋+罐裝水果
托雷多(Toledo)位於馬德里西南約70公里,托雷多省的首府,也是卡斯提亞-拉曼查自治區的首府。托雷多幾乎位於西班牙的中心點,伊比利半島最長的河流 --- 太加斯河(Rio Tajo)流經古城的東、南、西方,形成天然屏障,由於絕佳的地理位置,因此成為西班牙首都將近500年。
r
這次參觀了幾個重要的西班牙山城,領隊都會請司機大哥拉車到可以遠眺山城或是宮殿的觀景台讓我們拍照,真的好貼心!
托雷多大教堂(右邊鐘塔處)
托雷多城堡
托雷多於西元前193年被羅馬人佔領,羅馬人開始建設托雷多。
西元546年西哥德人趕走羅馬人,569年西哥德國王在此建立他的宮廷,一直到摩爾人712年入侵為止。
摩爾人的領導中心本來設在塞維利亞(Seville),後來因為政治權力的轉換,移到哥多華,托雷多仍舊得聽命於哥多華安達魯斯的統治者,摩爾人統治托雷多共373年。
1085年阿方索六世擊退摩爾人,托雷多成為卡斯提爾的首都,整個古城開始蓬勃發展。
1492年哥倫布首航往西發現新大陸,麥哲倫於1519~1521率領船隊環航地球一周,航海時代到來,船隊帶回寶貴的香料和鉅額的財富,當時的歐洲各國尚在封閉中明爭暗鬥,這時是西班牙歷史上最強盛的時代,托雷多就是當時的首都,直到1561年飛利浦二世將首都遷到馬德里為止,從此以後托雷多逐漸失去重要性一直到20世紀末。
托雷多因為經濟蕭條反而有助於保留城內的基督教、伊斯蘭教和猶太教建築,在1986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古城區有哥德式、摩爾式、巴洛克式和新古典式各類教堂、寺院、修道院、王宮、城牆、博物館等古建築70多處。
今日的托雷多是西班牙最重要的城市之一,人口只有八萬多人,但是每年卻有數以百萬計的遊客慕名前來。
托雷多位在山坡上,從停車場到城區要爬坡,領隊帶著我們搭電扶梯(右上方閃電形通道)上山。電扶梯分好幾段,旁邊還有樓梯可以選擇,我們一整團大部分是LKK,當然都是搭電扶梯。
年輕就是本錢,下圖這位小帥哥一路走樓梯,臉不紅氣不喘的,真是佩服。
電扶梯山上入口
歐洲很多城市都分為老城區和新城區,但是托雷多整個市區被闢為國家文物保護區,西班牙政府為了保存古城的原貌,不許人們對建築物作絲毫的改變,不准拆舊屋,也不許蓋新宅,更不准拓寬馬路,托雷多就是原汁原味的一座老城。
老城的道路曲折又狹小,充其量只能讓一輛小汽車通過,當車子通過時,行人都得靠邊站。
托雷多於1492年開始驅離猶太人之前的猶太人區 the Jewish Quarter (Juderia),下圖下面三個藍白小磁磚常常出現在鵝卵石地上,據說是希伯來文,代表『Spain』&『life』或是燭台的圖案,看到這些藍白磁磚代表我們已經在猶太人區了,有興趣的格友到時記得找找看!
托雷多不僅地上的古蹟看不完,地下也是別有特色。
羅馬人、西哥德人、摩爾人都曾先後佔領托雷多,居民為了自保,據說以前整個托雷多的地下通道遍佈全城,家家戶戶底下都有儲藏食物的地窖、水井、蓄水池 ....,跟地下道相通,甚至可以經由地下通道在戰亂時逃離這個城市,現在有些被挖掘出來的地方可以讓人參觀:
1. Cueva de Hércules(海克利斯洞穴):是古羅馬時期的蓄水池
(截取自https://kknews.cc/zh-tw/news/2y2ege.html)
2. Pozo de El Salvador(聖薩爾瓦多井):位於一座修道院底下的水井,還當蓄水池用
3. Termas romanas(古羅馬浴場):不只一個
4. Baños árabes (巴拉伯浴池):不只一個
5. 商店或是住家底下的地窖、地下通道,甚至連國稅局大樓的地下都有地窖跟地下通道
所以,來托雷多不要忘了參加『地下導覽』,跟著導遊深入托雷多的地窖跟地下通道探索千年前的歷史足跡。(引用自『認識西班牙~跟著官方導遊走』臉書 )
導遊帶我們走進一間不像教堂的聖多美教堂(Church of Santo Tome),為了參觀教堂內的一幅名畫『歐貴茲伯爵的喪禮(El Entierro del Conde de Orgaz/The Burial of Count Orgaz)』,出門後我竟然忘了拍這間教堂的正面圖,只得上網去找。
聖多美教堂
(上圖擷取自http://www.toledomonumental.com/santotome.html)
教堂門口貼著一個指示牌:葛雷柯的兒子指著『歐貴茲伯爵的葬禮』。
這件名畫是由西班牙最偉大的畫家之一 - 葛雷柯所作。欣賞名畫之前,先要了解一下『矯飾主義(Mannerism)。
矯飾主義的畫風介於文藝復興和巴洛克風格之間,在漢字的詮釋上容易產生負面的聯想,其實在米開朗基羅中年以後即有新的畫風出現,因為他不滿足於文藝復興太過均衡、和諧的古典風格,追求更多肢體動作上的變化,誇大的情緒反應,這種對外在形式的誇張畫法,因而被稱為『矯飾主義』。
矯飾主義有兩位代表性人物,一個是羅馬的卡拉瓦喬,另一個就是被歸為西班牙畫派的葛雷柯(El Greco)。
葛雷柯在1596年(45歲))接受托雷多大主教的委託,為他所屬教區的教會,聖多美教堂繪製『歐貴茲伯爵的葬禮』。
歐貴茲伯爵是聖多美教堂的創立者,所以對該教堂而言是紀念性的宗教畫,取材自十四世紀的傳說:慈悲的歐貴茲伯爵下葬時,該巿的守護神:聖人奧古斯丁(Agustin)(右)和 Esteban(左)(穿著祭司服裝,托住歐貴茲伯爵的二人),從天而降,親手將他埋葬的情景。
畫面以拜占庭手法,將一群人物用肖像畫的筆調並排畫在下半部(地上),與天上的部份融合為一,產生高超清淨而又嚴肅的意境。
這幅畫成為葛雷柯繪畫生涯的一大轉機,也可看出他獨到的技藝。
『歐貴茲伯爵的葬禮』是葛雷柯作品中尺幅最大的,佔據聖多美教堂的一堵牆面,畫面左下角的小男孩似乎扮演一個引介者,將觀賞者的視線導入畫中。
我們可以看到葛雷柯畫了許多人物將畫布完全填滿,每個人物的眼神和肢體動作非常多樣化,完全是『矯飾主義』的風格。
因為教堂內禁止拍照,我只能在網路上尋找這幅葛雷柯的代表作。
(上圖擷取自『矯飾主義(十三):葛雷柯作品賞析(上)鄭英男、周錦佩』)
有些畫家會在畫中藏自己的簽名,葛雷柯乾脆把自己和兒子畫進去,到底哪一位是葛雷柯?其實很好認,當所有人都哭喪著臉,只有一個人面對著觀眾招手,好像事不關己,那就是下圖右邊第二個男士。
近景手持火炬看著觀眾的可愛小男孩就是葛雷柯之私生子。因為他上衣口袋中的一方白巾,上面用希臘文寫著『艾爾‧葛雷柯』與“余之所出”的字樣,也顯示了男孩出生的年份。
據說當年阿拉伯人攻擊托雷多的時候,城內缺乏糧食,百姓沒有東西吃,修女用杏仁和糖製作杏仁糕(Mazapán )提供給老百姓與士兵充饑,久而久之成為當地有名的點心,遊客如果逛累了,可以坐下來喝杯咖啡,再吃幾個杏仁糕,保證托雷多的回憶永不褪色。
托雷多盛產刀劍,製作精美,可是價錢都不便宜,領隊看我們這個愛買團躍躍欲試的神情,馬上潑冷水說大行李不能放刀子,別肖想了...我只好作罷。
導遊帶著我們在小巷裡穿梭前進,待會要參觀的大教堂已經在街道盡頭若隱若現。
托雷多大教堂(Toledo Cathedral/Catedral Primada Santa María de Toledo)。)是西班牙三座13世紀哥德式主教座堂之一,被認為是西班牙哥德式風格的傑作。
它始建於1226年費迪南三世在位時期,直到1493年,中央走道的哥德式拱頂完成。建築師模仿了法國布爾日主教座堂來蓋這間主教座堂,可能因為教堂內的華麗裝潢而被稱為『富有的托雷多人』。
耗時200多年的建築,建成後又經過多次的重新修飾和增建,大教堂的建築風格雖以哥德式為主,但也包括了文藝復興和巴洛克式等風格。
大教堂正面由兩座不對稱而且風格不一的高塔構成,左邊是哥德式尖塔,右邊是文藝復興風格的圓頂。內堂則由穆德哈爾(Mudéjar)與巴洛克(Baroque)藝術主導,另以純西班牙式繁複精美之銀飾來裝潢,呈現多樣性文化與精緻華麗之藝術風格。
正門有三個,中間是饒恕門(Portal of Forgiveness)、右邊是最後審判門(Portal of the Last Judgment)、左邊是地獄門(Portal of Hell)。
十五世紀時,懺悔的人經過饒恕門就被寬恕了,現在的饒恕門總是關閉,只有在特殊場合,或是新的大主教授職時才開門。饒恕門有個大拱門,拱門上面有六層哥德風格的拱門飾。
獅子門(Portal of Lions)建於15~16世紀,因為門前柱子上有獅子盤踞而得名。它還有另外二個名字,一個是『新大門』(New Portal)因為最後才蓋好;為了慶祝聖母瑪利亞升天,它又被稱為『喜樂門(Portal of Joy)』。
原本建築師打算蓋兩個對稱的塔樓在大教堂西邊正門的兩邊,當北邊塔樓蓋好以後才發現,南邊原本要蓋塔樓的地方有地下水流過,地基不穩不適合蓋塔樓,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北邊的塔樓。
哥德式風格,92公尺高。
(翻拍自海報)
上次哥多華清真寺/主教座堂看到金碧輝煌的聖體匣,沒想到托雷多大教堂裡面也有一個。
這個聖體匣(Monstrance of Arfe)是托雷多大教堂的鎮館之寶,由西班牙16世紀以金銀手工藝而聞名的 Enrique de Arfe 所打造,聖體匣用在每年聖體節遊行時,高達三公尺,據說鑄造使用的黃金是哥倫布從新大陸帶回來的。
聖體匣是由18公斤純金和183公斤純銀打造,再用寶石裝飾的袖珍型哥德式禮拜堂。這件作品的頂端是個17世紀的十字架,所有細節包括柱子、拱門、拱頂等就像真品一般,有如一件精巧的藝術品,與中國的象牙寶塔有異曲同工之妙。
聖體匣上面有260個不同尺寸的雕像,六角形底座下面用寶石來裝飾還有表情不一的天使和聖者、花、小鈴鐺、鈴舌。
下圖的圓心就是放圓餅(代表聖體 --- 耶穌)的地方
合唱壇(Coro/Choir)是全歐洲教堂內最美麗的合唱壇,前面有Domingo de Céspedes 1541~1548作的金色閘門。
壇內座位席分為上下兩層
上層的座位以大理石柱作為區別,刻畫著舊約聖經裡的人物
下層的核桃木雕座位的靠背上刻有54個征服格拉那達王朝戰爭的故事。
不管是椅背、手把、靠背也都刻滿了人物和動物,令人歎為觀止。
16世紀的雕刻『Vigin White』微笑甜美的聖母是我們難得看到的。
合唱壇內巨大的管風琴
合唱壇對面就是主祭壇(Capilla Mayor),主祭壇前面也有金色的柵欄
Capilla Mayor正好有合唱團在練唱,他們的聲音宛如天籟,我真捨不得離開。
這個大型祭壇牆壁上的裝飾過於絢爛華麗,是哥德藝術風格最後幾件作品之一,之後,西班牙的建築開始崇尚文藝復興風格。主祭壇(興建於1497~1504)由建築師、畫家和雕刻家通力合作完成,陽光透過彩繪玻璃投射下,巴洛克祭壇顯得更為華麗耀眼。
Capilla Mayor 的哥德式屏風
屏風描繪著耶穌基督畢生的故事
(擷取自http://www.madeleine-et-pascal.fr/spip.php?rubrique74)
大教堂內最出色作品之一是巴洛克式的祭壇『 El Transparente』(下圖) ,這個名字來自芎頂獨特的採光,好像可以看穿似的。1729~1732年由Narciso Tome和他的四個兒子(二個建築師、一個畫家、一個雕刻家)創作完成的。
Narciso Tome對於芎頂光線和多種材料的運用(包括大理石、青銅、繪畫和灰泥)可能受到貝尼尼在羅馬聖彼得教堂內的『聖彼得寶座』的影響,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比對一下。
祭壇旁邊精彩的雕刻(教堂內的光線實在太暗,所以無法對焦)
祭壇的穹頂有好層樓高,上面畫了神話故事,旁邊開窗,芎頂下緣環繞著好似跌落教堂的聖經人物雕像,還有青銅鑄件和多種顏色的大理石,當早上的陽光從東邊照進來,整個祭壇有如上升到天堂。
我們轉動著身體仰望芎頂的繪畫和雕像,每個角度都有不同的感受,隨身帶著小型望眼鏡可以看得更清楚。
Chapel of Saint Ildephonsus 是為了埋葬傑出的樞機主教Gil Carrillo de Albornoz而建,八角形的哥德式風格,花窗格拱頂,金色的葉子裝飾在肋拱處,裡面還有Albornoz的盾徽。禮拜堂在Albornoz的石棺和鐵門中間最近還埋葬了Cardinal Marcelo González Martín。
禮拜堂中間即是Albornoz 石棺
聖器室(Sacristia)原為教堂的聖器室,現為繪畫珍品陳列處,藏有葛雷柯、戈雅、潘多哈、巴薩諾、莫拉雷斯等人的油畫,整體就像是間畫廊。
天花板的巨大油畫由義大利畫家盧卡喬丹諾(Lucca Gordano)繪製的天堂幻境。
『脫去基督的外衣(El Expolio/The Disrobing of Christ)』是葛雷柯於1577~1579年為聖器室繪製的一幅畫作,他生動地描繪出基督殉難前從容就義的場景,基督的臉部與右手是整幅畫作的聚焦點。
教會對葛雷柯的這幅畫很有意見,要求葛雷柯重畫,但葛雷柯不表同意,也不滿於教會對他作品的評價,於是開始打官司。
這件轟動歷史的名案纏訟多年,最後判決是這幅畫作不必修改,但葛雷柯只能獲得三分之一的酬勞。
儘管如此,葛雷柯並不吃虧,因為他早已把這幅畫依樣畫了十七次,賣給其他的人和教堂獲得豐厚的報償,所以,如果我們到其他教堂去參觀還是有機會看到這幅畫。
哥雅的『虜獲基督(The Arrest of Christ)』也被掛在聖器室的重要位置,哥雅在畫作中慣用的那道神祕光線投射在主題 - 基督,其他的配角則在陰影裡,而且面容模糊,形成正義和邪惡的強烈對比。
托雷多的市徽
(維基百科)
地上也有托雷多地圖
Posada de La Hermandad,展示攻城武器,三個房間,5歐。
唐吉訶德
五月下旬的托雷多已經很熱,下圖這位小姐拿著小電風扇邊走邊吹風。
二個星期後的西班牙溫度超過40度,隔壁的葡萄牙還發生森林大火,只是西班牙的天氣說變就變,六月下旬某些地方的溫度已經下降到 8度,才一個月的溫差這麼大,所以,五、六月去西班牙旅遊的朋友務必記得多 帶一件厚外套以防萬一。
Caixa Bank 的 ATM
領隊讓我們自由活動,這裡的商店街真好逛,好多間都在賣刀劍。
我們在托雷多的停留時間太短,還有好多建築沒有參觀就要說再見,真的好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