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3888-1.jpg

上篇介紹的貝倫塔是曼努埃爾式((Manueline))建築,或稱為葡萄牙哥德式晚期建築,是一種綜合式葡萄牙豪華風格的建築裝飾物,特色是扭轉造型的圓柱、國王紋章、雕飾精細又繁複的窗框,同時運用海上的元素,如在石頭上鑲上貝殼、錨等。這樣的建築模式只持續30年(1490~1520),卻在葡萄牙的藝術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不僅在各種建築發光發熱,即便是雕塑、繪畫、貴金屬藝術品也有它的影子。

傑若米莫修道院(Mosteiro dos Jerónimos)是『曼努埃爾式』建築中最成功的一例。

DSC_3890-1.jpg

傑若米莫修道院就在航海發現者紀念碑對面

里斯本太加斯河邊.jpg

誰可以把路上電線地下化?真是有礙觀瞻!

DSC_3892-1.jpg

DSC_3894-1.jpg

DSC_3897-1.jpg

傑若米莫修道院的建築宏偉、內部裝飾華麗,由不同的建築師接力完成,以致整間修道院展現不同的建築風格。

傑若米莫(或熱羅尼莫)是古代西方教會領導群倫的聖經學者,1450年恩里克王子以其名興建修道院。

1497年,達伽馬和其他船員在啟程赴印度前一晚曾在此地祈禱,修道院後來年久失修,曼努埃爾一世計畫在原址興建一座新的修道院,以紀念達伽馬從印度有功歸來

這間修道院本來是作為王室成員舉行喪禮之用,後來成為將要離開葡萄牙的海員們祈禱的教堂。

1502 年,由曼努埃爾式建築風格的創始人『迪奧戈‧德‧波伊塔卡(Diogo de Boitaca)』負責建造。

1517年再由西班牙建築師『究奧‧德‧卡斯提爾(João de Castilho)』接手興建,風格改採文藝復興的建築方式。

1520年曼努埃爾一世去世後,該修道院的建築逐漸停滯不前。

1550年,建築師『Diogo de Torralva』重新開始該修道院的建築工程,他僅採用文藝復興的建築風格。

1571年再由『Jérôme de Rouen』接手,他最後在建築中加入了一些古典的元素。

該修道院的所有建築工程於1580年正式結束,工期長達 78 年。

南門是傑若米莫修道院的一扇華麗的主要大門,由究奧‧德‧卡斯提爾(João de Castilho)設計,一般認為這是João de Castilho一生最偉大的作品之一。

南門很大,它高達32公尺,寬達12公尺,延伸至兩層樓高。它由很多山形牆(gable)和小尖塔(pinnacle)包圍著,其中還有很多細緻的雕塑。

DSC_3895-1.jpg

南門上方的弧形頂飾(Tympanum),半浮雕顯示了傑若米莫一生的兩個情景:左邊的情景描述:聖傑若米莫為一頭獅子把刺從腳中拔出,獅子因而成了他最好的朋友;右邊的情景描述:沙漠中的傑若米莫。

DSC_3900-2.jpg

拱門飾、三角面與弧面部分都包含曼努埃爾式的元素。貝倫的聖母像立在拱門飾上的基座上,在它之上則立有聖彌額爾的塑像,而頂端有聖令十字(Cross of The Order)。 

DSC_3895-1.jpg

曼努埃爾式風格窗框

DSC_3901-1.jpg

曼努埃爾式風格門框

DSC_3902-1.jpg

我們的行程不包含入內參觀傑若米莫修道院(),但領隊還是帶我們參觀行程沒有的聖瑪利亞教堂。

聖瑪利亞教堂的入口在修道院旁的小側門(西門)。

DSC_3892-2.jpg

聖瑪利亞教堂(Ingreja Santa Maria de Belem)大門

DSC_3920-1.jpg

曼努埃爾(Manueline)建築風格

DSC_3905-1.jpg

六根八角圓柱的高挑空間令人歎為觀止,交叉甬道沒有支撐的拱頂讓人感覺好像飄浮在空中。

DSC_3908-1.jpg

DSC_3910-1.jpg

DSC_3912-1.jpg

DSC_3914-1.jpg

傑若米莫修道院和聖瑪利亞教堂的二樓相通。

DSC_3913-1.jpg

DSC_3915-1.jpg

傑若米莫修道院是曼努埃爾一世為了達伽瑪從印度成功返回而興建,所以聖瑪利亞教堂內有達伽瑪的石棺。

(台灣的教堂是用來做禮拜,歐洲很多的教堂都用來擺石棺,可能是已經入境隨俗吧,走進教堂並沒有毛骨悚然的感覺。)

睡覺最舒服的姿勢是雙手放在兩侧或是交叉在腹部,雕刻師讓達伽瑪雙手合十數百年,可真累啊!

DSC_3918-1.jpg

歐陸極西點洛卡岬十字架下面有一個石碑,上面寫著『陸止於此,海始於斯』,作者就是詩人卡蒙斯。卡蒙斯的石棺和達伽瑪長相左右,想必不寂寞。

DSC_3906-1.jpg

走出教堂發生一件小趣事。我只顧著拍照,忘了跟緊前面的團員,結果當我走出聖瑪利亞教堂,舉目望去沒有一個認識的人,導覽機裡領隊的聲音已經由強而弱到完全聽不到。里斯本是我們這個旅程的第一天,我還不認得其他團友,這時我看到一個包包別著『巨匠旅遊』的大哥從聖瑪利亞教堂走出來才放下心來,畢竟他一定是跟著親戚或是朋友前來,他如果沒到,領隊不可能放鴿子吧?

後來發現領隊和團友們大概在11點方向約20公尺處集合等待失散的團友,真是好佳在。

走到傑若米莫修道院印象最深刻的不是宏偉壯觀的建築,而是,領隊時時提醒要小心注意路邊的『幾補屎』(台語 - 吉普賽)。本以為西班牙才是一級戰區,沒想到幾補屎的勢力範圍已經擴及到葡萄牙

---

里斯本街頭美麗的「藍花楹」也是西班牙許多地方的行道樹,在春天盛開時非常壯觀,即便我們在春末夏初時來到西、葡,處處仍可見到它的蹤跡。不過,對某些西班牙人來說,藍花楹就像銀杏一樣,是一種「弄髒人行道」的樹,凋謝的花朵掉在地上是清道夫們最頭大的問題。

DSC_3922-1.jpg

DSC_3935-1.jpg

來葡萄牙沒吃到葡式蛋撻等於沒來過葡萄牙。巨匠旅遊特別請我們喝咖啡,吃蛋撻。

參觀完聖瑪利亞教堂,領隊帶我們到下一個街口的貝倫蛋撻店(Pasteis de Belem)吃蛋撻。

這家蛋撻店可是百年老店,它起源於一個美麗的傳說。

話說,傑若米莫修道院的修士來自法國,他們,包括修女,原來用大量的蛋白來替衣服上漿,剩下的蛋黃就用來做法國人日常吃的蛋糕和點心,精巧的手藝讓這些食譜傳遍全國。

1820年葡萄牙發生自由革命,境內所有的修道院面臨關閉的命運,牧師和工人都被驅逐,這些修士為了生存開始在煉糖廠附近賣蛋撻。1834年修道院被關閉,這些甜點的食譜因而被賣給煉糖廠。煉糖廠的所有人於是在1837年開了這間蛋撻店『Pasteis de Belem』,後代一直經營至今。

蛋撻店內外都是人,不只觀光客來嘗鮮,本地客人也鍾愛這種甜點。

DSC_3933-1.jpg

葡萄牙有很多蛋撻店,這家老店的生意特別好。室友後來在極西點洛卡岬的地下美食店買了一個蛋撻,1.5歐,我問她,口感如何呢?她說,還是這家老店的蛋撻好吃。

DSC_3929-1.jpg

DSC_3930-1.jpg

進入蛋撻店首先衝到他們的開放廚房,沒想到只有三個工作人員。

DSC_3926-1.jpg

拍完廚房開始拍蛋撻店。OMG! 這個蛋撻店的營業面積真大,整個蛋撻店是由一個又一個房間組成,我走了好幾個房間才找到洗手間,每個廳的牆面都有不同的裝飾。

DSC_3928-1.jpg

DSC_3925-1.jpg

在葡萄牙常常看到各種顏色的磁磚貼在牆壁上,即便是紀念品店也可看到這些小玩意兒,為什麼葡萄牙的磁磚這麼流行呢?

據說當年是由摩爾人傳進伊比利半島,15世紀葡萄牙國王由西班牙 Seville 帶回磁磚彩繪技術後,大量使用於正在整修的仙達皇宮的牆面。之後,這些磁磚被用於裝飾王宮、教堂與修道院,18世紀以後磁磚藝術達到顛峰,這些磁磚普及到平民百姓家與花園、噴泉...等城市的各角落。

DSC_3924-1.jpg

領隊總共買了34個蛋撻,為了節省空間,兩兩相疊,尺寸真的蠻小的。

本來巨匠旅遊要請我們喝一杯咖啡和一個蛋撻,但因為店內幾乎客滿,我們一團32+1人找不到那麼多位置,所以咖啡先欠著,每人只能拿一個蛋撻站著吃。

蛋撻剛出爐,可以灑糖粉或是肉桂粉,奶油香味濃郁,千層外皮酥脆,焦糖表面雖然有點焦黑,卻沒有苦澀的感覺,真是歐伊西!蛋撻一個才一歐多,好多團友(包括我)吃一個不過癮,還想自費買幾個,可是領隊不准,因為外帶的客人排了長長的一列...真是好遺憾

DSC_3931-1.jpg

DSC_3939-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