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中午在阿維羅吃完午餐後,就前往曾經是葡萄牙首都(1139~1260)的孔布拉(Coimbra)。
葡萄牙每個景點相距都很近,行車才一個多小時就到了。
下午首先參觀葡萄牙歷史最悠久的大學, 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學之一 - 孔布拉大學(University of Coimbra),201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
孔布拉沿著蒙德谷河(Rio Mondego)的山坡而建,孔布拉大學『盤據』在老城的山頂上,遊覽車載著我們慢慢朝著山頂開去。
為什麼大學要蓋在山頂上?因為孔布拉曾經是葡萄牙的國都,當時的皇宮蓋在山頂上,後來皇宮被改建成大學,所以孔布拉大學才會位在山頂上。
-----
JK 蘿琳『哈利波特』魔法學校的學生都穿著黑披風(cloaks),這是因為她曾經在孔布拉大學教過書,而孔布拉大學學生的制服就有黑披風。當遊覽車開進孔布拉大學校區時,我就開始尋找黑披風的蹤跡,這時恰巧有幾個大學生穿著黑披風在路旁聊天,只是車子開太快,我來不及拍照,真是殘念啊!
孔布拉大學的藝術學院
費雷阿門(Porta Férrea)又稱為『(鐵之門(Iron Gate)』建於1634年。
鐵之門有兩個面:
面向外面廣場 --- 大門上面突出於山形牆裝飾的是智慧之神的雕像,第二層是Dinis國王的雕像。
面向裡面庭院 --- 大門的第二層是若昂三世的雕像。
為什麼會放這兩位國王的雕像呢?
孔布拉大學於1290年由國王 Dinis成立,學校成立最初200多年的位址,經常在里斯本與孔布拉這兩個新舊國都之間來回轉移,直至1537年國王若昂三世 (Joao III)把皇宮貢獻出來,打造成為優美典雅的校舍,孔布拉大學才安定下來。
『鐵之門』前馬賽克圖案是智慧女神雅典娜,她手持書本和渾天儀,象徵庇護學生走向智慧之路。
為什麼鐵之門上面的鑄鐵窗格綁著衣服呢?有二種說法。
一)大學生在畢業典禮那天很開心,所以將制服撕破綁在上頭。
二)曾經遭受大四學生欺負的在校生,在學長畢業當天會守在鐵門口,等到畢業學長走出校門,立刻把他痛揍一頓,並將扯破的長袍布條繫於窗格上以為雪恥報仇的紀念。
不過這些傳說都已經是過去式,仍舊高掛的布條可能是留待導遊說嘴吧?
我們從『鐵之門』進到孔布拉大學的法學院,這裡是『ㄇ』字型的建築群,有圖書館、法學院和辦公室等,中間是個長方形廣場。
(http://www.dronestagr.am/university-of-coimbra-world-heritage-portugal-3/)
廣場上最顯眼的是高聳的鐘樓(Torre da Universidade de Coimbra),1733年建立。
鐘樓旁邊有著美麗階梯的建築物是 Via Latina,據說是王室講堂。
鐘樓右側建築就是今天下午要參觀的喬安娜圖書館(Biblioteca Joanina/Baroque Library) (左)和聖米蓋爾禮拜堂(右)。
喬安娜圖書館,巴洛克建築風格,建於18世紀(1717~1728年),約翰五世在位的時候。
『鐵之門』朝裡面廣場的立面第二層雕像是若昂三世。
參觀喬安娜圖書館和聖米蓋爾禮堂都要先買票和預約參觀時間,我們先在廣場上拍照,等待集合時間。
喬安娜圖書館的一樓大門緊閉,領隊帶著我們走下圖書館旁邊的蜜涅芙台階(Minerva Stairs),原來圖書館的入口在地下一樓,入口處前面一堆人正等著入場。(Minerva - 古羅馬神話中的智慧女神,希臘名為雅典娜。)
從廣場一角可以俯瞰孔布拉市區和蒙德谷河風光。
Minerva Stairs
喬安娜圖書館分為地下一樓和地上樓。
地下一樓是懲罰不守校規學生的禁閉室,前往禁閉室的走道狹窄,很壓迫的感覺。
禁閉室小小一間,通風口留在靠近屋頂處。
被堵住的貓洞
喬安娜圖書館一樓典藏的古書約有四萬冊。
壓軸好戲上場了!
喬安娜圖書館是全世界最美的十大圖書館之一,領隊告訴我們,圖書館內禁止攝影,我只能從網路上擷取畫面來說明。
(os. 既然館內禁止攝影,為什麼網路上會有這些照片呢???)
圖書館大門的四根石柱將立面妝點地氣勢恢宏,巴洛克建築風格的大門門楣上頭是葡萄牙的國徽。
圖書館裡面有點陰暗,總共有三個房間,每個房間由金色線條裝飾的拱門隔開,仿希臘柱頭的拱門上面也是葡萄牙國徽,顯得金碧輝煌、耀眼奪目。
(維基百科,tacoekkel)
靠牆壁有異國風味的雙層書架。
屋頂的繪畫是里斯本藝術家Simões Ribeiro and Vicente Nunes的大作。
館內收藏約25萬本
圖書館就像一個完美的金庫密封著,大門是柚木做的,一年到頭維持在攝氏18~20度,濕度60%左右的最佳狀態。
但是,有一個重要問題是,蠹書蟲蟻還是能夠存活在這種環境,導遊說,古時候,館方曾經在圖書館內飼養小蝙蝠,讓牠們晚上飛出來吃蟲。其實大家不用擔心,館內的木頭都是檜木,除了木質堅硬蟲蟻咬不動以外,還會散發昆蟲不喜歡的氣味,讓昆蟲不敢靠近。
聖米蓋爾禮拜堂(Chapel of São Miguel)
聖米蓋爾禮拜堂與孔布拉大學同時於1290年成立,屬於曼努埃爾式(Manueline)的建築風格。
曼努埃爾式建築是於中世紀時,葡萄牙因海權發展極盛,造就出屬於自己國家特有的建築技術,以當時執政的曼努埃爾一世(D. Manuel)命名。這種建築風格是將歐洲原有的建築風格融入伊斯蘭與印度美學,運用大自然圖像如樹枝、樹葉、搓捻的繩索,以及貝殼、珍珠和錨等海洋象徵,作為雕刻素材。扭轉造型的圓柱和雕飾繁瑣的門楣,充分表現當時葡萄牙獨特的建築美學。
聖米蓋爾禮拜堂原先是皇家的私人禮拜堂,內部小巧典雅,精雕細琢。
管風琴
天花板是曼努埃爾風格的植物藤曼。
聖龕
牆壁上貼滿精美而繁複的磁磚
參觀完後,我們排隊等上洗手間。
我突然聽到洗手間裡面有人嘗試打開門卻一直打不開的聲音,正在排隊的團友們面面相覷,不知如何是好?
有一位正在洗手的少女(可能是孔布拉大學的學生吧?)從包包拿出一個銅板,插進門把下面的鎖孔處,努力地轉了一下,門就開了,我看到那個滿面通紅的團友如釋重負地走出來。
我正在好奇,為何洗手間的門下面有個『一』字型的鎖孔?沒想到悲劇發生了,我竟然排到剛才出問題的洗手間。
我先定下心來,在關門前先轉一下鎖,確定轉的方向和轉幾下就能關門,等我上完後,反方向再轉一遍...。
だいじょうぶ !
曼努埃爾一世時代(1495~1521)創造出無與倫比的曼努埃爾式建築風格,他的兒子若昂三世(又稱約翰三世,D. Joao III)(1521~1557)為了讓孔布拉大學的學生能夠有一個安定的學習場所,於是把艾爾卡索法皇宮 (Royal Palace of Alcacova)捐出來作為校地,因此庭院廣場有一座若昂三世的雕像。
老天爺在我們走進圖書館和教堂時下了一場雨,還好參觀完,雨也停了。
參觀完孔布拉大學以後,我們一路往下走到老城區,右邊不遠處是新主教座堂(Sé Nova de Coimbra)。
新主教座堂原為耶穌會的教堂,建於1543年。1759年,首相龐巴爾侯爵將耶穌會驅逐出葡萄牙,1772年,他將主教座堂從舊主教座堂遷來此處。
馬沙杜德卡斯特羅國家博物館(Museu Nacional de Machado de Castro)
可能是殘留的城牆吧?
剛下過雨的石頭路真的很滑,我花50%的精神注意腳下乾坤。
舊主教座堂側面
自從葡萄牙擊敗摩爾人重奪國土(亦即收復失地運動)以來,舊主教座堂是唯一保存完好的羅曼式(又稱羅馬式)教堂。
1139年奧里基戰役之後,葡萄牙伯爵阿方索‧恩里克斯宣布為葡萄牙國王,定都孔布拉之後,決定出資興建主教座堂。
1772年,龐巴爾侯爵將耶穌會驅逐出葡萄牙之後,主教座堂遷往附近的耶穌會教堂,即孔布拉新主教座堂。
孔布拉舊主教座堂保有濃濃的古羅馬風味,厚重的石牆,細長而小的窗戶,顯得雄渾而莊重。
往古城區城門方向必須走一段『斷背坡』,這個『斷背』坡和電影的『斷背』山可一點關係也沒有,而是比喻當初沒有階梯,經常有人爬陡坡摔下來。
當領隊一再囑咐大家天雨路滑小心下階梯時,團友T提著剛買的紀念品,一腳沒踩穩真的摔倒了。
我看他皺著眉頭,手扶著牆壁,慢慢地站起來,想必很痛吧?
斷背坡連接 『 Quebra Costas』街道,從前這條街道是人們走過城門以後,從下城往上城運送貨物的要道。
當我們步下階梯時,有一個綁著頭巾,右手靠著水壺的婦女銅像坐在旁邊,這個銅像是雕塑家Celestino Alves André為了表揚幫大學生洗衣服的孔布拉女性所作。
奧莫狄娜拱門 (Arco de Almedina) 擁有一千多年歷史,是摩爾人所築的城門,名字來自阿拉伯語,是『城市』的意思,中世紀時期,人們從這個拱門進入孔布拉古城。
拱門入口附近有一個獻給法朵 (Fado) 女王 "Amalia Rodrigues" 的雙面吉他雕像,正面、背面都很有看頭。
背面很性感喔!
從孔布拉大學走到老城區時,天色漸漸暗了,離晚餐時間還有一個多小時,我們就在R. Visc. da Luz商店街閒逛。
R. Visc. da Luz商店街路旁有一個階梯,我好奇地往下走,發現右邊是聖地亞哥教堂(Igreja de São Tiago),建於12世紀末~13世紀初,是孔布拉最偉大的羅馬式古蹟之一。
R. Visc. da Luz街盡頭是『五月八日廣場』(Praça 8 de Maio),廣場旁邊較有名的建築是聖十字修道院和孔布拉市政府。
開國君主阿方索一世的棺木就放在聖十字修道院內。
聖十字修道院旁邊是孔布拉市政府
晚餐的餐廳也在『五月八日廣場』旁邊的Carmina de Matos。
領隊說,今天我們看了餐桌某樣東西一定會想買。
我看了半天 滿臉寫著問號,等我用桌上的鮪魚醬、沙丁魚醬抹了麵包才恍然大悟,真不錯吃。
玉米湯
烤乳豬+薯條
水果罐頭沙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