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斯特丹的名稱起源於Amstel dam,這個名字表明阿姆斯特丹是位於『阿姆斯特爾河』上的『水壩』,即今天的水壩廣場。
12世紀晚期一個小漁村建於此地,而後由於貿易的迅速發展,阿姆斯特丹在荷蘭黃金時代一躍成為世界上最重要的港口。在那個時代,阿姆斯特丹是金融和鑽石的中心。 19和20世紀,阿姆斯特丹繼續擴展,許多新的街坊與近郊住宅區形成,逐漸變成國際化大都市。整個歷史長河中,阿姆斯特丹經歷國際貿易的輝煌和世界大戰的洗禮,她的歷史,在某個程度上,可說是荷蘭歷史的縮影。
一早坐Lover Canal Cruise 的玻璃船欣賞水都風光。
我們上船時所有靠窗的位置已經被日本人佔光了,由於天氣太冷,船行沒多久,日本人就把窗戶關起來,我的單眼無用武之地,只能坐著發呆。
一開始趁著窗戶還開著小縫,用長鏡頭拍的。
玻璃船沿著IJ灣航行,眼前出現一棟前衛的建築 - EYE 電影博物館(Eye Film Museum),建於2012年,為阿姆斯特丹的新地標之一。
EYE電影博物館的旁邊是阿丹塔(A'DAM Torene),塔頂右側的斜線是高空秋千,無懼高症的人可以去試試心臟強度。
Amsterdam Canal Cruise的玻璃船是藍色。
遊船繞了幾十分鐘,終於結束了,一上岸竟然就是GASSAN鑽石工廠。
GASSAN鑽石工廠是由蒸氣動力工廠改建而成,一根大煙囪矗立在中庭中央,這樣的工廠外觀真的很難和『鑽石』聯想在一起。
阿姆斯特丹是一個不產鑽石的鑽石之都,『Amsterdam Cut』早已是完美切割和高品質鑽石的代名詞。世界著名的鑽石都在阿姆斯特丹切割、琢磨,只要阿娜多有錢就可以放手血拼,保證愛情恆久遠、一顆永流傳。
GASSAN最引以為傲的是將鑽石的切割從57面增至121面,在鑽石頂端增加16個切面,鑽石錐體再切割48面,更多層次的切割讓鑽石的折射率大幅提升,散發耀眼的光彩。
導覽員引導我們到一間小型工廠,參觀技術人員琢磨鑽石的過程。
鑽石切割花樣
鑽石割鋸(sawing)即是以機器或雷射將鑽石原石割開的過程。
鑽石成形(shaping)是對分割好的原石進行粗磨。
鑽石拋磨(polishing)是對鑽石最後的琢型進行拋光從而展現鑽石的光彩。
鑽石鑲嵌(setting)
全球鑽石產地分布圖
接著就是這次參觀行程的壓軸好戲 - 推銷鑽石啦!
一位操著廣東腔國語的女售貨員帶我們到一間小小的展示間,她開宗明義說,不允許拍照。然後,她將她到荷蘭如何打拼、嫁人的過程娓娓道來。她說,荷蘭男人覺得中國女人都像天仙美女,在國內嫁不掉的女人可以到荷蘭試試看。
她講了約15分鐘才進入正題。她拿起幾個用白紙包的鑽石,開始介紹每個鑽石的品質和價格,由於最便宜的鑽石也要好幾萬元,最貴超過百萬元,我越聽越覺得無趣,竟然差點睡著....,好不容易捱到她推銷完畢就趕緊閃人。
鑽石工廠對面就是紀念品店,咖啡、茶都免費供應,吸引遊客駐足參觀。
皮包、零錢包竟然也可以做成鬱金香,真是佩服荷蘭人的創意。
在台夫特藍陶工廠沒買到紀念品的人,這裡也可以逛逛,雖然價格便宜很多,但品質也差很多。
阿姆斯特丹街頭常常出現迷你電動汽車停在路邊,這種汽車不用加油;不用駕照;不用停車費;不怕惡劣天氣;也不怕交通管制(因為可以行駛在自行車道),雖然馬力不高,希望能引進台灣啦!
Wooooow, 男士開放式廁所,不用遮板,也沒有水龍頭,完全原始呈現...我只懷疑,大庭廣眾之下,怎麼尿得出來?
荷蘭人蓋房子不像台灣人講求風水,比如說,一進門就是樓梯,進入客廳得先上(下)樓; 有人的廚房擺在房間的正中央; 地下室的房子露出一截還開了窗。
歐洲阿姆斯特丹酒店
我們經過跨越阿姆斯特爾河的Halvemaansbrug橋以後,前面就是 火繩槍手防衛堤(Kloveniersburgwal)運河,在17世紀東側成為住宅區,有幾座富人宅邸。
NH 阿姆斯特丹多倫酒店
特里普屋(Trippenhuis)是一座新古典主義建築,現在是荷蘭皇家文理科學院。中古世紀時,房子是按正面大小課稅,特里普屋的原始擁有者非常有錢,所以蓋了這棟阿姆斯特丹門面最寬的房子。
東印度公司大樓(Bushuis - Oost-Indisch Huis),17世紀的早期建築,現在歸阿姆斯特丹大學所有。
聖尼古拉斯教堂(Basiliek van de Heilige Nicolaas)
經過聖尼古拉斯教堂前面的Bushuissluis橋就進入紅燈區。
阿姆斯特丹是世界上第一個合法嫖妓的國家,不單合法,還擁有妓女協會及工會。所有妓女都是持證上班,須向政府繳交銷售及所得稅,同樣享有社會福利,所有「櫥窗女郎」都是當地的經濟命脈。
隨著廉價航班的興起,2018年阿姆斯特丹的遊客暴增到1900萬,紅燈區更是每位遊客的必遊景點,阿姆斯特丹的85萬居民對此怨聲載道,可見觀光財也不是人人都愛的。
德瓦倫(De Wallen)是阿姆斯特丹最大也最著名的紅燈區,運河兩旁都是紅燈區的範圍,房子一棟棟整齊排列著,每棟房子都設有大大的櫥窗,由於當時是白天的緣故,大部分櫥窗的窗簾都拉了下來,只有幾間有穿著比基尼的妓女坐在櫥窗內展示。大部分妓女具有天使般臉孔,魔鬼般身材,只有少數幾位是身材臃腫的中年婦女。
有些妓女是迫於家計,不得不賣身,但有些妓女卻是為了賺取easy money而出賣肉體,我心裡只有一種感想,每個妓女都是好手好腳,真應該找一份正經工作老實賺錢...。
領隊Cindy說紅燈區不允許拍照,只能找網路上分享的照片充數。
(22 Europe: 衝入阿姆斯特丹紅燈區 另一種道德角度)
老教堂(Oude Kerk)是阿姆斯特丹最古老的本堂區教堂,1306年由烏德勒支主教祝聖,它聳立在紅燈區附近...上完教堂就到紅燈區...真 有點奇怪。
老教堂正面
水壩廣場(Dam Square)位於阿姆斯特丹老城區的中心,阿姆斯特河曾經流經廣場,河上的第一個水壩就建在這裡,阿姆斯特丹(Amster-dam即是阿姆斯特河上的水壩)的名字就是這麼來的。王宮前的阿姆斯特爾河直到1858年後才被填平,現在變成水壩廣場。
阿姆斯特丹王宮位於水壩廣場,在17世紀荷蘭黃金時代興建時是阿姆斯特丹的市政廳,1665年7月20日揭幕,後來成為路易‧波拿巴的荷蘭王宮。在荷蘭王室搬去海牙居住以後,王宮與前面的廣場成為接待外賓的場所。
水壩廣場上聚集一群人圍成一個圓圈,我好奇地走上前觀看,原來是一位渾身綁著鐵鍊的街頭藝人正在表演掙脫的魔術。
杜莎夫人蠟像館(Madame Tussauds)就在水壩廣場旁邊
杜莎夫人蠟像館
杜莎夫人蠟像館
水壩廣場東側的國家紀念碑(Naitonal Monument)紀念在二戰及之後的武裝衝突中犧牲的荷蘭人。
我們從水壩廣場沿著羅金街(Rokin)走到鑄幣塔(Munttoren)。
上面提到,中古世紀時,房子是按正面大小課稅,老百姓為了少繳稅只好蓋門面狹窄而長的房子,避稅最極致的典範是門面寬只有一公尺。
除了門面窄,有些房子往前傾斜,有些倒向一邊,為什麼阿姆斯特丹喜歡蓋歪歪的(crooked)房子?
一、為什麼有些房子往前面街道傾斜?
1. 一直到19世紀初,為了防雨、雪和風的侵襲,建築法規要求所有房子必須往前傾斜,而且還規定要傾斜多少。
2. 房子可以稍微大一點。
3.大多數阿姆斯特丹的房子並非僅用來居住,還可以儲存貿易貨品。由於門面很窄不容易搬運貨物,屋主會在屋頂橫樑中間裝上突出的滑輪連掛鉤裝置,往前傾斜的牆壁在吊起物品的過程中不致損壞牆壁或是打破玻璃。
4. 有些屋主為了炫耀自己房子花俏的山牆部分。
屋頂橫樑中間突出的滑輪連掛鉤裝置
二、房子往旁邊傾斜的原因:
1. 因為阿姆斯特丹位於溼地之上,所有房子都要往下打好幾公尺的木樁,如果當初沒有用粗壯堅實的柱子打地樁,房子很快就會陷入沼澤地裡。
2. 隔壁房子重建,當地樁的狀況不佳,房子就會向旁邊傾斜。
3. 木樁腐爛
4. 頂樓加蓋
羅金街上的黑色山牆房子 - American Bakery - De Drie Graefjes商店往前傾斜。
歪歪斜斜的房子
Rokin旁邊運河的建築 - Rederij Kooij 遊船碼頭
阿拉德‧皮爾遜博物館(下圖中間有山牆的建築)
鑄幣塔位於鑄幣廣場邊,阿姆斯特爾河與辛厄爾交會處,臨近花卉市場,該塔最初是中世紀阿姆斯特丹城牆一座城門的一部份,建於1480年, 該城門原本有兩座塔樓和一個警衛室,1618年城門失火被毀,只留下警衛室和西部塔樓的一部份。
鑄幣塔(Munttoren)右邊是紀念品店,Heinen Delfts Blauw,台夫特藍陶又出現在貨架上。
鑄幣塔的左邊是辛厄爾(Singel),運河邊是花市。
在中世紀,辛厄爾環繞著城市。從1480年到1585年,它充當環繞城市的護城河,當時阿姆斯特丹沿這條運河向外擴展。這條運河起於IJ灣,阿姆斯特丹中央車站附近,止於鑄幣廣場(Muntplein),在那裡與阿姆斯特爾河交匯。現在在阿姆斯特丹半環形運河中它是最內側的一條運河。
阿姆斯特丹的運河總長度超過100公里,擁有大約90座島嶼和1,500座橋樑,使得該市被稱為『北方的威尼斯』。三條主要的運河:紳士運河、王子運河和皇帝運河,開挖於17世紀的荷蘭黃金時代,組成環繞城市的同心帶,稱為運河帶。
阿姆斯特丹街上的三輪車
阿姆斯特爾街(Amstel)的建築
歐洲阿姆斯特丹酒店
阿姆斯特爾河
我們中午在港式餐廳 NAM KEE/南記食家用餐。
我們已經超過一個星期沒吃到中國菜,看到桌上的家常料理都食慾大增,紛紛舉起筷子搶著夾菜。
沒想到竟然有滷五花肉,歐伊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