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9897-1.jpg

劍橋大學讓人聯想到『再別康橋』,看到牛津卻只讓人想到『哈利波特』。

牛津大學位於牛津郡,在劍橋大學的西南方,倫敦的西北方90公里處,泰晤士河與查威爾河(River Cherwell)貫穿牛津,於城南中央交會。

牛津起初的名字是『Oxenafora』即『Ford of the Oxen』,『ford』是『淺灘』之意,中文譯為『津』,所以,oxford被譯為牛津。

清華、交大有梅竹賽,牛、劍也有划船比賽The Oxford and Cambridge Boat Race,這可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學校間的賽艇對抗賽。

這項比賽在倫敦的泰晤士河舉行,自1829年以來延續至今。1856年以來,除了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外,每年舉辦一次。比賽雙方均著藍衣,但牛津隊一般顏色較深,被稱為「深藍」,劍橋隊被稱為「淺藍」。

牛津大學是英語世界歷史最悠久的大學,也是世上現存第二古老持續辦學的高等教育機構。雖然牛津大學實際的創立日期難以考證,但授課紀錄最早可上溯到1096年。

 牛津大學的師生人數自1167年亨利二世禁止英國學生前往巴黎大學就學後就開始迅速上升。

1209年,牛津師生與鎮民的衝突,一批大學學者為了避難,而遷移到東北方的劍橋鎮並成立學者協會,後更發展為劍橋大學

這兩所古老的大學在辦學模式、管理架構等各方面都非常相似,兩校同時展開相當悠久的競爭歲月,因牛津大學的歷史較長,所以,常被合稱為「牛劍」。

牛津是培養英國首相的搖籃,總共有26位首相,其中幾乎所有二戰後當選的首相均畢業於牛津,包括前任首相大衛‧卡麥隆,及現任首相德蕾莎‧梅伊。牛津同時也是30位他國首領的母校,眾多著名文學家均為牛津出身,許多演員包括豆豆先生(Rowan Atkinson)、休葛蘭也畢業於牛津。

----

牛津大學為一所「都市大學」,學校的各個學院、學系部門以及其他設施均散布在城鎮的各個角落裡,不像一般大學有一大片獨立於城鎮的主校區。

走在牛津大學的校園裡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比如說,牛劍都有王后學院、三一學院、Old Divinity    School   、都座落在河畔、建築風格相似...。

領隊帶著我們沿著寬街(Broad Street)往前走,左邊就是三一學院(Trinity College)。

牛津大學的三一學院,成立於1555年,它的周圍是鐵柵欄而不是圍牆,學院獨特的藍色大門,使其在外觀上比牛津大學其他學院更加開放。

除了學院取名為Trinity College以外,歐洲也有很多教堂取名為『三一教堂(Trinity Church)』,這個『Trinity』代表『聖父、聖子、聖靈』三位一體。

可能是三一學院的大門內縮,我經過時竟然沒發現,只得上網抓圖以饗格友。

depositphotos_28630825-stock-photo-trinity-college-oxford-uk.jpg

(from Depositphotos)

三一學院對面的U形建築為謝爾登劇院(The Sheldonian Theater),右邊為牛津大學科學史博物館(Museum of the History Science)

DSC_9898-1.jpg

謝爾登劇院前面圍牆上有一系列具有奇怪表情和鬍子的半身像。

DSC_9898-2.jpg

謝爾登劇院左邊的克拉倫登大樓(Clarendon Building)屬於牛津大學所有,建於1711年到1715年,現為牛津大學出版社所在地。

牛津出版社最有名的出版品,對我來說,就是牛津辭典啦!

DSC_9899-1.jpg

從下圖可以發現,幾乎所有牛津大學的建築都採用藍色屋頂,可能跟上文牛劍賽艇對抗賽中,牛津划船俱樂部的代表顏色『牛津藍(深藍)』有關。

----

英國(或者說,歐洲國家)很多百年以上的房子,即使房子隔間不適合居家使用,浴室、廚房狹窄、經常出問題的老舊水管電線、笨拙轉彎的樓梯、傾斜嚴重的牆壁或地板...但它們屬於被保護的歷史古蹟,不能隨意施工整修,所有工程必須得到政府的許可。

那,為什麼還是有人願意買老房子呢?因為稀有性,老房子的價格是新房子的二倍以上。

英國人堅持『復舊如舊』代替大興土木的『修復』,重視「歷史脈絡大於都市規劃」,凡是遇到開路、蓋大樓碰到老房子、施工大隊就會讓步(或改道),也因此吸引世界各地的建築師、歷史學家和觀光客不遠千里而來。

----

如果屋主買了老房子,需要維持老屋的外觀,又想要住得舒適,怎麼辦呢?

他們發明一種奇特的蓋房子方式,我姑且稱之為:『外面不動裡面動』,也就是用鋼骨結構支撐著外牆,再拆除破舊不堪的主體、接著在原本的外牆裡面蓋房子,最後變成一個外面是古老牆面、內部是現代化的新建築。

----

為什麼歐洲國家的百年老屋看起來那麼新? 而我們的半百老『寓』如此破舊?

答案是:   他們每棟建築都要定期粉刷、清洗外牆、保養、維護、整修,費用由所有屋主共同分擔(有時政府也會補助)

但我們的英明政府為了選票,不敢強制規定房屋所有人要定期保養房子。

----

為什麼牛津大學的空照圖顯現清一色的屋頂?因為這是政府的強制規定。而我們台灣呢?

我有一次坐飛機經過台北上空,映入眼簾的是另一種『中華民國美學』-   五顏六色的鐵皮屋屋頂。

為什麼鐵皮屋如此猖獗呢?因為長期以來執法不力加上議員關說,造成處處是頂樓加蓋,數量大到無法收拾。

為什麼外國能,我們不能? 

----

牛津美學 VS  中華美國美學

牛津美學

Image 1-5.jpg

中華民國美學Image 1-7.jpg

從寬街經過克拉倫登大樓右轉Catte   Street就是牛津大學主要學院的分布地區。

左邊赫特福德學院的空橋(Hertford College Bridge)又被稱為嘆息橋。

DSC_9900-1.jpg

DSC_9902-1.jpg

博德利安圖書館(Bodleian   Library)是牛津大學主要的圖書館,成立於1602年,是歐洲最古老的圖書館之一,亦是英國藏書量第二多的圖書館。我走過,路過,再一次錯過,只能請谷歌大神幫忙。

對哈利波特魔法世界的人來說,霍格華茲(Hogwarts)學校的地位就像是牛津、劍橋在麻瓜世界的地位一般,堪稱「最高學府」。所以,電影裡的霍格華茲學校有不少是在牛津大學取景呢!

比如說,博德利安圖書館被當做教室,而館外的神學院(Divinity    School)小廳則在拍片期間被改裝成霍格華茲的醫務室。

courtyard-bodleian-library-oxford-university-FB7WYE.jpg

從Catte  Street往前走就是瑞德克利夫廣場(Radcliffe Sq.),廣場被萬靈學院、聖瑪麗教堂、博德利安圖書館所圍繞,廣場中間是瑞德克利夫圖書館(Radcliffe   Camera) 。

瑞德克利夫圖書館 是牛津大學的建築,『Camera』在拉丁文是『room』,俗稱為『Rad   Cam』或『The Camera』,古典主義風格,始建於1737,1749興建完成。

圖書館的興建和維護費用都是由威廉三世的醫生,John Radcliffe,的慈善信託基金支付,它也是國內第一個圓形圖書館。

DSC_9904-1.jpg

瑞德克利夫圖書館對面是聖瑪麗教堂(University Church of St. Mary the Virgin)。

十三世紀裝飾華麗的哥德式尖塔被一些教會歷史學家稱為英格蘭最美麗的尖塔之一,觀光客只需花£4就可以登上高塔俯瞰牛津街道,欣賞老城的優美景色。

DSC_9912-1.jpg

萬靈學院(All Souls College),全名『The Warden and the College of the Souls of all Faithful People deceased in the University of Oxford)是牛津大學的一個學院,1438年由國王亨利六世創建,名稱的由來是為了紀念英法百年戰爭戰死的英靈,又有一說是得名於『萬靈節』。

它和其他牛津學院不同在於:它是一間沒有大學部,只有研究生的研究所。

如果說,牛津  大學是英國人夢寐以求的學府,萬靈學院更是牛津的最高學府。

每年萬靈學院都會邀請牛津大學的頂尖學生參加考試,挑出其中最優秀的2位學生成為萬靈學院的新人,因此,能夠成為萬靈學院的學生,在英國被視為最高榮譽。

Image 1-4.jpg

對於一般人而言,最接近萬靈學院的機會,大概是看《哈利波特》電影了,今天即便我們到了現場,也只能從大門欄杆的縫隙間窺視這間英國最難進入的學府。

萬靈學院位於瑞德克利夫廣場的大門。

DSC_9911-1.jpg

萬靈學院

DSC_9913-1.jpg

DSC_9915-1.jpg

DSC_9914-1.jpg

當格友在牛津大學餐參觀時,不要忘記抬起頭來看看這些古老建築的牆壁,因為你們很可能和我一樣無意中捕捉到怪異的石頭雕刻,英文稱為『grotesques』或是『gargolyes』,這些雕刻使許多簡樸的中世紀建築增添幽默的元素。

這些具有特殊風格的人臉雕刻不僅是牆壁的裝飾,其實是讓屋頂流下來的雨水通過雕像嘴上的空洞排出這樣可以防止雨水直接流下侵蝕牆壁。 

DSC_9916-2.jpg

這些雕像的身體越長,水排出時與牆壁的距離就越遠,牆壁外表就越能恒久保新 。

DSC_9917-1.jpg

下圖牆上也有一整排神情奇特的石頭雕像(排水孔)

DSC_9918-2.jpg

我們接著到基督教會學院(Christ Church Cathedral),從St    Aldate's 轉入Broad   Walk   ,左邊是一片綠色的草坪和一間鄉間小屋。

DSC_9923-1.jpg

原來這裡是戰爭紀念公園

DSC_9924-1.jpg

遠處是基督教會學院

DSC_9926-1.jpg

DSC_9927-1.jpg

DSC_9929-1.jpg

哈利波特小說改編成電影,其中很多場景是在牛津大學拍攝,除了上文提到,對哈利波特魔法世界的人來說,霍格華茲學校的地位就等同真實世界的牛津、劍橋。我猜,還有一個原因是,哈利波特作者,J‧K‧羅琳當初曾參加牛津大學的入學考試但未被錄取,所以,哈利波特在牛津取景也是 J‧K‧羅琳另一種方式的圓夢吧?

基督教會學院是牛津最大、最宏偉的學院,也是哈利波特的主要拍攝地。

這兒的大廳可是電影中霍格華茲魔法學校大廳的靈感來源,古典的扶手欄杆階梯正是哈利波特和同學們穿梭往返的地方。

寬闊的階梯引導學生前去霍格華茲魔法餐廳(下圖),也就是基督教會學院的都鐸大食堂(Tudor Great Dining Hall)

第一集神祕的魔法石,每個新生坐在大餐廳前面的椅子上戴著『分院帽』,然後就被分配到學院...。

基督教會的走廊是妙麗指給哈利波特看他老爸贏得空中球賽獎杯的地方。

進入基督教會學院參觀對哈利波特迷是童年溫馨的回憶,每個場景都讓人重新回到那段迷戀哈利波特的時光,因此每年吸引大量哈利波特迷跨海前來朝聖,可惜我們的行程僅是在外面拍照

9_real_world_harry_potter_experiences_you_must_not_miss-3.jpg

進入基督教會學院有幾個路徑,其中之一就是『Tom Tower』下面的『Tom Gate』。

從Tom Gate進去就是『Tom Quad』,是牛津大學最大的方庭,哈利波特和同學們就是在這個方庭上空坐著掃帚練習飛行,只是四周的建築已經被電影公司的技術人員移花接木成古舊建築了。

Christ Church Tom Gate

DSC_9936-1.jpg

進入基督學院另一個路徑是Broad Walk上的 Meadow Gate ,我們從這裡看到基督教會學院雄偉壯觀的立面。

基督教會學院由亨利八世在英國歷史上動盪不安的1546年創立,是牛津大學最大的學院之一,也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同時也是主教座堂的學院,它與姊妹學院劍橋大學三一學院(同樣是亨利八世創建)一樣,傳統上被認為是牛津大學最貴族化的學院。

基督堂座堂(Christ Church Cathedral)是英國聖公會牛津教區(包括牛津郡、白金漢郡和伯克郡)主教座堂,同時也是牛津大學基督教會學院的禮拜堂。

Christ   Church   Meadow

DSC_9932-1.jpg

Image 3-3.jpg

接著是我們的自由活動時間,由於晚餐自理,我開始沿著馬路尋找可能的晚餐。

領隊好心地指點她曾經吃過的下午茶店(下圖一樓白牆建築)。

二個司康餅(scones)+ 茶    = £6.5,本想將下午茶當做晚餐,只是司康餅一定是塗果醬或奶油,當早點、下午茶還OK,當晚餐就有點奇怪,我只好另外覓食了。

DSC_9921-1.jpg

牛津的故事不僅有哈利波特,耳熟能詳的『愛麗絲夢遊仙境』童話書,也是以牛津為背景,而基督教會學院那片茵綠的大草坪就是故事的起源。 
愛麗絲夢遊仙境的作者查理.道格森(Charles Dodgson),筆名路易斯.卡爾(Lewis Carrol),曾在基督教會學院任教。他喜歡拍照、和小朋友玩。
他常常在校區或是附近,和當時新上任的院長Henry Liddell教授家的三個女孩一起玩。

這個故事從1862年7月4日那天,他們在Godstow乘船遊河開始:Charles講故事給女孩們聽雖然故事的內容荒謬但卻引人入勝,於是下船以後,愛麗絲就哀求Charles 將這些故事寫下來送給她『愛麗絲夢遊仙境』就是他寫給愛麗絲(Alice)的故事。  

『The Alice's Adventures Under Ground』是這本書的原始本,由查理‧道格森自寫自畫,於1864年印製完成,送給了愛麗絲。

愛麗絲晚年將這本書拿到蘇富比拍賣,由美國著名古書收藏家Rosenbach先生取得。二次世界大戰後,幾經收藏和拍賣的原著,經由一個組織將它當作禮物送給英國政府,至今一直保留在大英圖書館裡。

DSC_9922-1.jpg

位於基督教會學院對面的愛麗絲的店(Alice's Shop),擁有500年左右歷史,是愛麗絲小時候常光顧的糖果店,如今是紀念品店。

一個個團友進入愛麗絲小店就有如遭受磁吸大法般被牢牢黏住,我忍不住進去小店湊湊熱鬧。

我發現這個小小店鋪幾乎擠滿了遊客,架子上陳列著一些童書...等等,我只站了幾秒鐘就離開了,畢竟童年距我實在太遙遠。

愛麗絲小店(Alice's Shop)

DSC_9934-1.jpg

卡爾法克斯塔(Carfax Tower)位於高街和Cornmarket Street 的交叉路口,原本是教堂的鐘塔,有人拆了教堂卻留下鐘塔(左邊),成為牛津地標。從 Cornmarket  一直往前走,就會走到寬街,也就是我們之前下車的地方。

DSC_9937-1.jpg

Cornmarket St.   是個行人徒步區,街道兩邊有很多商店,包括Boots、Clarendon Shopping Centr、Covered   Market、Tesco、咖啡廳和餐廳等等。

觀看一個地方的日常最好的方式就是去逛當地的菜市場,因此我就走進Covered   Market看看牛津人怎麼過生活。

不巧的是,當我好不容易找到時,市場內的燈光黯淡,只剩下幾個攤子還在營業,這時已接近五點,我只好快步離開。

我繼續在Cornmarket St.走著走著,左邊突然出現一間『Tesco』,我想,說不定超市裡有賣晚餐呢!

果然不出我所料,有一個貨架上滿是不同口味的三明治,雖然我個人對冷三明治沒啥好感,但為了省錢,也只好將就了。

DSC_9938-1.jpg

 我和幾個團友心有靈犀都買了三明治,我們一起坐在殉道紀念塔(Martyrs' Memorial)的階梯上,一邊吃著三明治,一邊望著對面集合地點,看看領隊到了沒?

這時一件悲慘的事情發生了!

站在我身旁的一對團友姊妹興沖沖地從手提袋裡拿出一包東西準備當晚餐,然後...我聽到一聲驚呼聲...。

我忙抬頭一看,原來她們買了一隻油膩膩的烤雞(這裡怎麼有賣烤雞?),因為塑膠袋有破洞?所以,烤雞的油一直滴下來,滴下來,滴下來...滴到我的布包上...。

我看了臉色大變。

我的包並不是名牌包,洗一洗也就好了,畢竟人家不是故意的。

可是,我們正在走行程,還要一~二個小時才會進旅館,到時,包包可就吸飽油脂,即便用肥皂洗也難回天。

我不能理解的是,這對姊妹也算是社會上的菁英份子,怎麼會犯這樣低級的錯誤?

畢竟只有她們自己知道買了這種油膩膩的食物,難道拿出來之前,不會離人群遠一點嗎?

The_Ashmolean_from_behind_the_Martyrs_Memorial.jpg

(維基百科)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