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2214-2.jpg

從里加往愛沙尼亞首都塔林(Tallinn)的路上,用心的領隊小侯給我們看了一部很有意義的紀錄片『歌唱革命』,讓我們預先了解愛沙尼亞近百年來的歷史。當我漸漸融入劇情當中,一股傷感之情油然而生,因為我從愛沙尼亞看到台灣的影子,只是,他們歷經千辛萬苦終於獨立,台灣到現在卻還不被國際承認...

 拉脫維亞里加市政廳廣場旁邊有間『拉脫維亞被佔領博物館』,主要展示拉脫維亞為期51年的被佔領時期(1940年被蘇聯佔領,1941年被納粹德國佔領,1944年再被蘇聯佔領直到1991年),遭受蘇聯和納粹德國『蹂躪』的史實。

當時我沒有進去這個展覽館,不知道拉脫維亞被佔領時的殘酷歷史,這次看到『歌唱革命』記錄片,我才發現蘇聯和納粹德國根本是一丘之貉,只是凶殘的程度有別而已。

『歷史可以被原諒,但不該被遺忘』,現在讓我們來回憶當初蘇聯猙獰可怕的面目。

愛沙尼亞和立陶宛、拉脫維亞一樣,因為面臨波羅的海,以其重要的戰略位置歷經列強:丹麥、瑞典、德國、波蘭、沙俄帝國和蘇聯的輪番佔領。

因為愛沙尼亞是蘇聯進入歐陸的必經之路,因此是蘇聯垂涎已久的一塊肥肉,欲吃之而後快

1939年希特勒與史達林簽訂了瓜分歐洲的祕密條約即『蘇德互不侵犯條約』,其中一個條款是將蘇德之間的東歐大陸瓜分,各佔一半。愛沙尼亞在該條約下被蘇聯佔領,條約簽訂後沒幾天,25,000個蘇聯軍隊跨過邊境佔領愛沙尼亞,隨後一年內,蘇軍增兵超過8萬,1940年愛沙尼亞被蘇聯完全佔領,國際間無人聲援。

為了徹底毀掉愛沙尼亞的社會組織系統,數千人被處決,更多的人被失蹤,數以萬計的男女被塞進用來裝牲畜的火車載往西伯利亞勞改營做苦役,超過一半的人再也沒有回家。受害者包括科學家、教師、醫生、傳教士、作家、政府高層公務人員及內閣成員。

1941年希特勒背叛史達林,撕毀『互不侵犯條約』,德軍入侵蘇聯,同時跨過愛沙尼亞邊界。

現在換成納粹德軍的魔掌蹂躪愛沙尼亞,愛沙尼亞青年必須加入德軍,否則就地處決,1943年納粹德軍在克魯加建集中營屠殺囚犯。

三年之後,德軍戰敗,蘇軍再度入侵愛沙尼亞。1945年國際社會對愛沙尼亞的悲慘境遇還是不聞不問。

蘇軍除了鎮壓反動勢力外,接著沒收地主的農場,進行集體化改造,那些不服從改造的人被逮捕,然後送西伯利亞勞改。

蘇軍還實行『強制移民』政策,數以萬計的俄羅斯人被安置在愛沙尼亞,作為同化愛沙尼亞的重要手段。

愛沙尼亞因此變成『蘇聯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之一。

不容否認的,『波羅的海之路』600公里人鏈和『歌唱盛會』對愛沙尼亞人民追求獨立的決心有催化作用,但真正促成愛沙尼亞最後獨立的是:戈巴契夫。

1985年戈巴契夫上台執政後,曾經到西方國家訪問,他發現這些國家經濟繁榮,人民生活富裕,反觀國內百姓生活貧困,一點都不快樂,他決定發起改革運動,把蘇聯這部老機器徹底翻新,首先給予黨內相對的自由和黨外言論一定的自由。

戈巴契夫犯了一個基本錯誤是:人民一旦享有言論自由,形勢就會失控。

因此,愛沙尼亞各種組織如雨後春筍般產生,並且舉辦各種活動,採取非暴力抗爭以測試老大哥的底線。

可能戈巴契夫的改革運動發酵,愛沙尼亞共產黨頭目面對獨立運動抗議示威時,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僅有KGB在場監控每一個人的行動。

最高蘇維埃代表們趁機提出改革,首先,他們通過立法 --- 愛沙尼亞的法律效力高於蘇聯法律。戈巴契夫知道後大為震怒,隨即出言恫嚇。

愛沙尼亞最高蘇維埃不理會戈巴契夫的警告,改革繼續往前推進 --- 廢止俄語、宣布愛沙尼亞語是官方唯一語言。

蘇聯共產黨體制正在慢慢崩潰中,戈巴契夫的政策救不了黨,莫斯科強硬派責怪戈巴契夫在處理波羅的海三小國的獨立運動太過軟弱,導致波羅的海三小國一直都在進行反蘇活動,而且越戰越勇。

為了使蘇聯免於分裂,戈巴契夫同意將蘇聯轉型為總統制邦聯,各加盟共和國擁有半獨立地位,各邦內政獨立,共享總統和軍隊。

蘇共的強硬派不同意這一構想所以先發制人,在『邦聯協議』簽訂前一天發動軍事政變,逮捕戈巴契夫,關閉莫斯科政府。

1991年8月19日清晨,蘇聯援軍迅速越過愛沙尼亞邊界,準備鎮壓任何主張獨立的反抗活動。

愛沙尼亞最高議會利用蘇聯政變的最佳時機,於晚上11:03表決通過『獨立法案』,並由電視台放送全國,8月20日宣布獨立。

這時,蘇軍的坦克已經挺進到愛沙尼亞廣播電視台的信號發射塔前面,愛沙尼亞的人肉盾牌也已就位,雙方的衝突一觸即發。

俄羅斯共和國公平選舉產生的總統葉爾欽指控政變為叛亂,要求他們立即下台,並將他們繩之以法。戈巴契夫被免職軟禁在家。

葉爾欽公開宣佈俄羅斯脫離前蘇聯,成為完全獨立的國家,至此,蘇聯政變宣告失敗,蘇軍奉命離開信號發射塔。

幾天內,蘇聯徹底解體,前蘇聯所屬的15個加盟共和國一個接一個宣布獨立。

----

從芬蘭赫爾辛基到塔林可以搭船,航程只要1.5~2小時,有時,船票只要36歐(來回票),大約1500台幣,塔林的物價相對低廉,有些芬蘭人特地搭船來這裡扛貨(尤其是啤酒)回家,即使加上稅金,還是比在本地買划算。

塔林地圖.jpg

塔林的導遊是所有導遊中,國語講得最輪轉的,不僅能深入淺出的介紹各個景點,有時還會講些在當地生活的體驗,一路笑語如珠,不像前些天在立陶宛那位女導遊,連一句話都講的『離離落落』(台語),聽她解說歷史真讓我捏把冷汗,深怕她卡在一個字講不下去。

莫斯科女導遊國語講的還算流利,只是她發明的一個名詞真的讓人不敢領教。當我們要去洗手間解放時,她說,待會在『蔭處』集合。有時候,第四聲弱了點,幾乎都要變成『陰處』,聽了讓人頭皮發麻,幾次以後,我實在忍不住了,我私下跟她說,這種情形,妳講『樹蔭下』比較適合。

所以,不是會講國語就能當導遊,還要講得道地,順便來點花絮, 那我真的要給他按『讚』了。

DSC_2204-1.jpg

艾沙尼亞首都塔林位於北緯59度,冬天可是天寒地凍,路面結冰,道路的修補只能在夏天進行,導遊帶我們走在塔林的街道上,有些路段架起圍籬,進行修補作業,我們僅能走在路邊臨時放的鐵板路上,有些街道雖然沒有圍籬,路面也是坑坑洞洞的,真是舉步維艱。

當我們一抵達塔林老城區,就可看到遠方的市政廳尖塔。

DSC_2203-1.jpg

市政廳側面

DSC_2206-1.jpg

導遊穿著傳統服飾,走在老城區頗為搭調。

DSC_2207-1.jpg

Peppersack 是一間餐廳

DSC_2208-1.jpg

穿著中世紀服裝的帥哥美女正在賣糖炒杏仁,大包3.9歐,小包1.5歐,遊客可以試吃不同口味。

DSC_2211-1.jpg

市政廳廣場旁的建築

DSC_2212-1.jpg

DSC_2216-1.jpg

市政廳高塔塔尖的風向針是老湯馬斯(Vana  Toomas)的銅像,他是塔林的守護神。

DSC_2219-1.jpg

下圖是全世界最古老的藥局拉伊皮提克(Raeapteek)(牆壁上有一條蛇環繞高腳杯就是歐洲藥局的標誌),從1422年到現在已有594年的歷史,位於市政廳西北角落。

歐洲各國的藥局為什麼要以『蛇』為標誌呢?原來,幾千年前,人類就知道毒蛇的藥用價值,並有目的地收集毒蛇,提煉成藥,用於治病救人。古羅馬畫家、藝術家的作品中,幾乎都有描繪健康之神手拿杯子餵蛇的畫面。無論在實際生活中,或是藝術創作中,蛇與醫藥都結下不解之緣。所以,從中世紀開始,歐洲藥局就開始出現這種標誌,蛇象徵著具有『救護人類的能力』,高腳杯則代表『人類收集蛇毒的工具』。

DSC_2221-1.jpg

聖靈教堂的正對面就是大基爾特之屋(會館,Great  Guild  Hall),位於皮克街17號,曾經是正統商人的聚會場所,過去是城裡最富有的商人所擁有,現為愛沙尼亞歷史博物館,收藏14世紀~19世紀的藝術品。

DSC_2223-1.jpg

聖靈教堂(The Holy Spirit  Church )是路德教派教堂,可能建於13世紀,有一個巴洛克式風格的塔樓,位於市政廳廣場旁邊。聖靈教堂最初成立時屬於毗鄰的聖靈救濟院的一部分,這是為了小鎮上的老年人和病人修建的,在整個中世紀時代它仍然是民眾的主要教堂。

DSC_2226-1.jpg

DSC_2227-1.jpg

聖靈教堂的牆壁上有一個華麗的的木雕古董鐘,它是愛沙尼亞最偉大的巴洛克式風格大師之一,Christian  Ackermann,1684年的作品,也是塔林年代最久遠的公共計時器。據說,這個時鐘是攝影師的最愛。

DSC_2228-1.jpg

1864年開幕的Maiasmokk是塔林最老的咖啡館,至今已經152年。下圖的摩天輪是由一根一根湯匙排列而成,真有創意。

DSC_2229-1.jpg

皮克街有很多特別的屋子:下圖這間是聖卡努提基爾特廳(St Canutus Guild Hall),當年是德國工匠的基爾特屋(Guild Hall,會館),會員包括金匠、麵包師、手錶師傅。皮克(Pikk)是『長腳』的意思,皮克街盡頭就是大海岸城門。

DSC_2231-1.jpg

右邊雕像手持聖經的是馬丁路德、左邊是丹麥國王聖卡努提。

DSC_2232-1.jpg

早在13世紀,塔林就因為是重要的貿易港口而成為德國商貿軍事同盟『漢薩同盟』的成員,下圖是華麗的商會會所『黑頭兄弟會』,也是塔林僅存的文藝復興風格建築。

『黑頭兄弟會』指的是尚未被大公會接受的年輕單身商人的同業行會,他們是常住塔林的外國商人,之所以稱為『黑頭』兄弟會,是因為他們信奉的守護神模里西斯(St.  Mauritius)本身是位黑人武士,早期基督教的殉道者,大門最上頭的黑頭標誌成為黑頭兄弟會的徽章圖騰。

這間商會會所和里加的黑頭宮可謂系出同源,只是黑頭宮華麗耀眼更勝一籌

DSC_2239-1.jpg

綠、紅、黃三色以及複雜裝飾雕刻的大門,使這棟大樓十分引人注目。

DSC_2236-1.jpg

這裡也有地下管線圖

DSC_2237-1.jpg

皮克街上一間極前衛的基爾特屋(會館),是當時的塔林克努特公會『Kanuti  Gildi  Hoone』,現在則是間美術館。

DSC_2233-1.jpg

下圖這棟建築曾經是KGB總部,被當地人稱為黃色鬼屋,地下室是監獄,也是行刑逼供的場所,許多冤魂在此遊盪,雖然整棟大樓整修地煥然一新,在房地產市場卻一直乏人問津。

DSC_2240-1.jpg

DSC_2241-1.jpg

聖奧拉夫教堂(St. Olav Church)創建於12世紀,有一個哥德式風格的高塔,西元1500年前後,這座建築升高到了159公尺,從1549年~1625年是世界最高建築。當初蓋這樣高的尖塔,目的是作為海洋路標,希望讓遙遠海上的船隻能看見這座商業城市。經過幾次改建後,今天高123公尺,目前仍是老城區最高的尖塔。

聖奧拉夫教堂的尖頂已經被閃電擊中至少8次,而整個教堂也曾被燒毀3次。

在1944年~1991年蘇聯占領時期,蘇聯KGB(克格勃)將聖奧拉夫教堂的尖頂用作廣播發射塔和監視點。目前此處是活躍的浸信會教堂。

DSC_2242-1.jpg

里加有個三兄弟居,塔林也有個三姊妹居,可能是這兩個城市的行銷手法差不多吧!?三姊妹居顧名思義當然長相差不多,造型類似的建築物,以前是商人的住宅,現在則是五星級旅館。

DSC_2244-1.jpg

DSC_2248-1.jpg

皮克街的盡頭就是大海岸城門。

DSC_2250-1.jpg

從城門口就可以看到三姊妹居。

DSC_2255-1.jpg

胖瑪格麗特塔(Fat Margaret  Tower)是為了抵禦瑞典人從芬蘭灣入侵,於16世紀上半年興建完成,肚厚5公尺,現為海事博物館,中間是『大海岸城門』(Great Coastal Gate),右邊還有一個瘦瘦的塔,左胖右瘦極不對稱,很奇怪的審美觀。

真是塔如其名 - 肥!

DSC_2253-1.jpg

DSC_2256-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