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6758-1.jpg

河下古鎮座落於淮安市淮安區西北邊緣,形成於春秋末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歷史。古語『南船北馬』,南方、北方的劃分,有一條明確的界線即秦嶺-淮河一線,河下古鎮北依古淮河,故稱為『河下』。

漫漫的歷史長河中,河下古鎮因為運河而興,也因為運河而衰。明清兩代這裡是鹽的集散地,南船北馬的交通中樞,商賈雲集,人文薈萃,處於南北交會的中心地位,小鎮每一個角落都承載著豐富的傳奇故事。

DSC_6761-1.jpg

我們漫步在光滑鋥亮的青石板街上,感受到古鎮曾有的歲月風華。

DSC_6762-1.jpg

依水而建的民宅的屋簷掛著燈籠,妝點古樸的小鎮。

DSC_6763-1.jpg

DSC_6765-1.jpg

DSC_6766-1.jpg

DSC_6767-1.jpg

DSC_6768-1.jpg

DSC_6769-1.jpg

DSC_6770-1.jpg

DSC_6771-1.jpg

DSC_6773-1.jpg

DSC_6775-1.jpg

DSC_6776-1.jpg

DSC_6779-1.jpg

DSC_6780-1.jpg

DSC_6781-1.jpg

DSC_6783-1.jpg

小鎮最熱門的小吃就是茶饊。茶饊(音ㄙㄢˇ)乍看有點像台灣意麵,由小店師傅將麵條纏繞在左手,大概纏12圈左右,再下油鍋炸到金黃酥脆,口感香香脆脆。

DSC_6784-1.jpg

DSC_6785-1.jpg

DSC_6786-1.jpg

DSC_6790-1.jpg

DSC_6791-1.jpg

DSC_6792-1.jpg

DSC_6789-1.jpg

DSC_6794-1.jpg

DSC_6795-1.jpg

DSC_6798-1.jpg

創設於1817年的文樓,最著名的小吃就是蟹黃湯包。每年中秋前後肥蟹上市,至農曆十一月間的季節性傳統點心。可惜我們剛吃完早餐,只能留下遺憾了。

DSC_6799-1.jpg

DSC_6804-1.jpg

DSC_6807-1.jpg

DSC_6809-1.jpg

鎮淮樓因清代為鎮壓淮河水患而得名,現在是老淮安博物館展覽廳。樓上有個大鼓,當時作為打更、報警等用途,同學們紛紛上前打鼓拍照。

我站在樓上放眼望去,四周廣場熱鬧非凡,剃頭師傅當場施展手上功夫。

DSC_6814-1.jpg

廣場的各色人生比鎮淮樓還精采,一張桌子、四把椅子,就可展開兵來將擋、水來土淹大作戰。

DSC_6815-1.jpg

DSC_6816-1.jpg

善書法的老兄就地揮灑『壽比南松不..福如東海水..、家和萬事興』

DSC_6818-1.jpg

有位唱將把廣場當舞台高歌一曲,旁邊還有伴奏,讓圍觀群眾大飽耳福。

DSC_6819-1.jpg

還記得我哥(領隊)擬定行程時,我在旁邊碎碎念,『為什麼去看漕運博物館啊?多無趣!』

我哥耐心地講出一大段歷史(以下省略三千字),結論就是:曾經絕代繁華的淮安,因為春秋更迭、歲月輪轉,漸漸走向沒落。

所謂『漕運』即中國歷代封建王朝將征自田賦的部份糧食經水陸解往京師,或其他指定地點。

淮安境內水網密布,西南有洪澤湖、東南有高郵湖,京杭運河貫穿全區,蘇北灌溉總渠、淮河、裡運河等流經境內,自古是漕運和水運的樞紐,『總督漕運部院』遂設於淮安,主管全國漕運。

DSC_6824-1.jpg

我們踏入總督漕運部院就是遺址公園,看起來是一片廢墟。

DSC_6825-1.jpg

總督漕運部院遺址公園的盡頭就是漕運博物館。

DSC_6826-1.jpg

DSC_6828-1.jpg

我們走入漕運博物館感受漕運的古蹟和歷史,展品中最令我好奇的是戰國的刀幣,它和台北故宮收藏的『刀幣』差不多,長度約10多公分,我想,戰國時代的人應該不會太有錢,不然攜帶一堆刀幣挺累人的。

DSC_6830-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