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1005-1.jpg  

當晚我們住的Hotel Dubrovnik Palace是一間五星級旅館,讓我印象最深刻的不是旅館的裝潢和餐廳的美食,而是電梯裡的花瓶。

話說當我們吃完早餐準備搭電梯下樓集合時,電梯門一開,室友立刻走進去,我可是看得目瞪口呆,因為電梯的地板中央竟然躺著破成碎片的瓷花瓶。我問室友,她有沒有看到,她竟然說沒有...OMG! 這也太危險了。

我推測是服務員在運送花瓶過程中出了差錯而且沒有馬上清理現場。當電梯抵達一樓時,我請室友先按住電梯,然後到服務台找清潔人員馬上收拾乾淨...這真的是一次難忘的經驗。

Hotel Dubrovnik Palace

DSC_0995-1.jpg

今天的行程是要到蒙特內哥羅佩拉斯特附近的聖石女島和柯特古城參觀。

Montenegro.jpg  

帥哥司機還是沿著半山腰的八號公路往東南方行駛,杜布羅夫尼克古城牆最高的圓形塔就是明闕塔(下圖)。

參加相同行程的格友一定要特別注意,離開旅館後就要準備好相機,因為古城區馬上就會出現在右邊山腳下,而且不到幾分鐘就會離開視線。

DSC_0997-1.jpg

古城區港口的St. John Fortress 和 Breakwater Kase(防波堤)在半山腰看得更清楚。

DSC_1002-1.jpg  

DSC_1010-1.jpg

DSC_1012-1.jpg

下圖右上方凸出的紅瓦屋海岸就是古城區。

DSC_1015-1.jpg

DSC_1028-1.jpg

8號公路下面的防波堤是停泊遊艇用的,過了防波堤沒多久就離開海岸線,也就是...休息的時間到了。

DSC_1033-1.jpg

從杜布羅夫尼克到蒙特內哥羅還得辦入境手續 - 檢查護照、蓋章、過關,這可是我們這次克斯蒙13日行程經過的第五個國家(奧地利->斯洛維尼亞->克羅埃西亞->波士尼亞>克羅埃西亞->蒙特內哥羅)。

DSC_1036-1.jpg

DSC_1037-1.jpg

蒙特內哥羅(Montenegro)是巴爾幹半島西南部,亞得里亞海東岸一個多山的小國,Monte即是『山』,negro則是『黑色』的意思,人口才65萬人(2014年估計),旅遊業是蒙特內哥羅的經濟命脈,製造業與農業僅佔國民生產總值的27%左右。

蒙特內哥羅的東北與塞爾維亞接壤,東邊為科索沃,東南為阿爾巴尼亞,西南則為亞得里亞海。

蒙特內哥羅原是南斯拉夫六個加盟共和國之一,當南斯拉夫四個加盟國(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士尼亞和馬其頓)在1990年代初獨立以後,蒙特內哥羅和塞爾維亞成為當時南斯拉夫僅存的二個加盟國。

塞爾維亞的面積是蒙特內哥羅的八倍,人口是蒙特內哥羅的11倍,這兩個兄弟之邦一直緊緊相擁的主要原因是:他們說同樣的語言也都信仰東正教,在歷史上,他們一起反抗鄂圖曼土耳其帝國,也共同介入巴爾幹半島戰爭,第一次世界大戰曾攜手對抗奧匈帝國。在族群構成上,蒙特內哥羅有32%的塞爾維亞人; 在經濟上,蒙特內哥羅更加倚賴塞爾維亞。科索沃的衝突也威脅到蒙特內哥羅,導致蒙特內哥羅這個小老弟必須和塞爾維亞站在同一陣線。

克羅埃西亞宣布獨立以後,克羅埃西亞人和塞爾維亞人經過五年激烈的內戰才正式獨立,可是,蒙特內哥羅最後卻是與塞爾維亞和平地分手,為什麼呢?

第一個原因是:當老百姓肚子吃不飽時,就會另找生命的出口。隨著蒙特內哥羅在克羅埃西亞內戰中失敗,經濟崩潰以及被國際制裁,小老弟對老大哥的忠誠度漸漸動搖,尋求獨立的訴求在1990年中葉逐漸發酵。

第二個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是 --- 歐盟的招手。

歐盟希望中東歐國家轉型為自由、民主和法治的國家,俾使歐洲長治久安。對中東歐國家而言,成為歐盟會員國滿足他們渴望回歸歐洲的機會,也可以擺脫長久以來歐洲火藥庫的歷史陰影。

歐盟在1993年馬斯垂克條約生效後的同年六月召開哥本哈根歐盟高峰會,清楚訂出中東歐國家入盟的標準即『哥本哈根標準』:會員國加入歐盟之際,必須具備保障民主、法治與人權的穩定制度,並且保護和尊重少數族群。由於西歐在整合過程的成功,激勵希望西歐化的東歐國家努力轉型,以符合歐盟入盟的標準。

歐盟在1991年試圖調停前南斯拉夫分裂的結果是失敗的,原因是沒有強而有力的軍事力量為後盾。之後,歐盟內部普遍認為讓巴爾幹半島穩定最好的方法是協助這些國家發展民主和市場經濟。

蒙特內哥羅和塞爾維亞在歐盟的強力介入下,於2002年簽訂『貝爾格勒協定』,蒙特內哥羅政府放棄在2002年舉行獨立公投的承諾,交換南斯拉夫共和國的改組,讓蒙特內哥羅具有準實質獨立的地位。

在三年的分居時間,老大哥和小老弟各自做了獨立前的種種準備。2003年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決定放棄『南斯拉夫』的國名,改稱『塞爾維亞和蒙特內哥羅』。2006年5月21日蒙特內哥羅舉行公民投票,獨立派以55.5%險勝,同年6月3日正式宣佈獨立,並且在6月28日成為聯合國會員國。(上文截自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博士生葉錦娟『從蒙特內哥羅獨立檢視歐盟的軟權力工具』)

montenegro-map-8527565.jpg  

遊覽車進入蒙特內哥羅沒多久就開始沿著科托爾灣(Bay of Kotor)的E65號公路行駛。

科托爾灣簡稱『Boka』,位於蒙特內哥羅西南方,面臨亞得理亞海,是歐洲最南部的峽灣,西邊有奧爾延山脈(Orjen),東邊有洛夫琴山脈(Lovćen),形成壯麗的峽谷地形。

kotor-map.jpg  

科托爾灣的地形奇特,由好幾個小海灣所組成,深入內陸達32公里,出口處僅有3公里寬,最窄的地方是維里格海峽(the strait of Verige),只有340公尺寬,從高空俯瞰的科托爾灣(Bay of Kotor)宛如一隻展翅的蝴蝶飛翔在亞德里亞海上。

向海的海灣是Bay of Herceg Novi,由兩個半島守護科托爾灣的門戶,再往北邊就是Bay of Tivat,它曾經是個海港,現在被改造為最先進的超級遊艇碼頭,稱為Porto Montenegro 。

從科托爾灣經過狹窄的維里格海峽進入形狀有如蝴蝶兩個翅膀的內灣:西北邊是Bay of Risan,東南邊則是Bay of Kotor。

佩拉斯特(Perast)位於科托爾灣內灣的岸邊,對面兩個紅色小圈圈(下圖)就是我們早上的目的地:聖喬治島和聖石女島。

如果是從杜布羅夫尼克到科特古城,遊覽車沿著內灣的蝴蝶翅膀繞一圈到最尾端的古城實在太不經濟,因此有關當局特別在維格里海峽兩端的 Kamenari 和 Lepetane開闢了一條渡輪航線(下圖),航程只要十分鐘。 

渡輪航次再怎麼頻繁也比不上一座橋可以快速疏運旅客。當地居民曾經提議在維格里海峽的Cape of St. Nedjelja 和 Cape Opatovo之間蓋一座橋讓兩岸的交通更為便利。由於柯托爾灣內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周遭環境一旦變動需要當地政府重新提交世界遺產的登錄。這是理想(列為世界遺產可以吸引觀光客)與現實(蓋一座橋改善交通)的拔河,柯托爾灣的居民可能要好好思考一下了。

科托灣.jpg  

英國浪漫詩人拜倫(Lord Byron)於1872年造訪蒙特內哥羅海岸後,不禁發出讚嘆: “At the birth of our planet, the most beautiful encounter between the land and the sea must have happened at the coast of Montenegro.”「盤古開天地以來,陸地與海洋最美的相遇!」

coast-color-small2.jpg  

(擷取自官方網站)

當遊覽車在公路上迂迴前進時,看過數個峽谷的我實在無法感受拜倫詩人羅曼蒂克的說法 ---『陸地和海洋最美的相遇』,就比如參觀杜布羅夫尼克古城區,無法體會蕭伯納『天堂美景』的意境,但是距離產生美感,如果從半空中欣賞科托爾灣,整個『Fu』就出來了。

科托爾灣的四周被群山環繞,海灣邊鱗次櫛比的紅瓦屋,妝點出難得一見的峽灣風情,因此被譽為歐洲最美麗的天然港口之一。

 The-beautiful-Bay-of-Kotor-1030x689.jpg    

(擷取自letsgotoMontenegro - Bay of Kotor)

 科托爾灣的內灣 - Bay of Risan 

DSC_1039-1.jpg

聖喬治島(Sveti Dordje)和聖石女島(Gospa od. Skrpjela)位於佩拉斯特對面,Bay of Risan的二個迷你小島。

Perast.jpg  

聖石女島

DSC_1049-1.jpg  

 聖喬治島

DSC_1043-1.jpg

佩拉斯特位在聖伊里亞山(St. Ilija)的山腳下,人口才500多人,兩個內灣(Bay of Risan & Bay of Kotor)的分界點,對面就是維里格海峽

不遠的二個小島讓佩拉斯特成為克斯蒙旅遊必經之景點,每年前來的觀光客難以計數,為當地居民創造可觀的財富。

由於巴爾幹半島獨特的地形優勢,「小島」觀光是克斯蒙國家常見的行銷手法,這次我們就有三次跳島之旅,真是相當難得的旅遊體驗。  

DSC_1056-1.jpg

DSC_1058-1.jpg

 上船囉!

DSC_1060-1.jpg

DSC_1062-1.jpg

佩拉斯特的巴洛克建築、教堂和鐘樓是科托爾灣最上相的景點。

DSC_1064-1.jpg

聖喬治島(St. George Island)是自然形成的彈丸小島,自12世紀以來,聖喬治本篤會就在聖喬治島蓋修道院,島上還有來自佩拉斯特和更遠的整個柯托爾灣的貴族墓地。由於我們的行程只是繞經聖喬治島,因此只能遠遠地拍照。

DSC_1067-1.jpg

聖石女島(Our Lady of the Rock Island)是建立於岩石上的人造島,面積僅約3,030平方公尺。據說在1452年7月22日,有幾個水手在海上的岩石上發現聖母瑪利亞的圖像,他們發誓以後每次航行成功回航就會丟下一顆石頭在海灣裡。經過幾百次寒暑更替,小島就慢慢地冒出海面了。這個丟石頭的傳統(fašinada)一直保留至今,每年的7月22日太陽下山的時候,當地人還是會開著小船到聖石女島丟石頭紀念週年。

上述實例讓我上了市場學的重要一課 --- 『 如何推銷一個平淡無奇的商品?』只要把商品和一個動人的故事相連結 :水手+聖母瑪利亞+石頭 = $$$$...高明的行銷手法足以吸引觀光客不遠千里而來。

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就歷史價值而言,小島也不能以人工或是自然形成來比較。聚石成島的美麗傳說實在太吸引人,聖石女島和聖喬治島因此都在197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維基百科)。

走一圈聖石女島不到一分鐘,島上連一棵樹也沒有,只有教堂和紀念品店(最左邊小屋),我只能躲到紀念品店裡面尋找短暫的涼意。

DSC_1072-1.jpg

 聖石女島對面的聖喬治島

DSC_1075-1.jpg

 羅馬天主教堂是島上最大的建築,教堂裡面還有博物館可以參觀。

DSC_1076-1.jpg

DSC_1078-1.jpg

 

沒有樹蔭,怕曬的遊客就會隨著陰影移動腳步。

DSC_1080-1.jpg

 紀念品店

DSC_1081-1.jpg

DSC_1086-1.jpg

 教堂大門 

DSC_1087-1.jpg

美麗的導遊

DSC_1088-1.jpg

 教堂內部屋頂

DSC_1090-1.jpg

DSC_1092-1.jpg

DSC_1096-1.jpg

DSC_1098-1.jpg

DSC_1102-1.jpg 

DSC_1109-1.jpg

DSC_1115-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