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與索菲亞飯店做第一次接觸就讓人驚嚇。
因為當安東尼把車停下來,我看到約30公尺遠的索菲亞飯店前面空地用籬笆圍了一大圈,好像是在挖古蹟,只留下旁邊一小條馬路讓行人通過。
有圖有真相,下圖這張照片是從索菲亞飯店的方向拍過去,我們停車的地方是在圍籬對面的馬路旁。
從停車的馬路邊到飯店的這條小路(上圖圍籬的左邊)是歐洲常見的石頭路,當我拖著行李箱、登機箱,身上還背著包包和相機在不平的石子路上行走,有如拖著重物的老騾蹣跚前進,眼淚差點掉下來。可能以前我參加旅行團的團費中都包含行李小費,每天都有porter 代勞,一向舒適慣了,如今事必躬親實在太辛苦。
難道是安東尼開錯路,讓我們多走了冤枉路?我後來查了一下地圖,原來索菲亞飯店前面馬路的盡頭是地下道入口,也就是說,整條路都是行人徒步區,遊覽車無法通行,安東尼只好將車停在對面的馬路上。
有一個簡單的解決方案可以makes everybody's life easier。
索菲亞飯店只要準備幾塊防水的長條型木板,其寬度比一般行李箱的寬度寬些,鋪在石子路面即可,拖著行李的遊客自動會將行李推到木板上的。
索菲亞飯店典雅的大廳
當我們一早在索菲亞飯店的Lobby等待時,旁邊站著一個年輕的女子。
反正閒著也是閒著,我就開始跟她聊天。
她的英語很標準,她說她不住這間飯店,我想她可能是來訪友的吧?
我們又交談了一會兒。
她最後問我說,你從台灣哪裡來?
挖勒ㄟ,我臉上寫著『台灣』嗎?
格友們,請問她怎麼知道我是台灣人?
.
.
.
.
因為她是我們的當地導遊。
早上走訪索菲亞市區,我看到羅馬、拜占庭、鄂圖曼、俄羅斯、文藝復興、新古典等不同風格的建築,這些建築建構出索菲亞獨特的城市風貌,也訴說它曾被羅馬、拜占庭、卾圖曼等帝國佔領統治的過往滄桑。
------
索菲亞飯店的周邊有很多古蹟,豐富而多元,這也是為什麼行健旅行社讓我們住在這間飯店的原因。
導遊帶著我們從索菲亞飯店大門右轉直走,左側十字路口的一側就是聖索菲亞的雕像(Saint Sofia Monument)。
索菲亞(Sofia)這名字來自於古希臘語的「智慧」,也就是神話中的「智慧女神」。
索菲亞雕像,右手拿著桂冠代表勝利和榮耀,左手臂上的貓頭鷹象徵智慧,被當地人視為城市守護者。這裡本來豎立一座列寧的銅像,在保加利亞脫離共產政權邁向民主化以後,隨即改為象徵和平與希望的索菲亞女神像。
憲法法院 (Constitutional Court)和百貨公司真實合體,左邊沒拍到的一樓有半圓形遮雨棚的部份是百貨公司。
索菲亞雕像的對面是獨立廣場(Nezavisimost Square),獨立廣場靠近十字路口的角落就是聖佩特卡地下教堂(Church of St. Petka of the Saddlders)。
聖佩特卡地下教堂是一座中世紀的東正教教堂,教堂本體位於地下,地上只能看到屋頂部分,因為在鄂圖曼帝國的統治下,教堂高度不得超過士兵騎在馬背上的高度。
教堂入口
索菲亞這個城市讓我感受最深的是,過去與現代共存,不管是一座不起眼的小教堂,或是一塊看不到原樣的廢墟,都被原滋原味地保存下來。
這個長條型遺跡是羅馬時期Serdica東城門廢墟(East gate of Serdica Ruins)。
西元前八世紀時,定居此地的色雷斯(Thrace)部落因為這裡有溫泉而把這裡命名為『塞爾迪卡(Serdica)』。西元前一世紀,羅馬入侵,塞爾迪卡變成君士坦丁大帝最喜歡的城市。他說,『塞爾迪卡是我的羅馬』。
七~九世紀時,塞爾迪卡轉而成為第一保加利亞帝國的一部分,城市更名為Sredets。
1018~1094年,Sredets被拜占庭帝國所統治,在第二保加利亞帝國時期14世紀末得到現在這個名字 - Sofia。
西元四世紀時,Serdica有一種底層地板的加熱系統稱為『Hypocaust』。這種加熱系統是被放在大型的古典建築裡面。
他們在牆壁旁用磚頭砌成一條狹窄渠道,這條渠道一直通到房間的中心部分,而熱氣則經由這條渠道傳送。
西元六世紀時,Serdica 的洗手間稱為『Latrina』(下圖),這個洗水間位於Cardo Maximus(主要的南北向街道) 和Decumanus 3的交叉路口 ,路面下有下水道連接Latrina,下水道的污水再集中到Cardo Maximus的主要下水道。
對一個國家而言,衛生建設好比是地基,唯有把地基打好,房子才能蓋得穩、蓋得高。
從前歐洲常因衛生不佳導致大規模的傳染病,但是古羅馬帝國卻維持了將近一千五百年的帝國時期,主要原因是羅馬人每征服一個城市,就會按照首都羅馬的城市規劃,重新改造這個城市。
水對於一個城市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因此,引水與排水都是重要的公共工程。
我去年在西班牙許多城市看到羅馬時期蓋的水道橋,這水道橋就是當時從城外引水入城供人們飲用、洗澡的主要途徑。
今天又在這裡看到羅馬時期的排水道,不由讓我對羅馬人的智慧產生由衷的敬佩。
班亞巴什清真寺(Banya Bashi Mosque)位於羅馬遺跡的北方,建於1576年土耳其統治索菲亞的時期。『巴什(Bashi)』是『many baths』很多浴室的意思。這間清真寺最獨特的一點是它建立在天然溫泉之上,人們甚至可以看到水蒸氣從清真寺牆壁通風口冒出。
班亞巴什清真寺具有直徑15公尺的巨大芎頂,一座尖塔直衝雲霄,這也是索菲亞曾受到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統治的歷史見證。
清真寺的背面是索菲亞歷史博物館(Rigional History Museum )
從歷史博物館往左走就是 Urban Mobility Center(大眾運輸系統)
Urban Mobility Center旁邊有水龍頭可以直接接來喝。
索菲亞最出名的捷運站 Serdica Metro 裡面外面都是羅馬遺址,外面是我們剛剛看的Serdica東城門廢墟,裡面是錯落排列在地下道兩旁的牆壁、柱子、拱門...等等遺跡。
遺址的牆壁變成捷運站體的牆壁,造成古蹟與現代建築融合,完全沒有違和感。
永遠手牽手的東港鄉親令人羨慕。
從地下道出來就是總統府大門,我們等了一會就看到衛兵交接儀式。
我觀察這位衛兵很久了,他的嘴角一直都是這個模樣。
交接完的衛兵趕緊到一旁抱抱孩子享受親情。
聖喬治教堂是索菲亞保存古蹟的最佳典範,包括索菲亞飯店、總統府...在內的『口字』建築群,主管當局為了留給古蹟喘息的空間,讓整個口字建築群形成『破口』(下圖)。
聖喬治教堂(Rotunda of Saint George)是個圓頂式教堂,也是索菲亞歷史最悠久的建築,可以追溯到四世紀羅馬帝國統治時期。
從聖喬治教堂前面的『破口』出來左轉直直走就會看到一間星巴克。
好多團友都在收集(或是受託購買)城市杯,包括我六月參加的英、愛團。我記得有一位阿北從來不買任何紀念品,卻擋不住城市杯的魅力,每到一個城市就先找星巴克,看來星巴克的行銷策略成功了。
從星巴克前面的公園進去就是『國家劇院(National Theater)』。
保加利亞國家美術館位於巴滕伯格廣場,原本是舊王宮,在保加利亞廢除君主制以後,1946年改為國家美術館。
巴滕伯格廣場
一看到洋蔥頭就知道是『俄羅斯教堂』(聖尼古拉斯教堂)。
交通警察的崗哨居高臨下,又不受風吹雨打,讚!
義大利大使館
奧地利大使館
前面半圓形廣場有一座雕像是『沙皇解放者紀念碑』 - 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的騎馬雕像,紀念俄羅斯在俄土戰爭(1877~1878)取得勝利,幫助保加利亞從被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統治將近500年(1396~1878)中解放出來。
保加利亞從此成為自治國家,索菲亞的多元建築開始增添俄羅斯元素 - 聖尼可拉斯教堂(1914)。
(http://www.vistalis.pl/)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Alexander Nevsky Cathedral)建於二十世紀初期,為了紀念當年俄土戰爭為國捐軀的俄國士兵。
這座教堂是新拜占庭風格的建築,是東正教在世界上最大的教堂之一,索菲亞的象徵,也是保加利亞最耀眼的地標。
教堂頂部中央有一個很大的鍍金圓頂,下端環繞幾個半圓型綠色屋頂,大門右側還有一個53公尺高的圓頂鐘塔,美麗而獨特的造型,常常出現在保加利亞的明信片上。
-----
為什麼保加利亞的東正教教堂會取一個俄羅斯人的名字呢?
話說亞歷山大‧涅夫斯基是一個13世紀的俄國王子,因為打敗瑞典人以及其他戰功,於1547年被追封為聖徒。
亞歷山大常常引用馬太福音26:52『whoever will come to us with a sword from a sword will perish』(無論誰用刀劍來到我們身邊都會滅亡),這句話因此變成俄羅斯愛國者的口號。
俄羅斯的海軍艦艇長久以來有將船名冠上『亞歷山大‧涅夫斯基』的傳統。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後來更名揚海外,連愛沙尼亞首都塔林和保加利亞的索菲亞的東正教教堂都以其為名。
進入東正教教堂前,先要了解東正教教堂與基督教教堂的不同處 。
東正教
一、教堂內無座椅,因為人在上帝面前應該站著,且承襲猶太傳統,男右女左,代表在上帝面前男女平等,BUT,這間教堂比較人性化,旁邊擺了幾張椅子,讓老年人休息。
二、屏或牆上有「聖幛 (聖屏風)Ikonostas」
聖幛是布滿聖像的宗教畫,位在中殿與聖壇之間的屏或牆,通常會有三個門。
中間的門稱為聖門,只有神職人員可走,在沒有禮拜時會關閉。
兩側的門稱為天使之門,分別飾以天使長米迦勒Michael 與加百列Gabriel。
聖幛通常很高但是不及屋頂,這樣信徒才能清楚聽見在聖壇中進行的聖禮。
聖幛上的聖像如何排放是有規範的,最大、最完整的聖幛有5層,由下而上:
第一層:聖門右側是基督,再右是施洗者約翰;聖門左側是聖母懷抱基督,再左是該教堂獻予的聖人。若還有空間,則是聖尼古拉、一位或以上的新約聖經4位福音書作者。
第二層:正中是最後的晚餐,左右是耶穌在世所行的神蹟。
第三層:12使徒。
第四層:雅各(後改名為以色列)的12個兒子(以色列的12支派)
聖幛一定會具備第一層,但其他層則不一定。
(維基百科)
三、「聖壇」
只有神職人員可進入聖壇,且何種身分、使用哪個門、何時與如何進出都有規範。
(上文引用領隊臉書『我的足跡』2018/6/28 看懂東正教Orthodox 教堂格局)
我們入內參觀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因為不准拍照,所以沒有留下任何影像紀錄,只記得教堂內很昏暗,只有些許陽光透過芎頂照進來...。
大教堂的另外一側是聖索菲亞教堂。
聖索菲亞教堂(Church of St Sophia)是個古老的教堂,教堂的歷史可追溯至西元6世紀。在14世紀,教堂把它的名字給了這個城市(以前Sofia被稱為Sredets)。
聖索菲亞教堂前面有一個無名戰士紀念碑,建於1981年(保加利亞建國1300週年),紀念所有曾經為了保衛保加利亞而戰死的士兵。
索菲亞教堂對面的東正教教堂
索菲亞導遊即將和我們說再見,她也是唯一一個大家搶著合照的導遊。
吃了幾天西餐,味蕾的鄉愁需要撫慰,行健中午安排我們在『蒙福園大酒店』吃飯啦!
這可能是我在國外吃過最好吃的中菜了,居然有蝦子耶!
終於不是鱒魚了,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