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其頓政府想方設法將馬其頓共和國和古馬其頓帝國的概念連結一起,於2010年推動一項名為『史高比2014』計畫,打算利用各色巴洛克建築與古代馬其頓歷史人物雕像吸引更多遊客前來。
這種首都的古典再造耗費鉅資(近七億歐元)引起民眾正反兩極的評價。支持者認為,這可以為有些寒酸的市容添加全新面貌。反對者則批評,本來就很窮的馬其頓國債因此快速竄升,也把首都變成迷你的拉斯維加斯。
剛剛參觀的馬其頓凱旋門就是『史高比2014』計畫之一,有人曾因反對該計畫而向凱旋門潑漆洩恨。
-----
領隊帶著我們從聖泰蕾莎修女紀念館前面的馬其頓街走到新城區,首先看到一位戰士的馬上英姿(The Warrior on a horse)雕像,這個雕像被大眾認為是亞歷山大大帝。
上文提到,馬其頓人總認為古希臘的亞歷山大大帝是他們民族的光榮與驕傲,所以,當然要在首都豎立雕像作為紀念,但擁有古馬其頓帝國血統的希臘人則認為這是竊取他們的文化歷史資產。
史高比確實與古代的亞歷山大大帝沒有太多關聯,但對觀光客而言,看到這裡的亞歷山大大帝真會誤認馬其頓共和國就是源自於古馬其頓帝國。我想希臘人有權利生氣,馬其頓人應該拆掉這些雕像改以其他方式和亞歷山大大帝攀關係。
-----
欣賞巴洛克建築和巨大雕像的同時,心底湧現一種虛假的感覺。
我們在歐洲國家旅行可以感受到古蹟的溫度,一屋一瓦都記錄著歷史的痕跡,可是這裡的建築幾年前才完成,表面華美壯麗,氣勢宏偉,我卻感受不到絲毫的文化內涵。
新城區廣場亞歷山大大帝的雕像與舊城區廣場菲力普二世的雕像隔著石橋遙遙對望。
亞歷山大大帝
廣場兩旁新蓋的巴洛克建築
新城區廣場的雕像到處林立
蜿蜒的瓦達爾河(Vardar River)將史高比一分為二,北岸屬於鄂圖曼風情的「舊城區」,南岸則是新開發的「新城區」,市中心廣場有一座古石橋連接舊城區,這古石橋就名為「石橋(Stone Bridge)」,修建於十五世紀,是該城市的重要象徵。
戈采‧代爾切夫和達姆‧格魯埃的雕像
從空拍石橋的影片(1:37開始)可以看出瓦達爾河兩岸雄偉壯觀的建築
這裡的太陽不騙人,我本來穿了一堆衣服,只得一件一件地脫下來綁在腰上,真的好狼狽。
Justinian I monument
過橋了...,喔!不是啦,是跳水!
Karpoš's Rebellion 廣場上的戰士(Warrior )雕像,大家都認為是亞歷山大的父親 - 古代馬其頓國王腓力普二世,後面是土耳其浴場。
考古博物館(Archaeological Museum of FYROM)前面的橋名為『眼橋(Eye Bridge)』,官方名稱是馬其頓文明橋(The Bridge of Civilizations in Macedonia ),『史高比2014』計畫的一部分,橋上豎立國王、主教、領導者等32座雕像。
眼橋左邊就是石橋
這艘船實際是間餐廳
藝術橋(Art Bridge)也是『史高比2014』計畫的一部分,橋上有29座雕像,都是馬其頓著名的藝術家和音樂家。
參觀完史高比已經是傍晚時分,我們即將離開馬其頓,前往保加利亞的丘斯騰迪爾(Kyustendill),除了需要再次經過出境、入境的冗長等待外,丘斯騰迪爾距離馬其頓尚有約137公里,我們一直到晚上九點左右才抵達。
這時已是兵疲馬困,領隊告訴我們先去旅館一樓的餐廳吃飯,這也是整個行程最晚吃飯的一次。
下圖這碗湯是整個行程最讓人難忘的湯,我用湯匙撈半天,啥也沒撈到,好奇地舀了一口喝喝看,竟然有點『泡麵』的味道。
團友說應該是雞湯,可我怎麼也喝不出來。
生菜沙拉上面灑起士
豬肉、雞肉排
這塊巧克力蛋糕甜膩的程度已經超過人類忍耐的上限,我吃了一口差點當場陣亡。
我們晚上住的Strimon Garden SPA Hotel
順便來張自拍照
旅館早餐的樣式豐富,一掃昨晚的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