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3310-1.jpg

泰國就是歷史課本上的『暹羅』,暹羅曾經是中國的小老弟,我們今天要參觀的大城王國(遺址)曾入侵南部的馬六甲蘇丹國沒有成功,馬六甲國王決定派遣使臣前往當時的超級大國 - 中國 -  晉見明朝皇帝尋求保護,並與之結盟,定時進貢,從此,大城王國未再入侵馬六甲。

13、14世紀時,中國廣東潮汕地區的華人前往泰國經商、移民,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華人漸漸掌握泰國的經濟命脈,激起當地民眾的排華情緒,華人為了自保,紛紛放棄原來的中國拼音姓氏,改用相同意思的泰語文字來做為他們的新姓氏,或改用當地原有姓氏。1991年以後,泰國與其他亞洲四小虎成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菲律賓)經濟起飛,群眾的態度逐漸軟化不再排華,至今移民到泰國的華人約有850萬人(2008年資料)佔總人口12%。

『暹羅』於1949年改名為『泰國』,也就是『自由領土』的意思,因為當時東南亞地區相繼淪為葡萄牙、荷蘭、英國、法國、美國和日本等歐亞列強的殖民地,泰國是唯一倖免於難的獨立國家。

泰國的總面積為51萬3千多平方公里,約為台灣的14倍,由於國家的英文拼音相近(Tai 和 Thai),台灣和泰國可謂結下不解之緣。

老外的書讀的不夠多,我們Taiwan常常被他們誤認為Thailand,不僅老外糊塗,小英也不遑多讓,身為一個國家元首寫給泰國的悼念信,竟然把Thailand 寫成 Tailand,真是丟臉丟到國外去。

不過國名相近也有好處,像這次光復中學的變裝秀捅出大摟子,國外網站轉載被誤認發生在泰國(Just some Nazi students in Thailand),哈!哈!哈!

Thai%5Cs map.jpg

我們這一次泰國行的第一站是『大城』,一般台灣旅遊團沒有將之列入行程。

大城王國由華裔商人後代烏通王(U-Thong)於1351年創立,首府是『大城』,1767年亡於緬甸。大城位在曼谷北邊約80公里處,全稱為「帕那空思阿瑜陀耶」,又譯為『大城』,坐落在湄南河谷。

大城王國充分利用處在中國、印度和歐洲連接點上的優勢地位,以貿易壯大國力。大城一邊吸收正在繁盛期的高棉文化,一邊受到中國、歐洲和波斯文化的影響,發展出獨自的輝煌文化。

從建國初期開始,大城王國就與中國商人保持良好的關係,外國人被禁止住在大城王國的城市,只有中國商人是例外,明太祖曾賜『暹羅國王之印』。

大城古城共有221個歷史建築,特色就是磚石灰泥砌成的建築沒有任何裝飾,建材完全外露,1967年大城遺址被列為泰國國家歷史公園,但是只有歷史公園的部分遺跡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該遺址完全反映泰國民族藝術形成的過程。

大城古城位於三條河圍繞的島嶼上,北邊是華富裡河,東邊是巴塞河,西邊和南邊是湄南河。從古代時期,甚至是史前居住時期,大城就採取護城河、夯土牆進行防禦,大城具有當時東南亞最大的水路和城牆防禦系統。

大城王國先後經歷了5個朝代,33個國王,70場戰爭,公元1767年,都城被緬甸人攻陷,大城王國滅亡,緬甸人燒殺擄掠,昔日繁華的城市毀於一旦,只剩下斷垣殘壁、碎石瓦礫。

大城歷史公園的門口掛著泰王蒲美蓬的照片。

DSC_3254-1.jpg

DSC_3258-1.jpg

下圖為大城歷史公園地圖,我們即將參觀右下角21號景點的『亞柴蒙考寺』。

大城亞柴蒙考寺地圖.jpg

我們從大門進入沒多久就看到一尊灰泥臥佛(Wat  Yai  Chai  Mang  Khon )怡然自得地側躺在寶座上,接受陽光的洗禮。我本以為臥佛身上蓋的黃布是正在整修中的意思,後來才知道這塊黃布是信徒所供奉,廟方把黃布披在佛祖身上作為架裟,希望可以為信徒祈福。

DSC_3259-1.jpg

DSC_3262-1.jpg

DSC_3264-1.jpg

DSC_3265-1.jpg

泰國人試著在臥佛腳底貼銅板,只要銅板能貼住就可得到福報。

DSC_3268-1.jpg

先前已經有不少信徒嘗試過,大佛的腳底有一個又一個的凹陷處,剛好讓後來祈福的人可以省力點。

DSC_3269-1.jpg

DSC_3271.JPG

大城歷史公園東南角的『亞柴蒙考寺(Wat Yai Chai Mongkhon(或 Mongkol))』建於1357年,是烏通王專門為了從錫蘭(Ceylon)學經回國和已經受戒的高僧所蓋的寺院。

公元1592年,納黎萱國王(King Naresuen)率軍大敗緬甸軍隊,為了紀念這次大勝利,納黎萱王下令興建一座巨大的鐘形佛塔,也就是下圖這座高塔。

DSC_3273-1.jpg

DSC_3275-1.jpg

鐘型佛塔正面有一條陡峭的階梯直通鐘塔中間的觀景台。

DSC_3278-1.jpg

鐘塔觀景台是絕佳的俯拍地點,可以清楚看到四周美麗的景色,下圖是鐘形佛塔正面對著的佛寺。

DSC_3279-1.jpg

DSC_3281-1.jpg

DSC_3282-1.jpg

DSC_3283-1.jpg

DSC_3284-1.jpg

鐘形佛塔背面的庭園

DSC_3288-1.jpg

鐘形佛塔四周被佛像所環繞

DSC_3290-1.jpg

DSC_3291-1.jpg

DSC_3292-1.jpg

登上佛塔樓梯的地磚好像是用紅瓦的材質打造,由於年代久遠,地磚被踩踏凹陷,旁邊又沒有扶手,大家上下樓梯都小心翼翼地扶著牆前進。

DSC_3296-1.jpg

藏經閣的屋頂已經坍塌  閣裡的巨大佛像暴露在外。

DSC_3298-1.jpg

公元 1767 年緬甸人侵略大城,寺裡珍寶被洗劫一空, 主塔幸運地存留下來,但是佛塔周圍長廊上的一些佛像被毀,後來修復寺廟時在四周雕刻了一排佛像。

DSC_3299-1.jpg

DSC_3300-1.jpg

DSC_3301-1.jpg

DSC_3302-1.jpg

大城四少?

DSC_3304-1.jpg

35年後重聚首,笑容依舊,只是朱顏改。

DSC_3308-1.jpg

帕南春寺(Wat Phanan Choeng)在亞柴蒙考寺左邊,坐車不到五分鐘就抵達了。

三寶殿地圖.jpg

相傳當年鄭和下西洋,曾經兩次在泰國上岸前往帕南春寺祭拜祈求平安,鄭和後來被封為『三寶太監』,因此寺裡的大佛被華人尊崇為『三寶公佛』,能保佑出海者,帕南春寺也被當地華人稱為『三寶公寺(Sam Po Temple)』。華人自古以來從中國東南省份經海路來泰國經商、移民者眾,因此華人信徒繁多,香火鼎盛。

三寶公寺很有中國風,大門前面兩根石柱上繫著一條紅布條,上面寫著『會眾平安』,進到寺裡,又有『大慈大悲觀音菩薩』和『佛光普照』的紅布條繫在石柱上,感覺有點時空錯亂 ...這裡可是泰國啊!

進去三寶公寺以前要脫鞋,走進去時先看到幾尊小佛端坐在前面神殿中央,信徒在小佛身上貼金箔為了祈福。

走到最裡面的神殿,屋頂挑的極高,我朝上仰望這尊約六層樓高的坐佛 - 三寶佛公,寬20公尺,高19公尺,讓人看了目瞪口呆,我又想起一個老問題,到底是佛先進來,還是廟先蓋一半,再把佛請進來?

大佛前面跪坐著好幾排信眾,手上恭恭謹謹地拿著一塊摺疊好的黃布,大家虔誠地祭拜著。

聽說,廟方的工作人員到時會代信眾將黃布拋向佛像,上面的工作人員接著把黃布繞過佛像,信眾同時披上黃布祈福。然後,一塊一塊黃布從工作人員手中移到信眾身上,每個人接著傳下去,讓黃布覆蓋在所有人的頭上,住持開始念一些祝福語...很『泰』式的佛教儀式!

DSC_3316-1.jpg

DSC_3318-1.jpg

神殿一角:信徒購買黃布的地方。

DSC_3320-1.jpg

三寶公寺外

DSC_3322-1.jpg

DSC_3323-1.jpg

DSC_3325-1.jpg

DSC_3326-1.jpg

DSC_3327-1.jpg

DSC_3329-1.jpg

DSC_3330-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