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0785-1.jpg

遊覽車沿著海岸線走8號公路終於抵達Most dr. Franja Tuđmana這座斜張橋,對岸就是杜布羅夫尼克,領隊讓我們先下車拍個照,培養一下進入『人間天堂』前的氣氛。

 Most Bridge.jpg  

杜布羅夫尼克的美,每人的感受都不一樣,有人用『意境』,也有人用『形狀』來描述這個中世紀古城。

1929年愛爾蘭作家蕭伯納拜訪過杜布羅夫尼克後曾說,『想目睹天堂美景的人,就來杜布羅夫尼克』(If you want to see Heaven on Earth, come to Dubrovnik.)。

在山上俯瞰杜布羅威尼克老城區,它的形狀猶如一顆孕育珍珠的貝殼,英國浪漫詩人拜倫因此為杜布羅夫尼克取了一個夢幻的稱號 - 亞德理亞海上的明珠(The pearl of the Adriatic)。

杜布羅威尼克老城區.jpg  

這個保留完好的中世紀古城為甚麼讓蕭伯納形容成最接近天堂的地方,又被拜倫譽為亞德理亞海的明珠呢?

巨匠旅行社帶我們從三個角度來『看見天堂』,『欣賞明珠』。

第一個角度就是走進古城,一步一步探索千年往事。 

第二個角度是走上城牆,脫離當事者的角度,冷眼旁觀腳底上演的繽紛人生。 

第三個角度是坐在纜車裡俯瞰古城區,紅瓦屋變成火柴盒,遊客變成黑點,有如回首生命長河,曾經掀起波瀾的凡塵過往只剩下心靈深處的幾點印記。

人生的道路總是要遭遇一些挫折、嚐到一些苦果、放棄一些理想,才會成長茁壯。幾度歲月流轉,青春漸老,再多的恨,再濃的情,如今娓娓道來彷彿只是別人故事。人生舞台謝幕,看見天堂的那一刻,曾經發生種種心痛的感覺或是歡愉的片段,都只留下一些模糊的記憶。

------ 

杜布羅夫尼克老城區(Old Town)被長達二公里的城牆完整的包覆起來,城牆的入口仍保留幾百年前的模樣。

位於老城區西邊的皮勒城門(Pile Gate/Gradska Vrata Pile)有內、外城門,是古城區主要的出入口,具有優良的防禦能力。Fort of Bokar和護城河守護城門的安全,進入城門前必須先經過一座石橋,再走過一座可以開闔的木橋,才會進入城門。戰爭時期,每個晚上必須拉起開闔橋以防禦敵軍。

皮勒城門是一座文藝復興形式的拱門,建於1537年,城門上方有一個雕像 - 聖布萊斯(St. Blaise)。

 St. Blaise從10世紀起被杜布羅夫尼克尊崇為保護神。根據杜布羅夫尼克編年史家的記載,當對岸的惡鄰居 - 威尼斯人將船開到Gruž,和杜布羅夫尼克對面那座島 - The Island of Lokrum前面時,這些威尼斯人向杜布羅夫尼克居民保證他們只是要採買一些食物和飲料就會離開前往他們下個目的地。 

杜布羅夫尼克這些純樸的居民信以為真就讓他們上岸了,沒想到這些威尼斯人上岸以後到處觀光,他們觀察到古城的防禦空虛,試圖夜襲杜布羅夫尼克,這時,Blaise發現他們的企圖就趕快向教區的教士Stojko報告,因此拯救了整個城市。 

後來這位教士描述了Blaise的長相 - 頭上戴著主教的帽子,手上拄著一根拐杖,有著長長鬍鬚的灰髮老人。所以,皮勒城門上面的St. Blaise的雕像就刻成這個樣子。

古城區原來有四個城門:兩個城門朝向港口: the Fishmarket Gate 和 the Ponta Gate;兩個城門用開闔橋與陸地連接: Pile Gate(西),  The Ploce Gate(東)奧地利帝國統治的時候又增開兩個城門。

一個來自15世紀有趣的秘史揭露,杜布羅夫尼克的市民考慮在北方城牆再開一個城門。教區長召開會議的結果有兩派意見,贊成一方說:貨物運送較為方便;反對方則認為:多開一道城門將減弱古城的防禦能力。後來他們請教兩個最有名望的城市規劃師對這件事的看法,這兩位大師一致建議,應該多建一座北城門 。後來,教區長再次召集會議決議,按照兩位大師建議,如果再開一個城門,對居民是最有效的方式。但是,書記官卻記載, "We, just in case, will not open the gate."

但是在1908年奧地利帝國統治的時候,為了方便駐紮的奧地利軍官到北方壕溝邊的網球場打球,最後還是在北方城牆開了Buža Gate

皮勒城門

DSC_0793-1.jpg

五月上旬到訪時,我連找個乾淨的畫面拍照都難,很難想像七、八月旅遊旺季時,從各地來的遊客湧進古城區的景象 

DSC_0796-1.jpg

 難得淨空的入口通道

DSC_0968-1.jpg

杜布羅夫尼克(又譯為杜布羅威尼克)是克羅埃西亞南部城市,面臨義大利半島東岸,是熱門的度假勝地,197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由於杜布羅夫尼克有完整的中世紀城牆、古城區和優美的海岸線,HBO自製的影集『冰與火之歌』(權力的遊戲Game of Thrones)- 君臨城(King's Landing)就以杜布羅夫尼克的古城區為場景。

有些旅行社以Game of Thrones tour(尋訪Game of Thrones)來招徠客戶,在史特拉敦大道兩旁商店也陳列著有關Game of Thrones的各種紀念品,看來,Game of Thrones這部戲對杜布羅夫尼克創造很高的觀光產值。

下圖中為St. Savior Church,右邊是聖方濟修道院

DSC_0798-1.jpg

建於14世紀的聖方濟修道院(Franciscan Monastery)裡面還有一間小小的博物館,對大部分氣質指數不高的遊客缺乏吸引力,為什麼它是杜布羅夫尼克最夯的景點之一呢?因為修道院裡面販賣天然保養品,這也是領隊再三叮嚀我們留下庫那在修道院買伴手禮的原因。

為什麼修道院要進行商業行為,他們不是遠離俗世嗎?原來修道院為了照顧聖方濟會生病的弟兄,因此附設一間歐洲最古老、世界第三大古老的藥房(Friars Minor pharmacy)。後來這間藥房被設計成公共藥房服務所有顧客,因此,藥房就可以提供穩定的收入解決修道院本身的物質需求。

這間藥房賣了一拖拉庫的東西,我最喜歡的是價格親民的護唇膏、護手霜、眼霜,每一瓶才台幣200~300元。大家早已準備將剩下的庫那全部『奉獻』在這裡...不過那是後天的事...,今天得先來爬城牆。

聖方濟修道院南面的大門(下圖)是有典故的。

1667年以前,聖方濟大教堂曾經是杜布羅夫尼克最有錢的教堂之一。1667年發生大地震幾乎毀了聖方濟大教堂,碩果僅存的是南面的大門。這個大門走哥德風,但是全部的人物雕像則顯示出文藝復興的精神內涵,重建後的教堂屬於巴洛克風格。 

DSC_0800-1.jpg

史特拉敦大道的兩旁巷弄也是營業場所,擺滿桌椅讓遊客享受短暫的悠閒。

DSC_0802-1.jpg

DSC_0803-1.jpg

杜布羅夫尼克古早古早的時候稱為拉古薩,最初為古羅馬人所興建,12~19世紀時,杜布羅夫尼克改為兩個小聚落所組成,一個在石頭上興建,位於古城的南方; 另一個位於北部的Srđ山麓。

兩個小城鎮之中原本是一長條溼地,在12世紀的時候被填平,繼而將兩個小城鎮連在一起,這個被填平的溼地就是現在長達292公尺的史特拉敦大道(Placa - Straudn),貫穿古城區,銜接東、西兩座城門。

一如其他克羅埃西亞的城市,杜布羅夫尼克也是在列強鐵蹄踐踏下求生存,七世紀起受拜占庭帝國(東羅馬帝國)保護,十字軍東征以後變成威尼斯的屬地,在1358年Zadar合約簽訂後,它又變成匈牙利王國的一部分。雖然幾百年內一再易幟,杜布羅夫尼克一直被當做交易港之用。

14世紀到1808年,杜布羅夫尼克變成自由邦,稱為『拉古薩共和國』(又稱為杜布羅夫尼克共和國),該國國力在15~16世紀達到高峰,終於可以和威尼斯及其他義大利海岸國家平起平坐。 

DSC_0804-1.jpg

興建於14世紀的羅馬式教堂第一次因為地震而部分損壞,第二次因為1706年的一場大火而徹底焚毀(St. Blaise的銀色雕像奇蹟性存活下來),杜布羅夫尼克元老院想在教堂原址蓋一座新教堂,因此請義大利建築大師Marino Gropelli設計,Marino於1706年開始興建華麗的威尼斯巴洛克風格的Church of St. Blaise(下圖),1715年完成。

DSC_0807-1.jpg

Sponza Palace(下圖鐘樓左邊建築)在史特拉敦大道最尾端,位於Luža廣場旁邊,是16世紀杜布羅夫尼克共和國的皇宮 ,這個長方形的建築是哥德式和文藝復興風格的混合體,現在仍保留原始的形式,是古城區最美麗的建築之一。

這座皇宮興建於1516~1522,曾經在不同時期充作不同用途如海關辦公室、保稅倉庫、造幣廠、銀行、財政部、軍械庫和學校。

Sponza Palace很幸運地在1667年大地震逃過一劫,因此杜布羅夫尼克共和國的國事得以照常運作,這可能是拯救杜國瀕臨滅亡的主要原因。

DSC_0809-1.jpg

Sponza Palace 近觀

DSC_0811-1.jpg

DSC_0812-1.jpg

DSC_0813-1.jpg

DSC_0814-1.jpg

杜布羅夫尼克最受崇拜的文化偶像是Marin Držić(下圖),他是16世紀的劇作家,也是用克羅地亞文創作大型戲劇的第一人。雖然Držić用古體的方言來寫戲劇讓現代的觀眾很難理解,可是他的作品被收錄於教科書中,小學生在就學過程中至少要讀過一次。 

DSC_0815-1.jpg

Rector's Palace(下圖) 是一座混和哥德式和文藝復興風格,還有一點點巴洛克式附加物的皇宮。就像對面的主教座堂Dubrovnik Cathedral),Rector's Palace也是命運多舛,曾經被火燒、被砲彈擊中、還被地震摧毀過,一再重建的結果,這個皇宮因此混雜了多位建築師不同的設計風格。

(Game of Thrones第二季第六集的Spice King of Qarth的門廊曾在皇宮內取景)

DSC_0816-1.jpg

DSC_0817-1.jpg

DSC_0819-1.jpg

杜布羅夫尼克主教座堂(Dubrovnik Cathedral)(下圖)是一座羅馬天主教的教堂,也是天主教杜布羅夫尼克教區的主教座堂。這座教堂因為1667年大地震幾乎全毀,杜布羅夫尼克的元老院於是求助於義大利,經由數位義大利建築師經過三十年的努力,最終於1713年由杜布羅夫尼克建築師Ilija Katičić完成重建工程

主教座堂的外觀在1991年杜布羅夫尼克圍城(Siege of Dubronik)一戰再次受損,經重修後恢復舊觀。

杜布羅夫尼克圍城戰役是南斯拉夫人民軍和克羅埃西亞軍隊於1991年克羅埃西亞宣告獨立後,在杜布羅夫尼克爆發的戰爭。

1991年10月1日塞爾維亞的軍事統帥認為攻擊杜布羅夫尼克可以打擊克羅埃西亞人的士氣,因此於1991年12月6日大規模轟炸杜布羅夫尼克包括老城區,這次轟炸激起國際強烈的譴責,並且造成塞爾維亞和蒙特內哥羅國際關係的災難,導致這兩個國家外交和經濟的孤立,克羅埃西亞因此被國際承認其獨立的地位。 

DSC_0820-1.jpg

DSC_0821-1.jpg

遊客走進的拱門是到東邊港口的入口 

DSC_0822-1.jpg

步出東邊的拱門就是遊艇停泊的港口(City Harbour) 

DSC_0825-1.jpg

DSC_0826-1.jpg

很有現代感的遊艇

DSC_0829-1.jpg

DSC_0832-1.jpg

DSC_0833-1.jpg

杜布羅夫尼克本來是用儲水槽供給居民飲水,儲水槽裡的水來自錯綜複雜的水管系統收集民屋的雨水。

乾旱時期自然無法收集雨水,這時居民的飲水就產生問題,因此運水賺錢的生意開始了,商人從Mlini和Župa Dubrovačka用船運來山泉水賣給杜布羅夫尼克的居民或是充填早已乾涸的公共水井。

杜布羅夫尼克共和國時期,政府為了讓居民得到充足而新鮮的飲水 ,1436年議會頒布一條法案,決定從杜布羅夫尼克東邊,海拔106公尺高,超過11.7公里距離Šumet布建一條渠道系統,其間還有4個大的儲水槽,供應杜布羅夫尼克的飲用水,1991年杜布羅夫尼被圍城的八個月期間停用因為怕被敵軍使用或是下毒。

建築師還在古城內蓋了大小兩個噴水池,大的噴泉在St. Savior Church的前面,而小的噴水池則在City Guard建築的旁邊,鐘樓的下面。

這個構建渠道的合約特別註明建築師賠償條款,也就是建築師必須賠償因為千里送水可能導致的漏水損失。結果...500多年前的先人智慧製造出無懈可擊的水管,當然建築師也就不用賠償了。

大的Onofrio噴水池(下圖)興建於1438~1440,上面是個大圓頂,是渠道給水系統的終點站之一,總共有16面,每一面有石雕的面具(maskeron),每個面具嘴裡連接著水龍頭可惜的是,這些珍貴的雕刻在最近一次修復過程中被毀壞了。

1667年那場無情的地震也沒放過這座大噴泉,圓頂上面原本有的龍雕像就此灰飛煙滅。

現在杜布羅夫尼克的飲水還是來自這個渠道供水系統,噴水池的水可以生飲,而水質也足以媲美礦泉水。 

下圖是大的歐諾弗利歐噴水池(Onofrijeva Fontana

DSC_0838-1.jpg

天堂上有天堂路,杜布羅夫尼克古城區的城牆就是讓我們這些遊客化做人間天使從高處觀賞芸芸眾生的天堂路。

天堂路的門票不便宜,二段驗票,走一圈大約二個小時。登上天堂路有二處入口,我們走的是一般觀光客最常走的路徑 - 西城門(Pile Gate)旁邊的入口(下圖那條好漢坡底的右邊就是驗票口); 另一個入口在東城門(Ploče Gate)附近聖尼古拉教堂旁邊。

落落長的階梯是登上天堂路必要的暖身運動,大約是45度角,對老年人而言比較吃力,可是,團友中有一對七十餘歲的老夫婦,一路上健步如飛走完整條天堂路,看來年紀根本不是問題。

DSC_0797-1.jpg

登上城牆後,以逆時針方向繞城牆走一遍。體貼的領隊說,體力不濟的團友可以在中途下城牆,在老城區的小巷弄逛逛或是吃吃冰淇淋,享受悠閒。敝人在下我覺得走完整個城牆才能欣賞到老城區的各個角度,人生才會complete,因此還是堅持走完全程。

整條城牆完全沒有遮蔽物,五月上旬的太陽已然逼人,我戴著太陽眼鏡和帽子還是覺得陽光耀眼,真不知道七、八月的觀光客如何存活???

杜布羅夫尼克古城.jpg  

 逆時針走天堂路比較省力,因為沿途有幾個路段是下坡路,我們首先看到下圖這個圓頂的歐諾弗利歐水池。

DSC_0841-1.jpg

 貫通東、西城門的史特拉敦大道

DSC_0843-1.jpg

左後方有如一隻烏龜馱著堡壘的是聖勞倫斯堡壘(St. Lawrence Fortress/Lovijenac Fortress) 

DSC_0848-1.jpg

DSC_0850-1.jpg

DSC_0852-1.jpg

 擺放古炮的圓形碉堡是波克爾碉堡(Tvrđava Bokar)

DSC_0854-1.jpg

聖勞倫斯堡壘位於西邊,下午是背光,自助旅行的格友可以上午、下午各上城牆一次,才能捕捉古城區最美好的光線。 

Game of Throne 有一集Little finger 巧妙地從King's Landing 救出Cersei在此取景。

DSC_0855-1.jpg

DSC_0856-1.jpg

杜布羅夫尼克古城區北面與陸地為鄰,南面亞得理亞海,城牆的結構因為防禦風險而有不同。

在古城周圍修築石灰岩石的防禦堡壘始於中世紀時期一直到8世紀末期,9~10世紀,城牆包圍著古城的東部,11世紀時,一條包覆著整個古城中心的城牆初現雛形。

這座中世紀的城牆到現在仍保持原始的模樣,不僅歸功於當初有經驗豐富的建築師參與,和多年來居民持續的維護,更重要的是有關當局展現優秀的外交手段,在各種場合適時地化解敵國對杜布羅夫尼克共和國採取的任何危險手段。

現在這座城牆的形狀是杜布羅夫尼克於14世紀脫離威尼斯宗主國,取得獨立自主的地位時開始規劃,但是修築高峰期始自15世紀延續至16世紀後期,由於建築工法堅實,才能在1667年大地震時屹立不搖。

歐洲有很多古城蓋有城牆,但是像杜布羅夫尼克古城區這樣堅實的城牆倒是舉世僅有。外在的壓力有多大,城牆就有多堅實,可以想見,這座古城在中世紀時期一定是列強諸國垂涎已久的肥肉。

古城牆功能持續的精進和即時的維護,最大的刺激來自隨時可能發生的土耳其軍隊的攻擊,特別是他們在1453年攻克君士坦丁堡的時期。杜布羅夫尼克當局施展外交手段和土耳其簽署戰略協定,因此保障古城的自由地位和維護自國成為鄂圖曼和歐洲主要貿易夥伴的機會。

這座城牆分Sea Walls和 Land Walls。在陸地上的城牆(Land Walls)必須厚實而高聳才能抵禦外侮 ,厚度是4公尺~6公尺,在某些地點,城牆高達25公尺。 

厚城牆可以駐紮重兵,有的負責開炮,有的灑瀝青,有的傾倒石塊...當敵軍用梯子嘗試登上城牆,高城牆可以增加反擊時間,達到防禦的目的。 

Land Walls 從西邊的Fort of Bokar向西延伸到東邊的Revelin Fortress,外牆附加傾斜的支撐牆以抵擋敵軍,特別是來自鄂圖曼的炮火攻擊。 

Sea Walls(下圖) 從西邊的Fort of Bokar到南邊的St. John Fortress,再連接到東邊的Revelin Fortress。由於面海的古城有峭壁作為天然的屏障,因此城牆的厚度從1.5公尺~5公尺,高度也比Land Walls矮得多。 

Sea Walls主要是防禦來自威尼斯共和國的海上攻擊,因為,威尼斯軍隊一直以來都是杜布羅夫尼克的心腹大患。 

DSC_0857-1.jpg

1991年杜布羅夫尼克圍城戰役時,古城區遭受大規模轟炸,三分之二的建築受損,從城牆上俯瞰,古城區的紅瓦有不同的色澤,比較鮮豔的紅瓦顯示房子曾被攻擊而遭更換的痕跡。20多年來,隨著紅瓦逐漸失去光澤,戰爭的記憶也逐漸被住民所淡忘。

古城內有一位在1991年受到敵軍陸海空襲擊的居民Pero說,那真的是一段很艱難的日子。杜布羅夫尼克被圍城了八個月,沒水、沒電、沒食物、沒藥品...雪上加霜的是,還有從各地的難民湧入杜布羅夫尼克,因為他們相信戰火不會延伸到這個古城。

Pero說,圍城期間,曾經從天上掉下二個手榴彈到他住的房子,結果...屋頂沒有了,他可以在房間內直接看到天空。他住的這棟房子屋齡超過六世紀,他的家族住在這裡也已經200年。為了重建房子,Pero還向銀行貸款,然後將房子改裝為民宿租給遊客。由於杜布羅夫尼克的觀光客有如潮水一般,Pero的生意應接不暇,從他的眼神得知,他早已走出戰爭的陰影。 

DSC_0860-1.jpg

DSC_0861-1.jpg

DSC_0863-1.jpg

DSC_0864-1.jpg

DSC_0866-1.jpg

Sea Walls 是一條下坡的天堂路 

DSC_0867-1.jpg

DSC_0868-1.jpg

這條長長的城牆就是Game of Thrones第二季,Stannis Baratheon率領大軍偷襲King's Landing,年幼國王嚇得躲起來,由Tyrion Lannister帶著為數不多的軍隊在城牆上獨力奮戰的場景。 

DSC_0869-1.jpg

DSC_0870-1.jpg

DSC_0873-1.jpg

DSC_0876-1.jpg

DSC_0879-1.jpg

走下這段階梯就可以離開或是繼續拼體力。 

DSC_0880-1.jpg

不想繼續走城牆的遊客可以左轉離開鐵閘門,右邊拱門就是下段城牆的通道。 

DSC_0881-1.jpg

天堂路已經走了一半...City Harbour就在眼前。 

DSC_0883-1.jpg

DSC_0886-1.jpg

DSC_0889-1.jpg

城牆上擺放好幾門古炮重現作戰當日的緊張氣氛。 

DSC_0892-1.jpg

DSC_0893-1.jpg

DSC_0894-1.jpg

DSC_0898-1.jpg

DSC_0899-1.jpg

下圖中高聳的方形建築就是St. John Fortress 

DSC_0902-1.jpg  

DSC_0903-1.jpg

 

DSC_0904-1.jpg

DSC_0906-1.jpg

DSC_0909-1.jpg

DSC_0910-1.jpg

DSC_0911-1.jpg

DSC_0915-1.jpg

東城門 

DSC_0916-1.jpg

DSC_0917-1.jpg

DSC_0920-1.jpg

第二段驗票口(下邊鐵閘門)  

DSC_0924-1.jpg

DSC_0925-1.jpg

Land Walls 對面山坡 

DSC_0927-1.jpg

DSC_0929-1.jpg

DSC_0930-1.jpg

DSC_0931-1.jpg

DSC_0934-1.jpg

DSC_0937-1.jpg

DSC_0940-1.jpg

前面那個高塔就是明闕塔(Tvrđava Minčeta),建於1453年,是整座城牆最高點,也是主要的防禦堡壘,塔身一度作為儲水的水塔。

 Game of Throne第二季的"House of Undying"即是以這座高塔做為場景。

DSC_0941-1.jpg

登上明闕塔俯瞰古城區,遠方的小島是 Lokrum 。

DSC_0942-1.jpg

DSC_0943-1.jpg

DSC_0944-1.jpg

DSC_0945-1.jpg

DSC_0946-1.jpg

DSC_0948-1.jpg

古城裡竟然有現代的籃球場,有如上演時空穿梭劇。 

DSC_0951-1.jpg

DSC_0952-1.jpg

登上明闕塔,更能看清城牆的形狀。 

DSC_0957-1.jpg

DSC_0959-1.jpg

DSC_0961-1.jpg

走下天堂路 !

DSC_0963-1.jpg

晚上的餐廳連領隊Cathy也不知道在哪裡,還是帥哥司機帶著我們走了幾十公尺,穿過一棟建築又下了樓梯,沿著一條商店街往前走,終於找到這家餐廳。餐廳的老闆很會算計,他把團體座位安排在靠牆的兩張長桌,也就是只要被安排在靠牆的團友入座了,最好一直等到吃飽飯再出來,免得造成所有人的困擾。

今晚的主菜是VEAL(小牛肉),上主菜前照例還是先上蔬菜濃湯和沙拉。

DSC_0970-1.jpg

DSC_0973-1.jpg

服務員直接將一個大鐵盤端過來放桌上,原來這是克羅埃西亞達爾馬提亞地區傳統的的料理方式 - Peka。

廚師將蔬菜、肉類混和一起放在鐵鍋裡,滴一些橄欖油,再灑一些香料,然後蓋上像高高的圓形鍋蓋拿到壁爐裡,用木炭燃燒後的餘燼去烤熟菜餚。這樣特殊的烹飪方式考驗廚師掌握火候的能力,也就是...既要煮熟菜餚,卻又不過頭。

這次烤出來的小牛肉口感極像豬肉,肉質軟嫩多汁,真是歐伊西! 如果要評分的話,這道小牛肉大餐可以說是克斯蒙之旅所有餐點中最好吃的一道主菜。

DSC_0972-1.jpg

 冰淇淋

DSC_0975-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