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2977-1.jpg

我一直以為『克里姆林宮』是俄羅斯總統辦公以及第一家庭居住的地方,就像美國的『白宮』一樣。但等我到莫斯科才發現,克里姆林宮其實是被宮牆包圍的建築群,它不僅是俄羅斯聯邦政府行政總部所在地,同時是俄羅斯總統辦公的地方和官邸,還有四座宮殿、四座大教堂、19座塔樓,正式 名稱為『莫斯科克里姆林博物館(Moscow  Kremlin  Museum)』。

我一直以為紅場是克里姆林宮前面的廣場,沒想到這兩個地方還隔著一條長長的城牆,可見,很多事情是不能光憑想像的。

----

當我們在杜蘭朵吃完豐盛的午餐,接著就要開始參觀克里姆林宮,正要下車時,領隊小侯跟我們說,她身體不太舒服暫時在車上休息一下,請美女導遊帶領我們逛逛。

這位導遊沒當過領隊,她自顧自地往前走,也沒看看後面的團友有沒跟上來。她往克里姆林宮的入口走去,沒多久發現前面的通道已經被圍起來,她問了警察以後告訴我們,必須繞亞歷山大公園外面的人行道然後進入亞歷山大公園,才能走到一號入口。

接著她又一馬當先往前走,由於路上遊客絡繹於途,團友們三三兩兩,有人走得快,有人忙拍照,隊伍拖得好長,平時有領隊小侯看頭看尾,現在我們只能靠自己,有幾個團友開始緊張、臉色沈重,因為只要掉一個人就會影響所有人的行程,熱心的團友呂先生說他殿後,沒想到整個行程走完,我們真的一個都沒少,真是謝謝呂先生。

----

克里姆林宮是一個三角形的宮城,城內的布局既不是棋盤式,也不是放射式,感覺有些零亂。不過除了教堂外,大部分建築使用綠色屋頂、米黃色(或土黃色)外牆,整體顯得相當調和。

Kremlin_birds_eye_view-1.jpg

(上圖擷取自Wikimedia Commons, author:  ITAR  TASS)

進入克里姆林宮的另一個入口

DSC_2913-1.jpg

這個塔樓後面就是元老院,總統先生辦公的地方

DSC_2915-1.jpg

下圖白色建築上頭有類似皇冠的裝飾就是甕城(outer barbican)又稱為Kutafya  Tower,克里姆林宮的一號入口。

IMG_1506-500x375.jpg

(上圖擷取自 http://askmoscow.com/7 tips for visitors to the Kremlin )

從甕城下方往上拍皇冠

DSC_2917-1.jpg

前幾天在聖彼得堡和今天的克里姆林宮的遊客多到爆,讓我找不到一刻乾淨無人的畫面。

DSC_2922-1.jpg

我們從亞歷山大花園旁的甕城(左邊中間白色建築)進入,過橋,然後穿越三聖塔進入克里姆林宮,經過元老院右轉大教堂廣場,沿著大克里姆林宮旁的馬路,經過兵庫館,穿越塔樓離開(二號入口)。

mook moscow.png

(上圖轉載自Mook的克里姆林宮地圖)

三聖塔(Troitskaya(Trinity) Tower)

DSC_2921-1.jpg

DSC_2923-1.jpg

 亞歷山大花園Alexandrovsky gardens)

DSC_2924-1.jpg

克里姆林宮牆長2235米,基本上是從1485年到1495年這十年間建成的。

DSC_2926-1.jpg

右邊建築是軍械庫室(Armoury Chamber), 左邊是國家克里姆林宮(The State Kremlin Palace)

DSC_2927-1.jpg

俄羅斯給我最深的印象就是『洋蔥頭』,我常稱之為洋蔥頭國度。

為什麼俄羅斯的教堂和其他歐洲國家教堂的造型相比如此迥異卻又令人著迷呢?

俄羅斯教堂早期的歷史,特別是在第一個首都基輔,教堂的拱頂係從拜占庭式建築汲取圓頂技術以後,發展出多個圓頂的獨特傳統。
之後,特別在蒙古時期(1242年成吉思汗的孫子拔都成立金帳汗國,開啟蒙古人對俄羅斯長達200年的統治)以後,俄羅斯教堂傾向蓋成洋蔥頭的樣子,而且在很多地方形成傳統的風格。為什麼從圓頂轉變成洋蔥頭呢?

因為原本的圓形屋頂容易積雪,洋蔥頭特別適合俄羅斯冬天的天氣,大雪會自行滑落,不會壓垮屋頂。

我們在很多教堂看到洋蔥頭,有的是單一顏色,有的是五顏六色,到底這些顏色代表什麼特殊含意呢?

金色代表神的光芒和祂神聖的天性。紅色代表對耶穌和烈士所受苦痛的提醒,也代表復活和永恆。綠色代表聖靈、自然世界和新生活的顏色。藍色代表聖母瑪利亞。白色代表神的光芒、正義、純淨和神聖。紀念聖人的教堂,洋蔥頭通常是綠色或是銀色。修道院的洋蔥頭則是黑色,代表僧侶的符號。

圓頂的數目也有其象徵意義,兩個圓頂代表天人合一的耶穌基督; 三個圓頂代表聖父、聖子、聖靈; 五個圓頂代表耶穌和『福音書』的四位作者(Matthew、Mark、Luke、John); 13個圓頂則代表耶穌和十二使徒。25個圓頂還包括舊約聖經中的十二先知。洋蔥頭最多達到33個,象徵耶穌在人間生活33個年。

每個穹頂由圓柱形的圓屋頂支撐,圓屋頂的窗戶照亮了教堂的內殿,按照宗教的解釋,教堂建築是特殊宇宙的化身,穹窿和拱頂象徵天空,牆壁象徵大地。

DSC_2930-1.jpg

國家克里姆林宮(The State Kremlin Palace)或是非正式且較為人熟知的名稱是『The Kremlin  Palace of  Congresses』,當初興建的目的是提供蘇聯共產黨或是最高蘇維埃一個現代化的開會場地,現在除了會議外,經常用來舉辦演唱會等文藝活動。

DSC_2932-1.jpg

我們從國家克里姆林宮往前走一會兒,斜對面就是克里姆林宮元老院(The  Senate  Palace or  Kremlin  Senate),興建於1776~1787,最初是俄羅斯立法機構所在地,現在是俄羅斯總統普丁的官邸,也是總統辦公的地點,戒備森嚴,不對外開放,我們只能從放置沙皇炮的地方拍到元老院的南側一角。

DSC_2934-1.jpg

克里姆林宮元老院正面

Senat_01.jpg

(擷取自http://ruslanguage.ru/2016/01/18/the-kremlin-of-moscow-part-2/)

The Senate Palace側面

DSC_2947-1.jpg

元老院旁邊的城牆連接救世主塔樓,宮牆對面就是紅場,兩者並沒有相通,想要進到紅場只能從亞歷山大花園兩個出口繞道而行。

DSC_2946-1.jpg

火炮(Artillery Pieces)

DSC_2936-1.jpg

1586年鑄造的沙皇炮(Tsar Cannon)是世界上最大的古炮,5.34公尺長,重39.312公噸,雖然外觀駭人,但是從沒有發射過。

DSC_2940-1.jpg

1735年鑄造的沙皇鐘(Tsar  Bell)是世界上最大的古鐘,高6.14公尺,重200公噸,直徑6.6公尺,1737年5月發生一場大火,由於消防員持續不斷的澆水,過大溫差讓這口鐘的下緣,重11.5公噸,就這樣裂開了。

DSC_2950-1.jpg

從沙皇鐘旁邊的馬路右轉就是克里姆林宮最引人入勝的大教堂廣場(Cathedral Square)。在古早時代,慶典、皇家婚禮、葬禮、皇帝的加冕等重要儀式都在這裡舉行。

聖母升天大教堂(The   Assumption Cathedral)外形華麗,氣勢莊嚴,教堂內四壁懸掛眾多使徒畫像,是文藝復興時期傑作。十五世紀中期,由伊凡三世下令建造,委任來自意大利波隆那建築師亞里士多德.菲奧拉萬蒂(A Fioravanti) 興建,教堂是為了紀念在俄羅斯有特別重要位置的聖母升天節而建。設計手法及內部構造,完全按照東正教傳統建築模式,同時又揉合俄羅斯與義大利的風格。 

600年來,聖母升天大教堂一直是俄羅斯的國家中心和祭祀中心。古時候在這裡宣布新大公的任命,舉行俄羅斯沙皇和皇帝的加冕禮,任命俄羅斯東正教教會的主教、牧首和都主教,宣讀國家法令,戰役前或軍事勝利後舉行祈禱儀式。

莫斯科聖人彼得、約拿、菲利普二世和格爾莫根被安葬在這裡,聖骨被安裝在珍貴的套棺裡。

俄羅斯1917年革命後,聖母升天大教堂變成博物館,在博物館專家的努力下,修復工作一直沒有停歇,幾乎全部的聖像和壁畫都根據原樣復原,1990年開始在大教堂舉行祈禱儀式。

直到今天,聖母升天大教堂的雄偉、高大、明亮和開闊仍讓世人讚嘆不已。

DSC_2943-1.jpg

莫斯科曾經發生幾次經典戰役,死傷無數,在世界歷史上寫下重要的一頁,其中一次戰役讓神聖教堂變成馬廄,還差點讓克里姆林宮灰飛湮滅。

前文提到1941年的納粹德軍的巴巴羅薩行動計畫四個月攻佔莫斯科,後來因為冬天惡劣的天氣功敗垂成,導致希特勒和納粹德國的戰敗,二戰結束。但這次的俄德戰爭還不算最慘烈的一役,1812年拿破崙一世入侵才真的讓俄羅斯傷的刻骨銘心,所有孫子兵法上的招數都使了出來。

話說1812年拿破崙一世在歐洲大陸獲得空前的戰事勝利,為了整個歐洲的霸權,計畫三路進攻俄羅斯。

俄羅斯本來防守薄弱,不足以抵抗此前歐洲無敵的拿破崙軍隊,但是俄羅斯指揮官採取撤退的策略,並沿途放火,實施焦土政策,此舉讓拿破崙原本想邊打戰邊搶奪補給的計畫泡湯,拿破崙只好深入俄國境內,期望佔領莫斯科,讓俄國投降。

俄軍經過幾次激烈戰役後,總司令決定全軍撤退,放棄莫斯科,帶走所有糧食、釋放監獄全部囚犯,並且由最後離開的士兵放火燒城,等到法軍攻入克里姆林宮時,莫斯科已經是一片焦土的空城了。

法國9月14日攻佔莫斯科後,拿破崙以為沙皇亞歷山大一世會主動前來求和,但等了又等,沙皇竟無動於衷。這時寒冷冬季已經降臨,法軍過度深入,補給線拉得太長,常常被俄軍突襲,對戰事不利,拿破崙主動提出和談,但是亞歷山大一世毫無回應,因為亞歷山大一世想要全勝以洗刷俄羅斯遭受的恥辱。

拿破崙於10月19日終於下令撤退,俄軍主力緊跟法軍後方,11月底法軍穿越別列津納河時,遭受俄軍炮擊死傷慘重。法軍撤退到華沙以後,原先60多萬大軍已經剩不到6萬人。

俄法戰爭對歐洲產生深遠的影響,很多被法國佔領的國家發生民族獨立運動,拿破崙因為戰敗而退位,被放逐到義大利沿海的一個小島上。

俄羅斯也因為這次戰役展現國威,聖彼得堡冬宮因而有『1812戰爭畫廊』掛著332位參與戰役的將軍肖像。尼古拉斯一世也在冬宮的屋頂上擺了勝利女神駕著戰車和戰馬,在冬宮廣場豎立一根『亞歷山大紀念柱』紀念俄羅斯打敗拿破崙的戰役。

拿破崙曾經極度輕蔑地將聖母升天大教堂設為他的馬廄,後來還下令在1812年10月22日炸毀克里姆林宮,幸運的是雨水損壞了引線,導致克里姆林宮只有部分建築和圍牆遭炸毀。

DSC_2956-1.jpg

聖母升天大教堂南入口是最重要的大教堂大門,舉行沙皇儀式時才使用。大門上邊是弗拉基米爾聖母的聖像,聖母旁邊站著米迦勒天使長和加百列天使長,聖母畫像下面是俄羅斯六位備受尊重的聖人。

DSC_2974-1.jpg

聖像壁、穹頂和圓柱都畫滿聖人的畫像和基督教教堂的感覺很不一樣。

東正教教堂的西邊入口代表信徒從充滿罪惡的黑暗(西邊)迎向充滿陽光的真實(東邊),下圖最下面的1號大門就是正西面的入口。

新建檔案 7_1.jpg

6. 彼德都主教聖骨的套棺

7.  約拿都主教聖骨的套棺

8.  菲利普都主教聖骨的套棺

9.  格爾莫根都主教聖骨的套棺

新建檔案 7_2.jpg

十二使徒教堂( The Twelve Apostles'  Church)

莫斯科都主教自從14世紀就住在克里姆林宮,但是尼康牧首為了和沙皇的權威和輝煌競爭,於1653年建造一個更為宏偉的居所,1655年歲末落成,然而尼康在世時,教堂一直未能受洗,當年的壁畫真跡也已蕩然無存,約安基姆大牧首在位期間,開始改建教堂,重新繪製了壁畫,並於1681年9月13日受洗,命名為『十二使徒教堂』(The Twelve Apostles' Church)。

1917年10月布爾什維克炮轟克里姆林宮時,十二使徒教堂受到嚴重破壞,後來教堂得到修復,一度曾經用作宴會廳,現改為應用藝術博物館。原有的壁畫保存下來的很少,但有一個精美的17世紀聖幛來自被布爾什維克拆毀的升天修道院大教堂。

為了符合尼康牧首保守的審美觀,建築師在教堂頂端蓋了五個銀色圓頂(而非洋蔥頭),充滿濃濃的拜占庭風格。

DSC_2944-1.jpg

伊凡大帝鐘樓建築群(The Ivan The Great  Bell-Tower Complex)興建過程歷時三個多世紀,從1505~1508伊凡大帝鐘樓主體興建完成,一個世紀後,增建了敲鐘層,高達81公尺。1532~1552根據義大利建築師彼得羅克的設計,在鐘樓旁修建了一座教堂。這座教堂在17世紀末被改建為聖母升天鐘樓,1624年建築師奧古爾佐夫修建了一個帶圓錐形穹頂的鐘塔緊貼著教堂。

1812年拿破崙下令炸毀克里姆林宮,伊凡大帝鐘樓群不幸遭殃,但是伊凡大帝柱得以倖存,1814~1815年整個建築群被還原成先前模樣。

DSC_2953-1.jpg

DSC_2983-1.jpg

我們上次在立陶宛瓦維爾教堂和聖彼得堡的彼得保羅教堂內看到好多石棺,看來教堂已經變成皇家貴族的安葬場所,至於葬在教堂的風俗則是從拜占庭傳進俄羅斯的,享有這種榮譽的『死後仍長存的人』包括沙皇、達官顯貴、大牧首。

這一個風俗後來演變成...每當新的王朝建立就要修建大公陵寢的傳統。

氏族或王朝陵寢通常由天使長米迦勒掌管,根據基督教神話,天使長米迦勒是引導死者靈魂走向彼岸的領路人,所以天使長大教堂也是這種型態的氏族公墓。

大公伊凡三世下令興建天使長大教堂(The Archangel's Cathedral),1505~1508,是莫斯科大公家族以及最初幾位俄羅斯沙皇的陵寢(這個傳統直到十七世紀末期才終止)。

大公們出征前會來此禱告,而其他人在此宣示效忠大公。後來,加冕儀式後的新任沙皇會率眾來到大教堂祭拜祖先。

DSC_2967-1.jpg

這間教堂是洋蔥頭式六柱教堂,有正規的五穹頂和半圓拱屋頂,這是蒙古-韃靼人入侵前俄羅斯的傳統樣式,大教堂的牆壁按照古羅斯的建築原則被分為幾個部分。

義大利建築師阿列維茲.諾維為大教堂正面設計了樸實大方的柱式結構,橫向花飾帶使教堂正面外觀看起來像是兩層樓,牆壁凸起的方柱體同樣水平分成兩個部分,變成充滿古典元素的壁柱。

在35個樣式統一的古典柱頭上刻有不同的花卉圖案,每一層柱體間的中線上,均有高而狹窄的窗戶。

歌德教堂和東正教教堂令人震撼的元素不同,一走進歌德教堂,看到細細長長的柱子和高到嚇人的拱頂,讓人深深為建築師的技術所感動;走進東正教教堂又是另一番視覺體驗,幾公尺高的穹頂和拱頂都繪有聖人壁畫,很難想像當初畫家是如何站在高架木台上作畫的?

剖面圖

新建檔案 8 - 第4頁.jpg

新建檔案 8 - 第3頁.jpg

Annunciation Cathedral(天使報喜大教堂),於1484~1489年由伊凡三世下令建造,普斯科夫建築師設計,是俄羅斯傳統建築的典範。

普斯科夫以慣用的半圓形壁龕裝飾教堂,並在特定形狀的磚瓦上刻上花線,我們可以看到那個時期幾層龍骨狀的圍牆頂和盾形裝飾都具有莫斯科建築的特點。教堂不高但裝飾華麗,這完全符合作為偉大大公家族的皇室家庭教會的角色。

教堂是為了紀念4月7日的報喜節而建,天使長加夫里爾告知聖母瑪利亞將受聖神降孕,生子耶穌,報喜節因此而來。

1508年瓦西里大公下令將教堂的圓頂鍍金,聖像壁的聖像畫嵌以金、銀和珍珠。費奧多西聖像畫大師在大教堂内畫壁畫。1520年大教堂門前的臺階也被畫上裝飾畫。

最初天使報喜大教堂有三個圓頂,它們從四面包圍著階梯走廊。16世紀60年代由沙皇伊凡四世(伊凡雷帝)下令在走廊的四個角上增建四座不大的附屬小教堂,教堂西部上方修建兩個封閉式圓頂。屋頂和九個圓頂被覆上一層鍍金的銅片,這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教堂。

自古以來教堂內珍藏許多聖物:聖人遺體、聖像畫、古書和珍貴的器皿。1917年革命爆發後教堂被關閉,1918年以後的全部工作集中在對教堂的研究、修復和維護上。1993年開始在教堂的報喜本堂節日中又重新舉行宗教禮拜儀式。

左邊是天使報喜大教堂,右後方是The Terem  Palace。

DSC_2971-1.jpg

DSC_2979-1.jpg

Church of the Deposition of the  Robe

DSC_2961-1.jpg

DSC_2969-1.jpg

 

DSC_2980-1.jpg

DSC_2987-1.jpg

俄波波的行程已經步入尾聲,讓我們來個合照吧!

DSC_2989-1.jpg

DSC_2994-1.jpg

大克里姆林宮(The  Grand  Kremlin  Palace  or  The Great Kremlin Palace)興建於1837~1849,以前曾經是沙皇的莫斯科官邸,是一棟長方形建築,中間有個庭院。外表看起來是三層樓,事實上只有二層樓(二樓有上、下兩套窗戶)。

DSC_2998-1.jpg

我們從這個城門(THE BOROVITSKAYA TOWER)走出克里姆林宮。

DSC_3002-1.jpg

THE ARMOURY (ORUZHEINAYA) TOWER

DSC_3003-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