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2597-1.jpg

聖彼得堡位於北緯60度,夏天的白晝極長,晚上11點天黑,早上3點天亮,白天長達18個小時。每年六、七月是著名的白夜期,也就是晚上天黑以後,太陽緩緩落下地平線,卻不完全落下,聖彼得堡整晚沐浴在珍珠般明亮的夜色中,這種特殊的現象又稱為『 白夜』(White night),六月中旬是白夜的頂峰,昨天是6月22日也是白夜最美的時刻,可是,我白天被操得太厲害了,只想早點睡覺儲備隔天的體力,因此錯過了難得的白夜,真的好遺憾

聖彼得堡令人難忘的除了白夜的美景以外,還有開、合橋的那一段時間。

聖彼得堡一年的航行季節為4月~11月(其他時間涅瓦河是冰封期),為了讓船隻經過,且不影響交通,開橋的時間都在半夜,每年開、合橋的時間都會在3月下旬公布,讓居民和遊客有所遵循。

有的橋一個晚上有二個時段開橋,有的橋整晚只有一個時段開橋,所以有個笑話是這樣的:有一位和我們一樣住在瓦西里島的居民因為晚上喝酒應酬趕不上回家時間,他就打電話給家人說:因為橋開了,我今晚就不回家了。

貼心的可樂旅行社在我們出發前幾天才幫我們訂到瓦西里島上的索羅索庫斯旅館(Sokos  Palace Bridge),為什麼我要稱讚可樂旅行社呢?因為從索庫斯旅館出來往右邊走一會兒就是交易所橋,過了交易所橋繼續往前走就是皇宮橋,這兩座橋都是開合橋,半夜可以看到難得的開、合橋過程。過了皇宮橋就是冬宮,除了看開橋還可以到冬宮拍夜景,真的要給可樂旅行社按個讚!

不過貼心的旅行社也要有鋼鐵般意志的遊客來配合。通常到聖彼得堡旅遊的人都是整天走路參觀景點,晚上有時還要看個秀,常常要到11~12點才能上床,如果為了看開橋,比如說:皇宮橋 1:25開橋,到底是睡還是不睡呢?或是睡2個小時看3:10的開橋呢?隔天的行程又是整天走路,完全沒有車上補眠的時間,所以,有夢就好,不必相隨,還是早點睡比較實際。

Bridge Openings Schedule in St. Petersburg in 2016:

2016年 皇宮橋(Palace Bridge) –  from 1:25 to 2:50 and from 3:10 to 4:55

                      交易所橋(Birzhevoy Bridge)– from 2:00 to 4:55

BUT,我們團友呂先生是個鋼鐵人,他昨天晚上去看開橋了,看著他拍的照片,我忍不住要豎起大拇指,真想問他昨晚睡幾個小時???

solos Palace Bridge.jpg

聖以撒大教堂前面的尼可拉斯一世紀念碑

DSC_2589-1.jpg

聖以撒教堂前面的 Astoria  Hotel

DSC_2591-1.jpg

聖以撒大教堂(St.  Isaac  Cathedral)是聖彼得堡最大的教堂,晚期新古典主義風格的拜占庭式希臘十字教堂,高101.5公尺,以彼得大帝的主保聖人 - 達爾馬提亞的聖以撒命名(他的慶祝日和彼得大帝的生日在同一天)。

聖以撒大教堂座落在聖以撒廣場上,由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下令建造了這座巨大的新古典主義建築。其建造工程歷時40年,從1818年至1858年,可見工程之艱鉅。由法國出生的建築師Auguste  Montferrand所設計,是俄羅斯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標誌性建築之一。180年以後,聖以撒大教堂的金色圓頂仍舊稱霸聖彼得堡的天際線。

聖以撒大教堂的外觀用雕像和大規模紅色花崗岩石柱來裝飾,教堂可以容納14,000個教徒。

1930年代早期教堂被關閉,然後變為博物館。二戰期間,圓形穹頂被漆成灰色,以避免吸引敵機的注意力。共產黨政府垮台後,教堂的禮拜已經恢復,現在作為博物館使用,只有在重要的節日才會進行教會服務。

DSC_2596-1.jpg

金色穹頂正在進行維修,穹頂下面的每個窗戶旁邊都有一個天使雕像,環繞穹頂一周。

DSC_2598-1.jpg

這些紅色花崗岩石柱是沒有經過切割的,每根柱子重達80公噸,柱上的彈痕是為了紀念『列寧格勒圍城戰』而特意保留。

『列寧格勒』就是現在的『聖彼得堡』,『列寧格勒圍城戰』又名『封鎖列寧格勒』,這個戰役發生的遠因是『蘇德互不侵犯條約』。

雖然納粹德國向來仇視共產主義,為了避免過早與蘇聯發生衝突,故與蘇聯簽訂非戰條約。蘇俄也想爭取時間和空間應付德國日後可能的軍事行動,兩國在各懷鬼胎的情況下,於1939年8月23日簽訂『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條約有效期為10年。

根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重新劃分蘇德勢力範圍,1939年11月30日蘇芬戰爭爆發,蘇聯紅軍入侵芬蘭,並搶走芬蘭11%的領土,還吞併了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三國

蘇芬的『冬季戰爭』中,蘇聯投入巨大兵力卻損失慘重,只得到芬蘭少數的領土,國家聲譽受到很大的傷害,令德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對發動侵略蘇聯的企圖更具信心,並開始著手聯絡芬蘭加入其計畫。

阿道夫.希特勒在簽約二年後,1941年6月22日,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發動『巴巴羅薩計劃』(侵蘇戰爭的代號),對蘇聯發動猛烈攻擊,蘇德戰爭爆發。為了奪回在『冬季戰爭』中失去的土地,芬蘭同意和德國聯手出兵。

奪取列寧格勒(即聖彼得堡)是阿道夫.希特勒『巴巴羅薩計劃』原定的三個戰略目標之一,因為列寧格勒是沙皇俄國舊都、十月革命的發生地、蘇聯波羅的海艦隊的駐地,和擁有眾多兵工廠的工業重鎮。


圍城戰以德意志國防軍的北方集團軍群為主力,行軍方向為穿越波羅的海國家攻入俄羅斯北部,佔領或摧毀列寧格勒,芬蘭軍隊從北方支援,德、芬南北夾攻。

1941年8月,所有通往列寧格勒的鐵路線皆被切斷,該市在陸上被北面的芬蘭軍隊及南面的德軍所包圍,德軍開始對列寧格勒持續地轟炸及炮轟。

1942年5月17日國際海軍K艦隊(包括芬蘭、德國及義大利海軍艦艇)部署在列寧格勒東北邊的拉多加湖,在巡航行動中,K艦隊切斷了在拉多加湖南部對列寧格勒的物資供應線。

由於擔心直接攻城會造成大量傷亡,德軍指揮官決定以圍堵方式來摧毀抵抗力量。儘管遭遇德軍的滲透威脅、無情的轟炸和砲擊、以及嚴重的食物和燃料短缺,最後紅軍仍堅守住列寧格勒,直到圍城的德軍在1944年初被擊退為止。

『列寧格勒圍城戰』從1941年9月9日開始,直至1943年1月18日蘇軍才開闢了一條通往城市的狹窄通路,到了1944年1月27日,列寧格勒最終獲得解放。為期 872天的圍城戰,德軍破壞了公共設施、飲水、能源及糧食供應,導致列寧格勒地區空前的大飢荒,造成最多150萬人死亡,140萬以上的平民及士兵撤離,其中很多在撤離時死於轟炸及飢荒。

『列寧格勒圍城戰』被列入世界歷史上最血腥的戰役,一些歷史學家更稱圍城行動為種族滅絕,是納粹德國滅絕蘇聯人民戰爭的一部份。

----

對列寧格勒的老百姓而言,列寧格勒圍城戰是一場浩劫。

對波羅的海三小國而言,蘇德條約導致蘇俄佔領三小國,德國撕毀條約欲佔領聖彼得堡也要借道三小國,這到底干卿底事?

對蘇俄而言,史達林一開始不相信希特勒竟然會在簽約兩年後撕毀條約而錯失制敵先機,史達林輕敵造成俄軍重大死傷。

對納粹德國而言,由於延緩一個月出兵,閃電戰法來不及奏效,無法在嚴寒冬季開始前拿下莫斯科,結果戰線拉得太長,德軍不習慣在嚴冬有效地作戰,油料、糧食補給發生困難,和拿破崙一樣,功敗垂成,這是希特勒太自信的緣故。

我認為,凡事都有因果。蘇俄當初如果沒有侵略芬蘭,就不會發生列寧格勒的脖子被牢牢掐住。史達林當初如果沒有對基層和資深軍官進行『大清洗』,蘇芬之戰也不會贏得這麼難看,順便給希特勒可乘之機。當希特勒集結軍隊佯攻英國,實則調動軍隊、儲備物資,準備攻俄之時,史達林接到線報竟然不以為意,這代表史達林不諳『兵不厭詐』的孫子兵法,各個原因環環相扣才會發生慘烈的『列寧格勒圍城戰』。

DSC_2599-1.jpg

聖以撒教堂旁邊的MANEZh, vystavochnyy zal, GU是一間展覽館

DSC_2604-1.jpg

DSC_2605-1.jpg

聖以撒教堂往涅瓦河方向走,右邊就是彼得大帝青銅騎士像

DSC_2607-1.jpg

彼得大帝銅像對面就是Constitutional Court of Russia

DSC_2608-1.jpg

領隊小侯帶我們去一間外面沒有招牌,也不像禮品店的建築物買套娃。

大門一進去就是黃橙橙的琥珀展示間,可是價格都很貴,我也看不懂,這家店是狹長形,往裡面走,有不同的禮品展示間,像單純的套娃、還有套娃裡面藏一瓶伏特加酒,還有望遠鏡...等等,套娃的味道很重,我只買了幾個套娃就撤退了。口袋深的繼續血拼,口袋淺的,就自行到涅夫斯基大道參觀了。

DSC_2611-1.jpg

DSC_2612-1.jpg

走在人行道上,路旁賣飲料的小鋪竟然有個俄國美少女正在低頭沉思,ㄟ 為什麼俄國人總是心事重重?我好像沒看過俄國人開心的笑臉。

DSC_2615-1.jpg

DSC_2614-1.jpg

DSC_2620-1.jpg

每次遇到的俄國大嬸都是一副冷漠的臉孔。

DSC_2621-1.jpg

下圖的大嬸在路旁擺個小攤位賣俄國j玩具,大夥兒對會動的軍人玩偶很感興趣,室友P先買了一個,接著,團友陳先生也想買,我跟她殺價殺了半天,她竟然完全不理我,一副不買拉倒的表情。

DSC_2623-1.jpg

普希金銅像(Александр Сергеевич Пушкин

DSC_2624-1.jpg

DSC_2627-1.jpg

午餐的時候到了。

沙拉

DSC_2781-1.jpg

鹹得不得了的濃湯

DSC_2782-1.jpg

DSC_2783-1.jpg

鬆餅+紅苺醬汁

DSC_2784-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