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2086.JPG

二十世紀末,東歐與中歐的民主化浪潮一波波湧向與蘇聯有關的國家。

1989年12月29日波蘭成為華沙公約組織第一批擺脫共產黨執政的國家,中、東歐劇變開始。之後擴展到東德,同年11月9日柏林圍牆倒塌,接著波及到羅馬尼亞(1989)、匈牙利(1989)、保加利亞(1990)、捷克斯拉夫(1992)等華沙公約組織國家。

1990年10月3日兩德統一,1991年12月26日蘇聯解體,蘇聯加盟各共和國、南斯拉夫各共和國、波羅的海三小國於1990~1992年相繼成為獨立國家。

1989年歐洲的民主化浪潮也湧向遙遠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六四天安門事件造成政府大規模的鎮壓行動,由於中共拒絕提供資料,死亡人數的估計從百餘人到上萬人都有。

(OS,不管民主化的浪潮有多大,中華人民共和國至今仍是個共產集權國家,習先生甚至主導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取消國家主席的任期限制,最近中美貿易戰開打,台灣也受波及,小馬哥竟然主張『新三不』,其中有『不排斥統一』的言論,也就是主張台灣應投身共產國家的懷抱,不知道是不是頭殼壞去?)

『蒂米什瓦拉事件』可謂為羅馬尼亞共產黨政權垮台的導火線。

整個事件起因於1989年羅馬尼亞境內的少數民族匈牙利裔的居民,因為一位助理牧師拉茲羅‧托克斯被政府從教堂驅逐出去,而生反彈與不滿,12月16日當天爆發警察與當地居民的流血衝突,造成數人(?)死亡。這個訊息經過誇大的結果變成『死傷人數近萬』,因此引發羅馬尼亞境內大規模反政府的遊行與示威活動,獨裁政府下令軍隊鎮壓,激起全國民眾起義革命,結果造成獨裁者齊奧斯庫最後被槍決,共產政權告終。

地圖

『1989革命博物館』裡面展示有關1989年的蒂米什瓦拉事件的影像、照片與文獻等等資料。

我們首先在一間小小房間內觀賞該事件的紀錄片,由於劇情慢慢觸擊到衝突發生過後的死傷慘狀,大家的心情越來越沈重,最後,我們一個一個走出小房間來到室外,讓心情沈澱一下。

DSC_2089.JPG

柏林圍牆,有塗鴉的一面是西德。

Berlinermauer.jpg

(由 Noir, CC BY-SA 3.0,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ndex.php?curid=1402275)

柏林圍牆倒塌後,德國送給羅馬尼亞的一塊圍牆被放置於1989革命博物館外面,代表羅馬尼亞成功推翻共產政權。

DSC_2088.JPG

我們中午在Casa Antinori吃現烤披薩和義大利麵。

IMG_20181004_180233.jpg

IMG_20181004_180314.jpg

IMG_20181004_180342.jpg

IMG_20181004_180445.jpg

IMG_20181004_180717.jpg

年輕的廚師百忙之中擺個姿勢讓我拍照

IMG_20181004_180734.jpg

IMG_20181004_181419.jpg

IMG_20181004_181407.jpg

IMG_20181004_181354.jpg

IMG_20181004_181424.jpg

IMG_20181004_181646.jpg

IMG_20181004_180833.jpg

我們吃的披薩是現烤的,所以先上義大利麵讓我們墊墊肚子。

IMG_20181004_181942.jpg

剛剛出爐的披薩餅皮酥脆,只是少了牽絲起士的銷魂,口感稍微薄弱一些。

IMG_20181004_182947.jpg

生活在蒂米什瓦拉的居民除了羅馬尼亞人之外,還有匈牙利人、塞爾維亞人、猶太人和德國人,正是這種種族之間相互依存的傳統為1989年革命的爆發奠定了基礎。

1989年12月20日蒂米什瓦拉有4萬名的民眾聚集歌劇院前的勝利廣場發動反獨裁示威,有些人從後門成功進入歌劇院,並在二樓陽台發表演說,後來這些民眾佔領歌劇院和前面的廣場,警察開始鎮壓,接著發生流血事件,示威抗議運動擴展到全國...共黨垮台。國家歌劇院可謂為1989革命的濫觴。

DSC_2091-1.jpg

廣場旁的建築尚留下1989革命時的彈痕

DSC_2100-1.jpg

下圖右邊建築是我們今晚住的旅館 - Hotel Timisoara ,但是,旅館一樓卻是Piraeus Bank,前面是勝利廣場,隔一條街就是國家歌劇院。

DSC_2092-1.jpg

導遊帶著我們從歌劇院前面的勝利廣場一直往前走到東正教大教堂。
Image 6.jpg

1989年12月16日,當地警察把槍口對準群眾,很多人跑進教堂避難,來不及逃跑的年輕人就被殺害在教堂門口的台階上。

教堂大門口牆壁上釘著一個年輕男子的照片,問導遊也不知所以然,領隊說,可能是奉獻很多錢才會被掛在牆上。

我覺得,教堂應該不會用錢來衡量一個人的價值,我猜可能是89革命在教堂前面犧牲的民眾之一吧?

DSC_2101-1.jpg

1946年才蓋好的東正教大教堂有五個金綠色拱型屋頂顯得壯麗輝煌,有如紀念碑般矗立於公園中。

DSC_2145-1.jpg

朝陽下的東正教教堂又是另番景致。

DSC_2148-1.jpg

東正教大教堂內部金光閃閃,耀眼奪目。

IMG_20181004_201707.jpg

IMG_20181004_202004.jpg

IMG_20181004_201759.jpg

IMG_20181004_201853.jpg

IMG_20181004_201833.jpg

聖像壁

IMG_20181004_202258.jpg

IMG_20181004_202344.jpg

DSC_2096-1.jpg

從18世紀開始,奧地利人占領了蒂米什瓦拉,然後對市中心進行重建,把街道拉直,讓所有建築連成一線,使原本陳舊零散的面貌煥然一新。受維也納文化的影響,全部建築都以巴洛克風格為標準,蒂米什瓦拉因此被稱為「小維也納」。

老城區棋盤式街道Image 2-1.jpg

勝利廣場以歌劇院為軸心,右邊有幾座19世紀建的巴洛克風格建築,雖然歷經百年滄桑,至今仍雄偉壯觀,令人嘆為觀止。左邊是二戰後修建的蘇聯模式樓房,古樸厚實。中間這塊長形廣場有如楚河漢界,右面是富人區,左邊是平民區,當時兩邊的人分開出入,互不往來。

富人區

DSC_2093-1.jpg

DSC_2094-1.jpg

DSC_2103-1.jpg

DSC_2107-1.jpg

DSC_2142-1.jpg

DSC_2102-1.jpg

平民區

DSC_2098-1.jpg

DSC_2099.JPG

母狼餵奶的青銅雕像代表羅馬的起源。

傳說公元前十二世紀左右,有一個城邦國家稱為阿爾巴‧隆迦,阿爾巴‧隆迦出了一個國王是Numitor。

他有一個女兒名為斯維雅(Rhea Silvia),她與戰神瑪爾斯(Mars)生了雙胞胎兒子,一個叫羅慕盧斯(Romulus),另外一個叫瑞摩斯(Remus)。因此,這對雙胞胎兄弟也帶了神性。

羅慕盧斯和瑞摩斯的祖父 Numitor 被弟弟 Amulius 篡位,並下令將剛出生的雙胞胎投入台伯河淹死。這對兄弟被母狼所救,並用自己的乳汁哺育,直到一個牧羊人收養且教育他們,雙胞胎長大後知道真相,帶領追隨者殺了 Amulius,恢復祖父的王位,羅慕盧斯建立了一個新的城市,命名為『羅馬』。

勝利廣場上的這個雕像據說是墨索里尼送給羅馬尼亞的。

DSC_2105-1.jpg

我去年到西班牙也看到同樣的雕像,羅馬市在水道橋蓋好2000年贈送母狼餵乳雕像給塞哥維亞。

1499737713-1077035157_n.jpg

DSC_2108-1.jpg

DSC_2109-1.jpg

DSC_2110-1.jpg

DSC_2111-1.jpg

這個水可以生飲

DSC_2113-1.jpg

蒂米什瓦拉的老城區有三個廣場,參觀完東正教教堂後,我們接著前往自由廣場和聯合廣場,最後在『家樂福』解散,為什麼呢?因為我們明早即將離開羅馬尼亞進入塞爾維亞,我們必須在今天花完手上所有羅馬尼亞貨幣『 Lei』。

Image 1-2.jpg

自由廣場周邊的建築較沒可看性,稍稍逗留就離開了。廣場上也有一個在歐洲常看到的『黑死病紀念碑』。

黑死病(Black Death)是歐洲中世紀最可怕的瘟疫,14世紀開始大流行,後來蔓延到全世界,造成約2500萬人死亡,18世紀消失於歐洲。

『黑死病紀念碑』,又稱聖母瑪麗亞雕像(The statue of St John of Nepomuk and the Virgin Mary/Statuia Sfintei Maria),於1756年在維也納雕刻而成,然後運來羅馬尼亞,為了紀念1738~39黑死病的受害者。

紀念碑底座四周的雕刻描述約翰‧內波穆克的故事。

相傳波西米亞國王懷疑自己老婆與其他男人有染,下令王后的告解牧師約翰‧內波穆克說出妻子告解時的內容,但他恪守職業道德寧死不肯說出秘密,於是被國王綁在石頭上丟到伏爾塔瓦河淹死。

這位牧師後來被教會封為聖人,並於1756年為他修建了這座紀念碑,歌頌他為信仰與自由獻身的精神。

紀念碑由三組雕像組成:頂部是聖母瑪利亞,中間是約翰‧內波穆克牧師,下面是士兵正將一個被綑綁的男人扔下河。

DSC_2117.JPG

黑死病紀念碑後面的紅牆建築是Faculty of   Music   and   Theater

DSC_2115-1.jpg

下圖右邊圓頂建築的一樓是咖啡廳(cafeneaua verde)

DSC_2116-1.jpg

蒂米什瓦拉的歷史中心

DSC_2119-2.jpg

夏娃受(魔鬼)蛇的誘惑吃了禁果,開始對赤身露體覺得羞恥...。

DSC_2120-1.jpg

我們今天參觀的三個廣場中,聯合廣場最有看頭。

塞爾維亞東正教主教宮(The Palace of the Serbian Episcopacy /Palatul Episcopal Ortodox din Timisoara),建於1745~1748,拜占庭與巴洛克混合風格的建築。

過去二百多年以來,東正教主教宮一直是東正教重要的信仰中心。宮殿的功能曾經改變很多次,就如這棟建築的名字,主教宮最初是作為主教住所和塞爾維亞人住在蒂米什瓦拉的學校(Rascian School),這座宮殿後來作為東正教塞爾維亞主教的總部和蒂米什瓦拉東正教信仰和文化中心。

塞爾維亞東正教主教宮與隔壁的塞爾維亞東正教教堂(Serbian   Orthodox   Cathedral)以及塞爾維亞聖喬治教堂(Serbian St. George Church)同時興建。

DSC_2126-1.jpg

下圖紅瓦黃牆的半圓形房子就是塞爾維亞東正教教堂的後面。

serbian_orthodox_cathedral_timisoara_entrance.jpg

既然教堂與主教宮同時興建,為什麼教堂大門沒有朝向聯合廣場呢?真是讓人想破頭。

主教住的宮殿蓋在教堂旁邊,宮殿側門對著教堂側門,主教只要走幾步路就可以進教堂了。

Image 1-3.jpg

聖喬治主教座堂 (the St. George Roman-Catholic Cathedral/Roman Catholic Dome) ,興建於1736~1774,主教座堂為奧地利巴洛克風格,供奉本教區的主保聖人聖喬治。左邊是聖三一雕塑紀念碑(Holy   Trinity   Statue)。

DSC_2123-1.jpg

DSC_2124-1.jpg

DSC_2125-1.jpg

DSC_2128-1.jpg

DSC_2129-1.jpg

聯合廣場最出色的建築非Casa Brück莫屬,這間Bruck House前身是『金十字藥局(Golden  Cross Pharmacy )』,1910年被生意人Salomon Bruck 買走,一樓仍作為藥局之用。

之後,Salomon找了建築師Laszlo Szekely and Arnold Merbl來重新設計這棟房子。房子正面仍保留Bruck   Salomon   名字的第一個字母『BS』的設計,將原本巴洛克風格改為『新藝術風格』。

DSC_2132-1.jpg

巴洛克宮殿(The Baroque Palace - Art Museum)興建於18世紀,曾經作為行政大樓、市長官邸、大學,一度曾經是蘇聯軍隊的基地,現在則是藝術博物館。

DSC_2133-1.jpg

藝術博物館牆角掛旗子的鐵架竟然可以如此有創意,讚!

DSC_2135-1.jpg

藝術博物館和Casa Brück之間的小巷裡,亞當小飛俠舉著夏娃,是不是想把她摔死啊???

DSC_2136-1.jpg

DSC_2138-1.jpg

DSC_2149-1.jpg

DSC_2153-1.jpg

我們住的蒂米什瓦拉飯店(Hotel Timisoara) (右邊大樓)

DSC_2092-1.jpg

蒂米什瓦拉飯店的大門

DSC_2151.JPG

IMG_20181004_192825.jpg

IMG_20181004_192833.jpg

我們七點在M樓吃晚餐。

IMG_20181005_000110.jpg

IMG_20181005_002125.jpg

IMG_20181005_002456.jpg

IMG_20181005_004426.jpg

有人說巴爾幹半島是冷門路線,但我卻認為巴爾幹有最美的風景 - 人。

每天早上都可以看見幾位男性團友自動自發地幫帥哥司機安東尼搬行李,Line群組常可以看到Pao以及其他女團友幫其他人拍的照片,P怕我晚上感冒特地把她的厚棉被給我蓋,W替大家爭取權益讓我們得以一睹佩雷斯城堡的容顏,J底迪趁我小盹時把車上的窗簾放下來怕我被太陽曬到,還有,我們同心協力找出J底迪謎霧的真相

我們曾經一起用雙腳在巴爾幹半島追求生命的寬度與深度,如今旅程即將畫上句點, 大家抓緊時間享受相聚的每一刻

今天(10/4)剛好是領隊的生日, 大L葛葛&小L...等人杯觥交錯,『人生短短幾個秋呀,不醉不罷休,東邊我的領隊呀,西邊黃河流,來呀來個酒啊,不醉不罷休,愁情煩事別放心頭...』,領隊喝得兩腮微紅,可謂酒酣耳熱,其樂融融。

IMG_20181005_000158.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