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9493-1.jpg

希斯樂機場(Heathrow Airport)位於大倫敦西側,距離倫敦市中心約23公里,是全英國也是全歐洲最繁忙的機場。

Image 4.jpg

我們於早上5:40 抵達希斯樂機場,由於是清晨的關係,排隊通關的旅客不多,我們很快就通過海關,到達行李轉盤拿到自己的行李。接著,領隊帶著我們到停車場等司機。

可能是班機太早抵達的關係,司機先生還在路上,我們只能在停車場傻等。過了約20分鐘,司機先生才抵達,這時,大家都使出渾身解數搶位子。我按照老習慣往後走,把前面的座位讓給長者,沒想到,後面的座位已經被搶光了,我還是第一次遇到這種情形,『只好』勉為其難地坐在前面第三排。出國這麼多次,我在遊覽車上的位置從沒如此靠近過領隊,難得體驗每次最先下車的幸福。

台北還是炎炎夏日,進入倫敦瞬間降10幾度,感覺涼涼的,但不到寒冷的程度。還沒出國前,我上網查詢英國的天氣,結果通常是陰天或是雨天,即便一天之內也能經歷春、夏、秋、冬,沒想到我這次到倫敦竟然碰上難得的好天氣。

到倫敦市區沿途的建築

DSC_9494-1.jpg

DSC_9495-1.jpg

DSC_9496-1.jpg

DSC_9497-1.jpg

DSC_9498-1.jpg

DSC_9499-1.jpg

DSC_9500-1.jpg

DSC_9502-1.jpg

DSC_9503-1.jpg

DSC_9504-1.jpg

DSC_9505-1.jpg

 司機把我們載到維多利亞和亞柏特博物館(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V&A Museum)前面讓我們下車拍拍照,順便等那位遲到的導遊先生。

為什麼這個博物館命名為『維多利亞與亞伯特』博物館呢?

有一部電影『維多利亞女王 - 風華絕代(The Young Victoria)』描述年輕的維多利亞和亞伯特王子相識、相戀到結婚的過程。

劇情大致為:

『維多利亞女王是膝下無子的英皇威廉四世的姪女,也是繼承英皇寶座的第一順位人選。後來威廉四世去世,18歲的維多利亞於1837年繼承王位。來自各皇室的追求者絡繹於途,其中,她的舅舅比利時國王奧波德一世把他的兒子,也就是維多利亞的表弟,亞伯特王子送到英國,希望他能贏得維多利亞的芳心,說服她支持比利時的政權....。最終,亞伯特成為維多利亞女王的王夫,維多利亞女王總共生了九位子女。』

維多利亞女王為了保持王氏血統的純正和鞏固皇室,要求子女與歐洲皇室聯姻,因而有《歐洲祖母》的外號。

因為維多利亞女王與表弟屬於近親結婚,造成她的子女不是早夭,就是結婚後生下有血友病的孩子導致遺傳疾病在歐洲王室中蔓延。

亞伯特於1861年過世,得年42歲,他的英年早逝讓女王餘生陷入深深的悼念情緒中。V&A Museum   成立於1852年,1899年,維多利亞女王為博物館的側廳舉行奠基禮時,將博物館正式更名為V&A,以紀念她的丈夫亞伯特

DSC_9507-1.jpg

DSC_9510-1.jpg

DSC_9512-1.jpg

下圖是我們的遊覽車,司機卻只有服務我們一天,隔天換人開。

DSC_9513-1.jpg

我們這一團呈現嚴重的陰盛陽衰現象,全團25+1人,女士就有21人。

LINE_P20180614_100125048.jpg

好不容易等到導遊先生露面,行程總算可以開始了。

我們早上的行程在倫敦最精華地段遊覽,除了大英博物館是入內參觀外,其他都是『下車參觀』。

V&A博物館出發,沿著布朗普頓路就是海德公園一角的威靈頓拱門,這個威靈頓拱門位於獨立的交通島內。

DSC_9514-1.jpg

威靈頓拱門(Wellington Arch  )也是一座凱旋門,拱門上是一位和平天使降臨四匹馬車上的青銅雕像。

為什麼命名為『威靈頓』拱門呢?因為在1815年的滑鐵盧戰役中,他聯同布呂歇爾擊敗拿破崙。

威靈頓拱門是喬治四世在1825年計劃修建的,用來紀念英國在拿破崙戰爭中獲勝。

DSC_9515-1.jpg

我們經過威靈頓拱門,沿著憲法山(Constition  Hill)一直往前走就是我們在倫敦的第一個景點:白金漢宮。

『憲法山』的命名有點用詞不當,因為這條路根本是平坦的,而『憲法山』的得名來自17世紀的查理二世喜歡在這條路進行『憲法』散步。

白金漢宮Buckingham Palace)是英國君主位於倫敦的主要寢宮及辦公處。宮殿坐落在西敏市(City   of   Westminster,是國家慶典和王室歡迎禮舉行場地之一。

白金漢宮可不是由『白金』裝飾的宮殿,而是音譯(Buckingham)得名。

白金漢宮的前身是『白金漢屋』,建於1703年至1705年,由白金漢和諾曼比公爵約翰‧謝菲爾德所建,構成了今天的主體建築。

1761年,喬治三世獲得該府邸,並作為一處私人寢宮。此後,宮殿的擴建工程持續超過75年,主要由建築師約翰‧納西和愛德華‧布羅爾主持,為中央庭院構築了三側建築。1837年,維多利亞女王登基後,白金漢宮成為英王正式宮寢。

DSC_9517-1.jpg

夏天的中午,圍牆內有衛兵交接儀式,可是我們一早抵達倫敦,所以行程表上沒有觀賞衛兵交接,導遊說,只能在這裡拍照十分鐘以後就要趕往下一個景點。

女王在不在皇宮看外面掛的旗子就知道。

如果白金漢宮上面旗桿掛得是皇家旗(下圖)代表女王在家。

所謂『皇家旗』只能在女王所在的建築物或車船上使用。

如果同時有其他旗幟使用的話,皇家旗的高度必須超過英國國旗、其它王室成員旗幟和其它旗幟。

此外,皇家旗從不降半旗,表示女王不向任何人屈首。

1000px-Royal_Standard_of_the_United_Kingdom.svg.png

DSC_9518-1.jpg

DSC_9519-1.jpg

白金漢宮前面的維多利亞女王紀念碑

DSC_9524-1.jpg

西敏寺(Westminster Abbey)是一座哥德式風格的教堂,數百年來一直是英國至高無上的聖地,它是君主加冕登基、舉行婚禮慶典以及安葬的地方,1987年被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西敏寺是威廉王子和凱特王妃大婚的地方,連祖母伊莉莎白二世1947年下嫁王夫菲利浦親王,及伊莉莎白二世的雙親,都是在西敏寺完成終身大事。

除了君主以外,西敏寺還安葬了英國貴族、詩人、將軍、政治家和科學家等等。

發現萬有引力的牛頓、發表物競天擇理論的達爾文和最近過世的史蒂芬‧霍金都葬在這裡。

DSC_9531-1.jpg

西敏寺左邊的大樓

DSC_9530-1.jpg

西敏寺是一個值得入內參觀的教堂,遊客不僅可以沐浴在高貴的皇室氣息中,還可以尋找幾位著名科學家、詩人、政治家的紀念碑或是墓碑...,只是,巨匠居然僅讓我們在西敏寺對面拍個照,而且只有約五分鐘,實在太扯了。

西敏寺的側面。

DSC_9534-1.jpg

從空照圖比較能看出西敏寺的規模。

westminster-abbey-london-aerial-view-FA7HGC.jpg

西敏寺斜對面的衛斯理公會

DSC_9532-1.jpg

大笨鐘、國會大廈的空照圖

pexels-photo-672532.jpeg

大笨鐘於去年八月進廠維修(全部被圍籬圍住),未來三年內將轉為靜音模式(即停止敲鐘),只剩下旁邊的國會大廈 (Palace of Westminister)兀自挺立於泰晤士河西岸。

DSC_9539-1.jpg

2007年11月14日開始,行駛於英法海底隧道的高速火車『歐洲之星(Eurostar)』在倫敦的火車站已經從『滑鐵盧(Waterloo)車站』轉移到『聖潘克拉斯(Saint Pancras International)車站』。

『滑鐵盧』是拿破崙戰爭的最後一次戰役,在這場戰役中,英國和普魯士聯軍打敗拿破崙指揮的法軍,這場戰役決定了拿破崙所領導的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滅亡。

2007年11月14日以前歐洲之星在倫敦的停靠站竟然是『滑鐵盧』,對法國來說肯定很諷刺。導遊說,可能因此停靠站才改到『聖潘克拉斯』吧?

滑鐵盧車站

DSC_9542-1.jpg

DSC_9550-1.jpg

倫敦眼(London Eye)位於泰晤士河南岸,曾經是世界最大的摩天輪,於1999年開幕,面向國會大廈和大笨鐘。

DSC_9556-1.jpg

DSC_9557-1.jpg

導遊先生帶著我們急行軍,在聖凱薩琳碼頭旁的小道穿梭前進,竟然繞過我們當晚入住的飯店(The Tower Hotel)。

The Ivory House(下圖)是一間碼頭旁的餐廳

DSC_9564-1.jpg

DSC_9566-1.jpg

DSC_9567-1.jpg

泰晤士河旁的『Timepiece』40多年來見證倫敦碼頭的歷史。

不鏽鋼製造的日晷,巨大圓形表盤面與地球赤道面平行,圓形中間象徵船釘的指針則與地球自轉軸平行,陽光照射指針的倒影在表盤上反映時間。

DSC_9568-1.jpg

倫敦塔橋是倫敦的地標建築之一。

倫敦塔橋因位於倫敦塔附近而得名,有時會與倫敦橋(London Bridge)產生混淆,其實倫敦橋是另一座不同的橋樑,位於倫敦塔橋的上游,兩橋僅相距一公里。倫敦橋所以有名,對我來說,是因為小時候常常唱著『London   bridge  is  falling down ,    falling   down,falling down...』。

DSC_9575-1.jpg

可以開合的倫敦塔橋

DSC_9572-1.jpg

下圖尖尖的大樓就是碎片大廈(The Shard),也是英國最高的建築物,高309公尺。

英格蘭遺產委員會(English  Heritage)批評這棟建築物就像『a shard of glass through the heart of historic London』,因此『The   Shard』就變成高樓的名字

DSC_9578-1.jpg

倫敦塔位於倫敦塔橋附近,泰晤士河北岸的一座城堡,曾作為堡壘、軍械庫、國庫、鑄幣廠、宮殿、刑場、公共檔案辦公室、天文台、避難所和監獄,特別是關押上層階級的囚犯,常常在英國歷史電影裡扮演悲情的角色。

有一句話「sent to the Tower」,意思就是「入獄」。伊莉莎白一世在她姐姐瑪麗一世統治時曾在此入獄一段時間;倫敦塔最後一次作為監獄使用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關押魯道夫赫斯(納粹黨的副元首),1988年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DSC_9581-1.jpg

DSC_9582-1.jpg

DSC_9562-1.jpg

DSC_9586-1.jpg

DSC_9583-1.jpg

『子彈大樓』(正式名稱為『聖瑪莉艾克斯30號大樓』)被淹沒在都市叢林中。

DSC_9584-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