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3007-1.jpg

逛完克里姆林宮,我們就在十字路口等遊覽車,等了好一會兒,遊覽車才開過來,看到領隊小侯的臉色好一點,我才放下心。

今天的莫斯科(六月下旬)又是個晴朗的好天氣,甚至比聖彼得堡還熱。

我們的運氣真不錯,這一路走來,承蒙老天爺幫忙,只有第一天在奧斯維辛集中營和第二天在克拉克古城吃晚餐時遇到下雨,其他日子太陽杯杯都很賞臉,讓我每晚睡覺時都要感謝上帝的恩典。

天氣熱的結果是我沒多久就把水壺的水喝光光,只記得口渴得很,又沒有地方可以買水,真是好難過。上車後,貼心的美女導遊拿出一大桶礦泉水幫每個團友的水壺加水,真是足感心。

下一站還是看東正教教堂 - 救世主大教堂(Cathedral  of  Christ  the  Saviour)。

多數俄羅斯人信奉東正教(Orthodox ),東正教有聖母、耶穌、天使長,也以聖經為經典...所以東正教和基督教、天主教有點相似,但是東正教教堂內不放椅子,還有聖像(類似於偶像崇拜),這點又和基督教、天主教天差地遠,到底東正教、天主教、基督教之間有何關係呢?

五、六世紀時基督教分為東方、西方教會,東方教會以東羅馬帝國的君士坦丁堡為中心,西方教會以羅馬為中心。1054年由於雙方對聖經和教義的認知不同,教宗派了樞機主教亨拜到東羅馬協調,雙方隨即談判破裂,亨拜取出教宗的敕書將君士坦丁堡牧首(即東正教主教長)賽魯拉留斯逐出教會。賽魯拉留斯也不甘示弱,當眾把教宗送來的敕書點火燒了,史稱『東西教會大分裂』。基督教正式分裂為『羅馬公教』(天主教)和『希臘正教』(東正教)。

1453年,拜占庭帝國被鄂圖曼土耳其帝國征服,東正教教會則保留下來。其時,東正教派教會分布的埃及受到信奉伊斯蘭教的馬木留克王朝的穆斯林控制。但是東正教派教會在俄國卻非常強大;因此自稱『第三羅馬』的莫斯科成了新的東正教會中心,俄羅斯也成為最大的東正教國家直至今天。

東正教、天主教和新教並列基督教三大教派,信仰東正教的人數還比新教多出兩倍,主要分布在巴爾幹半島、東歐和西亞。

----

救世主大教堂位在莫斯科河河畔,是莫斯科和全俄羅斯大牧首的座堂,103公尺高,世界上最高的東正教教堂,也是最大的東正教教堂之一。為了紀念1812俄國總司令庫圖佐夫帶領俄國軍隊擊退入侵的拿破崙大軍,贏得俄法戰爭的勝利,該教堂在1812年12月25日由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下令修建,目的為了感謝救世主基督「將俄羅斯從失敗中拯救出來,使她免於蒙羞」,並紀念在戰爭中犧牲的俄羅斯人民。

這個教堂當初的設計幾經波折。最初設計圖示參考羅馬萬神殿,為圓形建築,穹頂有圓形天窗,此後幾個設計方案先後採用了俄羅斯拜占庭風格和新古典主義風格,並加入大量共濟會符號(亞歷山大一世是共濟會成員)。

由於諸多設計藍圖喬不攏,亞歷山大一世下令蓋的教堂在他有生之年並沒有實現,亞歷山大一世過世後,由弟弟尼古拉斯一世繼位。

尼古拉斯一世是一名虔誠的東正教徒,反對新古典主義和共濟會的建築形式。在他的命令下,設計師托恩參照君士坦丁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設計了一座新拜占廷風格的教堂。設計圖紙於1832年通過,建築地點也由原來的莫斯科城制高點---麻雀山(Sparrow  Hills,莫斯科大學所在地)改為克里姆林宮西南側、莫斯科河畔。原址的一座女子修道院和一座教堂被遷往他處,整個基地變得異常開闊。

救世主大教堂從1837年開始興建,主體結構至1860年基本完工,完成內部的豪華裝飾和壁畫又花費了約20年的時間。1883年5月26日,在沙皇亞歷山大三世加冕的同一天,救世主大教堂正式竣工,整個工程長達46年(1837~1883)。

1917年十月革命(又稱布爾什維克革命)後,俄國東正教會受到迫害,教會財產被沒收,教堂被查封,救世主教堂也停止一切宗教活動,並被關閉。

1931年史達林下令拆除救世主大教堂,準備要在原址蓋一間規模宏大的蘇維埃宮,1937年開始動工,因為缺少建設基金、附近莫斯科河河水氾濫、和二次世界大戰爆發一再停工。後來,建築的不鏽鋼架被拆除,蘇維埃宮也沒有蓋成。

1960年赫魯雪夫當政時期,下令將其改為公共游泳池,於是它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露天游泳池。

蘇聯解體之後,俄國東正教會收到許多要求重建救世主大教堂的請願,於是大教堂於1995年在原址重建,2000年完工。

這座教堂不僅是教堂,地下一樓還有一個博物館,它用模型、照片等方式展示了這座教堂被炸毀後又重建的整個過程,可惜,我們今天主要的參觀行程是登高望遠,到頂樓俯瞰莫斯科市區,博物館只能錯過了。

談到救世主大教堂的重建,就得提一下Zurab  Tsereteli這位建築師,因為他在莫斯科河上有一個眾人皆說醜的彼得大帝雕像作品,可是他的市長朋友,仍舊讓他承做幾件重要的工程 ,包括救世主大教堂。

當救世主大教堂的建築正在順利進行時,設計師Denisov 被 Zurab Tsereteli所取代,這位仁兄推出幾件引人爭議的創新作品。舉例來說,他將現代的青銅浮雕替換原來牆壁上的大理石深浮雕,而這些青銅浮雕和俄羅斯教堂建築的組成元素只有少許相似之處 ,又引來一陣批評。

----

1812年戰爭的勝利引發俄羅斯民族情緒的空前高漲,俄羅斯人不僅蓋了一座救世主大教堂,文學家和音樂家也分別創作出流傳千古的作品。

托爾斯泰寫了一本世界名著『戰爭與和平』,自從這本書問世以來,一直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之一。這本書的內容以1812年俄國衛國戰爭為中心,反映了1805年至1820年的重大事件,包括奧斯特利茨大戰、波羅底諾會戰、莫斯科大火、拿破崙大軍潰退等,值得一讀。

英國BBC在2016年5月推出『戰爭與和平』影集,雖然戰爭場面有限,兒女情長居多,但是編劇、演員、運鏡皆是一流高手,想對1812歷史深入了解的格友可以看看。

柴可夫斯基在1880年作了『1812  overture(序曲)』,該作品以曲中的砲火聲聞名,在一些演出中,尤其是戶外演出,曾使用真的大砲做為背景聲音,這部序曲於1882年8月20日在救世主大教堂首演。

我們要如何欣賞這首古典音樂呢?

古典音樂如同文章一樣有起承轉合,1812序曲以一段低沉的教堂讚歌為前奏,回憶了當年俄國在教堂禮拜時的宣戰。

後來樂曲進入發展部,主旋律部分首先用法國號演奏表現部隊行軍的主題。

法國國歌『馬賽曲』代表戰爭初始法軍的勝利和1812年9月佔領莫斯科。

接著的主題用俄羅斯的民族舞蹈慶祝擊退拿破崙的戰役。

接下來漸弱的旋律代表1812年10月末法軍從莫斯科撤退。

炮擊聲象徵俄軍將敵人逼至法國邊境,把樂曲推至最高潮。

戰爭進入尾聲,樂曲回到前奏的讚歌部分,這次整個管弦樂隊一齊演奏,並加入勝利的響亮鐘聲,示意俄國從法國占領中被解放。在炮聲與進行曲中,可以聽到俄國國歌『天佑沙皇』與先前的法國國歌『馬賽曲』形成對應。

柴科夫斯基在完成《1812序曲》之後,自己並不覺得滿意,他覺得這首曲子會非常嘈雜而且喧譁,沒想到這個樂曲後來成為柴可夫斯基最受歡迎的作品。(維基百科)

1837年興建的救世主大教堂和克里姆林宮內伊凡三世下令興建的三大教堂的建築風格相當類似,這些東正教教堂不再是11世紀矮胖的拜占庭風格(伊斯坦堡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是其代表),整個建築明顯傾向垂直化,    俄羅斯教堂模仿拜占庭藝術100年後,逐漸發展出東正教特有的建築風格 -  多個圓頂、鮮明的顏色、壁畫、聖像、馬賽克  。

傳統的東正教堂靠近屋頂有一種稱為『Kokoshnik 』architecture的半圓形外牆裝飾 (很像俄國女人戴的傳統頭飾,kokoshnik)。

這種『Kokoshnik』有些放在外牆上,有些裝在窗框上面,有的則繞拱頂外圍一圈,這樣的建築風格開始於16世紀,盛行於17世紀。救世主大教堂、聖母升天大教堂、天使報喜大教堂和天使長大教堂的拱頂(和窗框上)都有『Kokoshnik』的半圓形裝飾。

東正教堂外面有石柱,因而發展出細長方形(或是細長圓拱形)的窗戶,教堂內有二、四、六根(或六根以上)石柱支撐,聖母升天大教堂和天使長大教堂內各有四根石柱,石柱上還繪上圖像。

15世紀中期 -  聖母升天大教堂

DSC_2943-1.jpg

1484~1489 天使報喜大教堂

DSC_2979-1.jpg

1505~1508  天使長大教堂

DSC_2967-1.jpg

救世主大教堂頂部中央是個大圓頂,周圍有四個小圓頂,五個圓頂構成希臘十字,教堂有四個正面,結構上完全相同,每個方向都有三個大門,合計有12個大門。

教堂的黑色大門上方有三個圓形浮雕,中央是坐在王位上的是耶穌,兩側是使徒彼得和保羅,下方並排的是福音書的四個作者。

DSC_3033-1.jpg

DSC_3034-1.jpg

救世主大教堂旁邊有個洋蔥頭鐘樓,鐘的下面用一層Kokoshnik來裝飾。

DSC_3035-1.jpg

以下影片是救世主大教堂裡面富麗堂皇的裝潢。

美女導遊帶著我們分兩批坐電梯到頂樓觀景台俯瞰莫斯科市區。參觀觀景台是有管制的,必須由教堂的工作人員帶領,而且觀景台沒有連通,先看一邊,然後由工作人員帶到另一邊。

DSC_3010-1.jpg

美女導遊舉起她的蓮花指往前一指說,那棟尖尖的建築就是我們今晚要住的酒店。因為我們還沒有check-in,所以,我也不知道她說的是哪一棟。不過聽到她充滿羨慕的口氣,我就把前面那棟看起來最雄偉壯觀的建築物給拍下來,(沒想到竟讓我矇對了),等到晚上遊覽車駛近旅館時,OMG!  今年的可樂旅遊不再是我曾經認識的可樂了,她竟然砸重金訂了這間看起來像總統府的旅館...想要去俄羅斯旅遊的格友有福了。

從華沙洲際飯店對面的『華沙科學文化宮』到今晚入住的Radisson  Royal Hotel,到隔天看到的莫斯科大學,一再讓我覺得『似曾相識』,或者可以說,它們是基於相同的建築藍圖來設計的,只不過是細節有所不同罷了。

我上網找尋資料後發現,原來這種被華沙人戲稱為『史達林的注射器』或是『俄國婚禮蛋糕』的建築有一個專有名稱 ---『史達林式建築』,是指史達林時代發展並大量運用的一種建築風格。

這種建築風格的特徵是氣勢磅礴,高聳雄偉,布局對稱,裝飾富麗堂皇,以顯示共產主義的革命激情與榮耀。

1933年『蘇維埃建築師學會』成立,學會的建築師從新文藝復興、新古典主義與帝國風格中汲取元素來表現社會主義的建築風格,結果大量像生日蛋糕一樣的建築開始泛濫。

被第二次世界大戰暫時打斷之後,史達林建築在1940年代晚期與1950年代早期取得重大的進展。其代表建築有全蘇維埃展覽館(莫斯科地鐵的起始站)、莫斯科七姊妹、華沙科學文化宮以及東方集團分布在各大城市的高層公寓與辦公樓。

在史達林逝世兩年後的1955年,蘇維埃建築學會被廢除,史達林建築時期(1933~1955)遂告一段落。

Radisson  Royal  Hotel

DSC_3012-1.jpg

華沙科學文化宮 

DSC_1754-1.jpg

莫斯科大學是另一座俄羅斯蛋糕 - 莫斯科七姊妹的大姊(最高)。

DSC_3057-1.jpg

-----

現在將主題拉回到從救世主大教堂,教堂位於克里姆林宮西南方。

DSC_3014-1.jpg

莫斯科河

DSC_3019-1.jpg

Variety Theater(下圖莫斯科河對岸的H形建築)

DSC_3022-1.jpg

下圖右邊靠莫斯科河畔的紅色建築是男裝店(Suitsupply)

DSC_3023-1.jpg

莫斯科河右岸靠救世主教堂這邊有一間童話風格的房子(下圖),雖然它被幾棵樹擋住,我仍然被它的美貌所吸引。我回家後找了又找,沒想到谷歌大神這麼厲害,竟然就讓我找到了,這間房子稱為『The Pertsov's  House(or  Fairy  Tale  House)』,地址是:Курсовой пер. д. 1/1 。有機會到救世主大教堂一遊的格友,可以抽出一點時間到這間童話屋瞧瞧!

DSC_3026-1.jpg

The Pertsov's  House的正面

Moscow_05-2012_PertsovaHouse.jpg

這間房子可是大有來頭。

話說有一位熱愛藝術而且富有的俄羅斯鐵路工程師,  P. Pertsov,在莫斯科河畔買了一塊地,特地請發明俄羅斯套娃的天才藝術家Sergey   Malyutin幫他設計一間讓人睜大眼睛而且又充滿俄羅斯藝術風格的房子,這棟房子前後蓋了二年(1905~1907)

Pertsov 在這間房子住了15年,1922年他為了保護救世主大教堂挺身而出對抗布爾什維克(Bolsheviks),因而被判刑5年,不過,他被關一年就出獄了。但是,這間漂亮的房子也被收歸國有,現在則是俄羅斯外交部所在地。

等冬天的腳步來臨,樹葉落盡只剩枯枝的時候,The Pertsov's  House充滿俄羅斯風貌的正面就出現了。

kursovoi-1-1.jpg

(擷取自http://updk.ru/about/cultural/?id_4=14)

kursovoi-1-3.jpg

(擷取自http://updk.ru/about/cultural/?id_4=14)

kursovoi-1-6.jpg

(擷取自http://updk.ru/about/cultural/?id_4=14)

modern_perzov_house_03.jpg

kursovoi-1-4.jpg

(擷取自http://updk.ru/about/cultural/?id_4=14)

我的眼睛接著從童話屋移到莫斯科河的對岸,Suitsupply的右邊的那座 彼得大帝紀念碑(Peter  the  Great  Statue/Pamyatnik  Petru  I )。從救世主大教堂觀景台遙望彼得大帝紀念碑只能拍到有點模糊的影像,我特地從網路上找到下圖這個『彼得大帝紀念碑』,它是世界第八高的紀念碑,為了紀念彼得大帝建立俄羅斯海軍300年而於1997年架設,設計家就是上文曾經中途參與救世主大教堂設計重任的Zurab Tsereteli。

這座紀念碑重1000公噸,包括600公噸的不鏽鋼、青銅和銅。

自從這個紀念碑架設以後不斷引發爭議,2008年11月,被虛擬旅客(Virtual Tourist)票選為世界十大最醜陋的雕像之一。2010年它又被Foreign  Policy 雜誌列表為世界上最醜陋的雕像之一。寂寞星球(Lonely Planet)評論說:先把個人的品味擺一邊,莫斯科人對『設立彼得大帝紀念雕像在莫斯科』這件事情感到不能理解,彼得大帝因為厭惡莫斯科而把首都遷到聖彼得堡,為什麼要在莫斯科設立雕像對他致敬?

 Zurab Tsereteli參與幾件工程都曾經引起負評,民眾對這件雕塑品的反應更是讓他難堪。

fixedw_large_4x.jpg

(上圖擷取自http://www.trover.com/d/tfHG-pamyatnik-petru-i-moscow-russia)

有關當局從Balchug蓋了一座人行天橋(Patriarshy (Patriarch's) Bridge)(下圖)(2003~2004)直接通到救世主大教堂,這座天橋是遙望克里姆林宮和市中心最佳的地點。有趣的地方是橋上的藝術街燈,據說燈光的亮度代表當天莫斯科出生嬰兒的數量,出生的嬰兒越多,街燈就越亮。

DSC_3028-1.jpg

DSC_3031-1.jpg

DSC_3032-1.jpg

參觀完救世主大教堂後,晚餐時間到了。

我們步行到餐廳途中看到路旁有輛白色加長型悍馬,真是大開眼界。

DSC_3046-1.jpg

記得我上小學時也有馬戲團表演,可惜那時『生吃攏不夠,哪有通曝乾』?我老母把每分錢都摳得緊緊的,哪會管我的『精神需求』?所以,每次馬戲團來都是我最難過的時候。今天好不容易看到享譽已久的俄羅斯馬戲團表演,多年以來的夢總算圓了。

節目內容分為『動物表演』、『空中飛人特技』、『小丑雜耍』和『魔術秀』,真是精采萬分,我記憶最深刻的是大象表演。好幾隻大象陸續進場,站在小椅子轉圈,還有一幕是一隻隻大象趴在前一隻大象的背上繞圈子,真的是好聰明、好可愛。不過,牠們也好可憐....,本來應該在原野裡徜徉漫步,現在卻被關在小小房間內做一些奇怪的動作取悅人...。

節目雖然緊湊好看,但我由於旅遊多日難免疲累,偶而打個小瞌睡,真是對不起列祖列宗

這個表演場地相當大而且幾乎客滿,導遊要我們牢記『出口』的號碼,中場休息結束時,才不會在茫茫人海中找不到位置。

節目進行中禁止拍照,沒想到還是有幾個白目客人手癢拿起相機喀嚓喀嚓,由於表演進行時,現場的燈光都已關掉,只要閃光燈一亮,隱藏在各個角落的俄羅斯女人馬上就會站起來制止。

馬戲團表演長達二個多小時,表演結束的時候已經快十點,又是充實而辛苦的一天!

DSC_3047-1.jpg

下圖右邊那棟位於莫斯科河邊,金光閃閃有如生日蛋糕的建築就是我們今晚入住的Radisson Royal ,Moscow。這間豪華的五星級酒店正巧位於莫斯科河轉彎處,如果四周蓋個城牆可能比克里姆林宮的位置還優越,高樓的視野更佳。

Radisson Royal是史達林下令興建,它是史達林計畫蓋的七棟摩天大樓(七姊妹,seven sisters)中第二高的建築,1957年5月25日開幕,直到1976年它都是世界最高的旅館。2007年關閉重新整修,2009年旅館所有人簽了一張契約委託Rezidor  Hotel  Group  來管理這間旅館,名字改為Radisson  Royal 。為了某些原因,旅館至今仍保留『烏克蘭酒店』(Hotel Ukraina)的名稱。這間旅館經過3年整修後,於2010年4月28日重新開幕。

radisson_photo_2-b.jpg

(上圖擷取自http://isapscoursemoscow2014.com/en/pgs/mesto/place.php

雖然旅館的屋齡將近60年,重新整修後,整個房間煥然一新,就好像新開幕不久。

DSC_3048-1.jpg

DSC_3051-1.jpg

DSC_3050-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