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2399-1.jpg

艾米塔吉博物館位於涅瓦河邊,總共有五個主要建築:冬宮、小艾米塔吉、舊艾米塔吉、艾米塔吉劇院、新艾米塔吉。

在這個建於18~19世紀建築群中,冬宮是主要建築,總面積近130萬平方公尺,館藏300萬件物品,與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巴黎羅浮宮、倫敦大英博物館並稱世界四大博物館。

----

冬宮是在彼得大帝的女兒---伊莉莎白女皇時起造,由建築師拉斯特雷利設計,建於1754~1762年,是18世紀中葉俄國巴洛克建築的典範,一直到1971年都是皇室官邸,為了和夏宮有所對應,故暱稱為『冬宮』。

伊莉莎白女皇之後,接手擴建冬宮的是凱薩琳二世(下圖)。為什麼俄國都是女皇當家呢?

MTE1ODA0OTcxNTgyNTg4NDI5.jpg

有一部凱薩琳麗塔瓊斯主演的『凱薩琳大帝(Catherine  the  Great)』,其劇情描述原是德國親王女兒的凱薩琳二世,被俄羅斯女皇伊莉莎白挑選為皇位繼承人彼得三世的妻子,後來伊莉莎白女皇過世,彼得三世即位卻另結新歡,凱薩琳二世面臨被廢的威脅,她利用美人計認識禁衛軍統領,結合禁衛軍發動政變於1762年即位 的故事。

凱薩琳二世在位34年,前文曾經提到『三次瓜分波蘭』最後讓波蘭從世界地圖消失就是她的傑作。她對土耳其作戰取得黑海沿岸地區,得到南邊出海口,併吞克里米亞汗國...這個時期的俄羅斯成為名副其實的歐洲最強國家之一,凱薩琳二世因此被尊稱為「大帝」,即俄羅斯歷史上三位大帝之一(另二位是伊凡大帝「伊凡三世」和彼得大帝『彼得一世』)。

凱薩琳大帝和艾米塔吉的歷史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凱薩琳大帝在冬宮一側擴建博物館收藏私人藝術品,命名為『艾米塔吉』(譯自法語)就是『僻靜的角落』,英語為『Hermitage』,現在冬宮的正式名稱即為『The  State  Hermitage  Museum』(隱士廬博物館)。

凱薩琳大帝除了成立『皇家美術學院』外,還大規模擴充館藏,巴黎、海牙或是各地的藝術拍賣場都可看到其經紀人高價收購藝術品,冬宮裡面最偉大的作品大部分來自凱薩琳大帝的收藏,大家可以想像200多年前的場景:一艘艘裝滿歐洲名畫的船在涅瓦河靠岸,然後將這些珍品掛滿冬宮的牆壁。後來的保羅一世、亞歷山大一世和尼古拉斯一世都不斷擴增博物館的典藏。

1837年一場連續幾天的大火讓博物館內的收藏差點付諸一炬,這些藝術品被警衛救起然後放在雪地上,有些藝術品直到隔年春天雪融化時才被發現。大火後一年半以內,亞歷山大一世的弟弟,尼古拉斯一世,動用了上千的工匠重建冬宮,藝術品才能再放回展覽室內。

尼古拉斯一世對冬宮的建築產生很大的影響,他在博物館屋頂上擺了勝利女神駕著戰車和戰馬,在冬宮廣場豎立一根『亞歷山大紀念柱』紀念俄羅斯打敗拿破崙的戰役,他還增加博物館側翼『New Hermitage 』(1842~1851)。尼古拉斯二世即位後更大肆收購西方藝術品以充實館藏。

向來放置皇家私人收藏品的艾米塔吉隨著蘇維埃政府成立而正式向民間開放,是俄國第一個公共博物館。

RUS-2016-Aerial-SPB-Winter_Palace.jpg

進入冬宮前長長的排隊人龍

DSC_2628-1.jpg

冬宮內禁止帶雙肩後背包、傘、手機、飲料、不能用閃光燈拍照、不能抽煙、不能觸摸展覽品,還有,不准穿高跟鞋,可能是怕高跟鞋的鞋跟會破壞珍貴的木質地板吧?

進入冬宮的SOP是存放大衣、套鞋套和上洗手間。只見洗手間人馬雜遝,摩肩擦踵,看來大家的SOP都是一樣的。

DSC_2629-1.jpg

我們進入冬宮以後,走廊的盡頭就是巴洛克式風格的『約旦階梯』(Jordan Staircase)。這個階梯佔據整個三層樓高,最早叫做『大使階梯』,當外國大使要覲見沙皇的時候,都是從這個階梯上樓。

傳說耶穌降生後是在約旦河接受洗禮,而彼得大帝和耶穌的門徒聖保羅是同一天生日,冬宮外面的涅瓦河象徵著約旦河,彼得大帝就像耶穌一樣從樓梯走下來受洗,之後『大使階梯』就更名為『約旦階梯』了。

約旦階梯弧線的造型,白色的牆面,大紅的地毯,鍍金的裝飾,精美的雕塑,拱形的窗戶,以及1~3樓的寬廣空間,營造明亮壯闊的皇家氣勢,讓人一走進這個空間就感到超級震撼,就有如穿越時空親身體會200多年前沙皇時代的璀璨人生。

DSC_2638-1.jpg

天花板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時期威尼斯畫派的代表性畫家提香.韋切利奧(Tiziano Vecellio)的巨幅油畫『奧林匹斯山』,描繪的是希臘神話,萬神之主宙斯坐在中間,眾神和天使乘雲駕霧似地圍繞在他的四周,這幅畫不僅讓凡人欣賞到神主宰一切的天境,而且讓整個約旦階梯籠罩在聖靈的氛圍。

DSC_2635-1.jpg

DSC_2630-1.jpg

DSC_2631-1.jpg

彼得大廳(小御座廳)是為了紀念彼得大帝而設立。

DSC_2640-1.jpg

彼得大廳鍍金的御座有皇冠和雙頭鷹的裝飾,椅背上繡著俄國的國徽。御座的上方是彼得大帝與智慧女神的油畫,人神共處的油畫代表帝王的智慧和權力。

DSC_2642-1.jpg

亞歷山大廳中央懸掛的青銅吊燈上面鑲嵌著俄國各省的省徽,因而又稱『徽章大廳』

DSC_2644-1.jpg

DSC_2645-1.jpg

DSC_2647-1.jpg

DSC_2646-1.jpg

『Grand Church   of Palace』位於冬宮的東翼,建於1763年,可說是冬宮最燦爛奪目的珍珠,『約旦階梯』和『Grand Church of Palace』也是皇宮內少數保存洛可可(Rococo)風格的房間。

有人常把『巴洛克(Baroque)』和『洛可可』風格混淆,我們要怎麼分辨呢?

『巴洛克』率先興起,貫穿17世紀,甚至延伸到18世紀,屬於一種繁複的裝飾風格,喜歡金色的華麗、扭曲多變的纏繞線條,不喜歡單調平板的水平垂直,追求強烈的律動感,善於堆砌之美, 常常使人目不暇給,眼花撩亂,上次的彼得保羅教堂就是一例,看到眼睛都被『閃』到了。

法王路易十四的統治,使巴洛克藝術在法國達到極盛,但也同時由盛而衰,變成略帶感傷委靡的逸樂之美。

接著,『洛可可』風格興起,建築的格局變小,以灰泥飾金為天花板和牆壁的裝飾,精巧繁複,卻也失去了巴洛克的壯大之氣。洛可可風變成法國大革命前的宮廷藝術主流,崇尚富貴華麗繁複的裝飾風格。

一般而言,『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接近,同樣擁有繁複、多變、律動、複雜的花樣圖飾,充滿著華麗和奢侈感,但,相較於巴洛克的華麗,洛可可在色彩的表達方式稍微淡雅一些。

『Grand Church of  Palace』是皇家成員做禮拜的地方,1914年,尼可拉斯二世就是先在這間教堂祈禱,然後才到陽台面對民眾宣告對德國宣戰。

DSC_2648-1.jpg

基督升天圖 - 新約聖經 - 在11個門徒圍繞下,基督復活40天後升天。

DSC_2649-1.jpg

DSC_2651-1.jpg

DSC_2652-1.jpg

DSC_2653-1.jpg

DSC_2655-1.jpg

『1812 戰爭畫廊(The War Gallery of 1812)』是為了紀念1812年反抗拿破崙入侵得到勝利而設的展示廳。

DSC_2657-1.jpg

牆壁上掛著1812年戰役和1813~1814對外戰役的332位將軍肖像,其中13個只有名字的空白相框(下圖藍色相框)是對沒有留下肖像畫的戰死軍官的紀念。

DSC_2659-1.jpg

聖喬治大廳(St.  George   Hall)又稱為大御座廳,兩旁有卡拉拉大理石柱支撐,新古典主義風格,很多重要而正式的典禮都在這裡舉行。

DSC_2661-1.jpg

牆壁上和皇帝御座都是用雙頭鷹標誌來裝飾。

先前我在歐洲各國旅行常常看到雙頭鷹,有時是侵略國家在被佔領國家作記號(例如城門上端)。『鷹』代表力量和勇氣,鷹因此被當做是上帝,雄鷹展翅代表上帝護衛著子民,不被外敵入侵。為什麼要用雙頭鷹而不用單頭鷹呢?

這隻雙頭鷹來自拜占庭帝國的國徽版本,而拜占庭王室原來只是沿用羅馬帝國單頭鷹的標誌,伊薩克一世在位的時候,帝國改為雙頭鷹作為國徽,因為拜占庭繼承了羅馬帝國在歐洲和亞洲東西兩部分的領土,因此拜占庭君主身兼東、西兩方之王者,要同時照看兩方的領土,因此為原有單頭鷹加上另一個頭,便成為今日各國雙頭鷹圖案的雛形。

現在歐洲很多國家比如阿爾巴尼亞、塞族共和國、塞爾維亞、黑山共和國、頓涅茲克人民共和國,和過去的德意志聯邦、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帝國、奧匈帝國等都是用雙頭鷹作為國徽。

DSC_2665-1.jpg

DSC_2663-1.jpg

為什麼我老是朝建築物的上半部和屋頂的部份取景?因為展示廳有很多遊客...

DSC_2666-1.jpg

DSC_2662-1.jpg

博物館的屋頂、牆壁或是地板都有各種不同的連續花樣或是圖飾,這些都是室內設計師靈感的來源。

勝喬治大廳的地板據說是十六種珍貴木材拼接而成。

DSC_2668-1.jpg

西廂藝廊(The Western Gallery)展示西歐中世紀藝術品

DSC_2670-1.jpg

不一樣的花朵浮雕連續排列

DSC_2671-1.jpg

DSC_2673-1.jpg

小艾米塔吉的空中花園

DSC_2674-1.jpg

小艾米塔吉的展示廳(The Pavilion Hall of Small Hermitge)是一座白色宮殿,融合文藝復興、歌德和東方的建築風格,也是宮殿建築群最漂亮的房間之一。成排的白色大理石柱廊搭配一個個圓形拱門的二層建築,天花板上懸掛多個巨大的水晶吊燈,建築師營造出一個輕快而明亮的鎏金空間,還有大型圓弧型窗戶提供白色宮殿足夠的光線。

廳內放著一個玻璃鑲金邊的籠子,籠內有隻18世紀 James Cox製作的孔雀鐘(peacock  clock)。孔雀下面有一隻公雞、貓頭鷹和一些小動物環繞在樹旁,每到整點時,孔雀就會開屏和轉圈,公雞會鳴叫,是冬宮的鎮宮之寶。孔雀鐘前萬頭攢動,我好不容易突破重圍拍了張照,就趕快撤退了。

DSC_2678-1.jpg

由於孔雀鐘已經200多歲,現在已經很少表演,在Youtube找到一段孔雀鐘報時的錄影,因為是現場收音,蠻吵雜的。

白色宮殿有個凹進去半圓形起居室,牆上放了六根愛奧尼亞式大理石柱,還擺了三隻椅子和一張小圓桌,半圓形屋頂分隔好幾個方框嵌入人物畫。

DSC_2686-1.jpg

這個凹進去的起居室兩邊各有一個用貝殼做成的精巧噴泉。

DSC_2689-1.jpg

白色宮殿小起居室前面一個八角形桌子是由19世紀義大利馬賽克拼成的桌面。

DSC_2683-1.jpg

舊艾米塔吉展示廳:13~15世紀早期義大利藝術,壁柱用裝飾畫來布置。

DSC_2693-1.jpg

DSC_2694-1.jpg

屋頂層層環繞的鍍金花飾增添特別優雅的氛圍

DSC_2692-1.jpg

DSC_2699-1.jpg

DSC_2702-1.jpg

達文西廳(Hall of  Leonardo  Da  Vinci)屋頂精美壁畫

DSC_2703-1.jpg

去羅浮宮一定要看『蒙娜麗莎』,來『冬宮』也一定要看『聖母與聖子(Madonna  Litta)』(下圖),這兩幅畫都是文藝復興三傑之一,李奧納多.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的作品。

羅浮宮內大大的展覽室裡掛著小小一幅『蒙娜麗莎』,外面有壓克力板保護著,整個展覽室內擠滿流動的人潮,大家被推擠著朝向『蒙娜麗莎』移動,旁邊還有每天上班的警衛和扒手諜對諜,我除了要看緊身上的包包以外,還要在人群裡找尋縫隙拍出不會反光的照片,真有夠驚心動魄。

我想『Madonna Litta』應該也是冬宮的鎮館之寶吧?不過這張名畫不是單獨掛在展覽室裡,而是和其他畫作放在一間大展覽室裡面。小小名畫前面也是排著長長的人龍,不過,群眾瘋狂的程度遠遠不及羅浮宮『蒙娜麗莎』的莎迷。只是,參觀遊客的素質卻低落許多。

話說,我們這一團乖乖地排隊等著欣賞名畫,哪曉得排到中間的時候,旁邊沒有排隊的老外就硬要插隊,我們『誓死不從』,我使出洪荒之力用身體想要將她頂開,可是,這個老外不僅沒有知難而退,還是堅持要擠進來,這個女老外不僅塊頭很大,臉皮也比牆壁還厚,我自嘆力不如人,只能和她一起往前排,反正就是一排變成二排,我欣賞名畫的興致也在不快的情緒中消失了。

達文西廳裡還珍藏了另一幅達文西的作品,『聖母子』,達文西存世作品只有十幅,艾米塔吉就擁有兩幅,這十幅名畫包括上次我們在克拉克瓦維爾博物館看到的『報著銀鼠的女子』和羅浮宮的『蒙娜麗莎』。

達文西畫畫不是僅憑想像,而是有科學依據的。當他畫人時會不斷研究人的手舉起時,從鎖骨到肩膀到手會發生哪些變化,肌肉、筋脈會如何牽動。從他畫『聖傑若』的手稿中可以看到,達文西對肌肉的每個角度做了極度精細的描繪,連脊椎的彎度、椎體與椎體間的關係也有密密麻麻的紀錄。

當我們欣賞『聖母與聖子』時,要仔細觀察聖母衣服上的褶紋、聖子腹部的肌肉被聖母抱在手裡牽引的紋路、以及聖子被抱時,他的手、手掌、腿骨和小腳掌的彎度。聖母臉部慈愛和恬靜的神情以及整體光影的表現也值得細細品味。

DSC_2707-1.jpg

『聖母子』(Madonna with a Flower/Madonna  Benois)位於中央偏左的聖母將沒穿衣服的聖嬰抱在懷裡;她一手扶著祂,一手則拿著一朵花。聖嬰右手探出想要拿花,同時伸長另一隻手抓住母親。

聖嬰玩弄花朵這個動作構成了整幅畫的主題,而畫面垂直的中心軸不偏不倚正好通過三隻手交錯的地方,成為全畫的中心點。

達文西畫中的每個細節並不是憑空想像的,拿聖母衣服的褶痕來說吧,達文西曾經為了處理聖母衣服的摺紋,不斷觀察不同布料飄動的樣態。他甚至把布料用石膏水浸濕後,摺疊出某種樣式,待石膏風乾,再就固定的布料觀察光影。

畫中聖母細緻柔美的手,聖嬰大腿和上臂內側的肌肉紋路,精緻藍袍和長裙布料皺褶的光影變化,每個細節都是美的展現。

DSC_2704-2.jpg

DSC_2708-1.jpg

穿堂外的冬天小運河(The Winter Canal)

DSC_2710-1.jpg

DSC_2711-1.jpg

陶器廳(Majolica Room)展出很多陶器藝術品,但人氣最旺的是拉斐爾的二幅作品,只是我不明白,拉斐爾怎麼會和陶器扯上關係?

DSC_2712-1.jpg

拉斐爾和達文西、米開朗基羅並列義大利文藝復興三傑,剛剛達文西的畫作前排了長長人龍,可是,拉斐爾這兩幅畫的生意清淡許多。

拉斐爾廳也有兩樣鎮館之寶,拉斐爾的『聖母與聖子』和『聖家族』。

拉斐爾畫的聖母子恬靜優美,充滿聖潔光輝,據說拉斐爾死前曾經提出要求葬在羅馬的萬神殿,沒想到教皇居然同意了,因為在當時的畫家中,沒有人能夠像他那樣在作品中把聖母的寧靜與聖潔表現得如此完美,因此享有『聖母畫家』的美譽。

『聖母與聖子(Madonna  and  Child/The Conestabile Madonna)』的相框是拉斐爾本人製作,這幅畫描繪著聖母抱著聖子在讀著經書。

DSC_2715-2.jpg

『聖家族(The Holy Family)(Madonna with the beardless Joseph)』是拉斐爾早期的創作,完成於1506年。

DSC_2717-1.jpg

米開朗基羅(Michelangelo) 『縮身體的男孩(Crouching Boy)』(1530~1534),這也是米開朗基羅在冬宮唯一的作品。

男孩可能正在挑腳上的刺,有人說這是一幅尚未完成的作品,可是,也有人持相反的看法。

回顧米開朗基羅23歲雕的『聖殤(PIETA  悲慟)』,聖母的表情安靜、慈祥、內斂,耶穌躺在聖母懷中的身體乾淨、漂亮,整個雕像作了拋光處理。但是當米開朗基羅70歲、80歲、89歲作的『聖殤』,雕像的表情越來越模糊,大刀闊斧的雕法把瑣碎的細節都省略掉,也不再拋光,線條不再乾淨,有人覺得米開朗基羅江郎才盡了,也有人認為,隨著年紀越來越大,米開朗基羅對於藝術的詮釋已經到了另一個境界。

縮身體的男孩』是米開朗基羅55歲以後的作品,男孩身體的線條不再乾淨,有些細節也不見了,這和『聖殤』作品的詮釋方式相同,雕像不再漂亮、乾淨,整座雕像瀰漫著憂鬱和悲哀。米開朗基羅擅長捕捉人體多樣的姿勢,這個捲曲的身體呈現人生最具體的『真實』。

DSC_2720-1.jpg

尼可拉斯一世新增的側翼博物館『New  Hermitage』

DSC_2722-1.jpg

新艾米塔吉的『拉菲爾長廊(Raphael Loggias)』

拉斐爾長廊是凱薩琳二世在1780年代末期委託藝術家 按照梵蒂岡教皇宮殿的畫廊原樣打造。教皇宮殿長廊的壁畫是依照拉斐爾的草圖製作而成。

拉斐爾長廊的拱頂用聖經故事的圖畫來裝飾,牆壁和柱子則是紋飾圖案。這種紋飾圖案的特殊風格在艾米塔吉官方網站上稱之為『西洋穴怪圖像(法語: grotesques)』,是歐洲十五世紀末至十九世紀前半葉室內藝術特有的裝飾風格。

穴怪圖像多以垂直構圖形式呈現,其常見的紋飾主題為人獸或動物與植物的混雜圖像,首見於羅馬近郊尼祿黃金宮。當尼祿黃金宮被發現之時已是埋在地下的神秘洞穴,而宮殿裡各類奇異幻想的圖畫是當時人們前所未見,故以『洞窟』稱此特殊的藝術風格。

拉菲爾及其學生所創作梵蒂岡壁畫的絕妙複製品在拉斐爾長廊重現,讓人再次感受到拉斐爾和諧、圓融、愉快、優美、溫柔的畫風。

DSC_2733-1.jpg

DSC_2725-1.jpg

新艾米塔吉的義大利天窗廳(The  Italian  Skylight Hall)沒有燈光,建築師利用拱頂天窗的自然光讓遊客欣賞牆上的畫作。

DSC_2736-1.jpg

DSC_2737-1.jpg

拱頂四周的裝飾是文藝復興風格

DSC_2739-1.jpg

下圖這一幅是18世紀義大利威尼斯的景觀畫大師卡納萊托(Antonio Canal/Canaletto)的作品『威尼斯迎接法國大使(Reception  of  the  French  Ambassador  in  Venice)』,導遊沒有教我們如何欣賞這幅名畫,卻很另類地帶我們做一個視覺遊戲 。

導遊要我們從畫的右邊往左邊走,這時,右邊的威尼斯總督府佔整個畫面大於1/2。

DSC_2741-1.jpg

我走到畫中間發現,右邊的威尼斯總督府,事實上,略小於畫面的1/2

DSC_2743-1.jpg

我走到畫左邊驚訝地發覺,威尼斯總督府竟然已經縮水成畫面的1/3。

結論是,『眼見為憑』還是要看角度的。

DSC_2744-1.jpg

新艾米塔吉的古代繪畫史藝廊(The Gallery of The  History  of  Ancient  Painting)展出 新古典主義雕塑家  Antonio  Canova  作品。

DSC_2745-1.jpg

Antonio  Canova 『Psyche  Revived by  Cupid's  Kiss』在這個展覽室裡,可是我卻錯過了

84.Canova.Psyche.Revived.By.Cupid.kiss.jpg

(擷取自http://www.lucianomorpurgo.com/)

『優美三女神(The Three  Graces)』

1312022005192262.jpg

(截取自大紀元冬宮博物館 俄皇室珍品寶殿)

優美三女神(左邊第二個)

DSC_2747-1.jpg

 當人類對『巴洛克』極度挑動官能的風格感到厭倦,藝術家開始致力於研究古典,走向考古學家們發掘的廢墟,在現場做研究,丈量建築的比例,了解雕像的黃金分割。許多殘破的古希臘羅馬雕像被收藏研究,成為開明知識分子尋找新時代美學的起點,這時,『新古典主義』美學就誕生了。

『建築』是新古典主義最早覺醒的一環,我們在華沙看到好幾棟代表性的新古典主義建築,它們的特點就是粗柱廊、高臺階和厚山花。

這個博物館內有很多房間帶入柱廊的元素,我們也欣賞到不同柱頭裝飾的展現。

DSC_2748-1.jpg

DSC_2749-1.jpg

新艾米塔吉的主階梯(The  Main  Staircase  of  New  Hermitage)

DSC_2751-1.jpg

新艾米塔吉(New Hermitage)門口用灰色花崗岩雕刻的巨人稱為阿特拉斯(Atlantes,希臘語:Άτλας),是希臘神話的擎天神,因為反抗宙斯失敗而被處罰要用雙肩頂著天。這次到俄波波旅行,看到很多擎天神或者用『頭』或者用『肩膀』頂著建築物,都是來自希臘神話的傳說。

DSC_2753-1.jpg

新艾米塔吉的外觀:10個擎天神努力地扛著屋頂

I4_2m.jpg

(擷取自艾米塔吉官方網站)

『狄奧尼索斯廳(The Dionysus Room)』展示古代雕像,展廳的名字來自創作於公元前四世紀的古希臘酒神狄奧尼索斯雕像,因此又名『酒神廳』。

DSC_2755-1.jpg

DSC_2756-1.jpg

酒神廳特別有名的雕像是『塔夫里卡的維納斯(Taurida Venus)』,公元前2世紀(或3世紀)希臘時代的作品,1.67公尺高,剛洗完澡的女神,右邊架子放的是毛巾或是衣服。

DSC_2759-1.jpg

DSC_2760-1.jpg

DSC_2761-1.jpg

朱比特廳(The Jupiter Hall)也就是宙斯廳,展示古羅馬雕像。

朱比特是羅馬神話中的宇宙神,羅馬統治希臘後將宙斯改名為朱比特,公元前一世紀的朱比特巨型雕塑,也是艾米塔吉館中很有分量的雕塑。朱比特身體是大理石,身上披的衣服是鍍金的金屬,右手拿的是勝利女神像。

DSC_2762-1.jpg

我幾乎拍了每個展示廳的屋頂,有的富麗堂皇,有的樸素淡雅,不同的花樣,不同的做工,真是各有千秋,每個細節都是精雕細琢,令人回味。

朱比特廳的屋頂

DSC_2763-1.jpg

DSC_2765-1.jpg

大花瓶廳(Room  of  The Great  Vase)巨大的科雷瓦高腳花瓶(Kolyvan Vase)是用碧玉雕成的,重19公噸,2.57公尺高,石材切割機花了14年才做好這個花瓶,在新艾米塔吉外牆築成前就已經放在這裡了。現在冬宮的收藏品經常換地方展出,唯一沒動過的就是這個花瓶。

DSC_2767-1.jpg

DSC_2768-1.jpg

DSC_2769-1.jpg

DSC_2770-1.jpg

DSC_2771-1.jpg

過廳裡陳列一塊2000多年前的神話題材深浮雕,裡面有二個天使,11個人,姿態各異,五匹馬擁擠地互相觸碰著,下面還有一隻急著掙脫的鴨子,我驚嘆的是,創作者竟能在一塊長方形石材雕刻出栩栩如生的人間百態,真是曠世巨作。

DSC_2772-1.jpg

古埃及廳

DSC_2774-1.jpg

睡著的阿麗安娜》放在博物館前廳的大理石雕,是十八世紀末仿自古代作品。

DSC_2777-1.jpg

DSC_2780-1.jpg

這次我到冬宮最大的遺憾是,導遊並沒有帶我們繞著冬宮廣場走一圈,讓我們看看冬宮拱門上的雕塑,拍拍新艾米塔吉前面的巨人扛屋,我們只是匆忙地排隊等待進場。

也罷!冬宮的館藏300萬件,每次才展出20%,我們參觀二小時也只是蜻蜓點水,根本沒有細細地欣賞每個展品的精華之處。聖彼得堡有太多值得看卻沒有時間看的東西,下次可以再來坐坐船吹吹海風,順便欣賞這些沙皇時期留下來的珍貴歷史文物。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