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SC_2494-1.jpg

這尖頂實在太高,沒帶廣角鏡,我又已經站在牆角,oops! 竟然把尖頂的天使給切掉了)

『兔子島』在瑞典統治的時候曾被稱為『快樂島』,後來有一次洪水沖毀了島上所有房子,島名改為『惡魔島』,據說後來改名為『兔子島』的原因是從空中鳥瞰,島形像隻兔子,另有一說是,兔子島上原本有很多野兔...。

聖彼得堡的第一座建築彼得保羅要塞於1703年5月27日在兔子島奠基。

Rabbit Island.jpg

最早的時候,屬於瑞典領土的彼得堡只是一片位於芬蘭灣的沼澤地,彼得大帝為了取得出海口,對瑞典發動戰爭,戰勝後開始在這片沼澤區造鎮,為了預防瑞典反擊,他就在兔子島上修建六角星形的堡壘,布局如此嚴謹的要塞卻從未派上用場,因為在竣工前,瑞典軍隊早已被俄軍擊潰。很諷刺的是,軍事要塞後來竟然變成關押政治犯的監獄和駐軍所在地,彼得大帝的兒子,阿列克謝,就是在這裡被自己的老爸拷問、處死。

從空中俯瞰六角星形堡壘,美的像一幅畫。

The_Peter_and_Paul_Fortress-1.jpg

(擷取自+BIO, Domenico Trezzini,   http://xn--e1anemciz.xn--p1ai/domenico-trezzini.php

彼得大帝建城後不久就在彼得保羅要塞蓋了彼得保羅教堂,1704年4月祝聖。隨後在1712年到1733年重新興建聖彼得堡的第一座石砌教堂,即目前的大教堂。大教堂於1919年關閉,1924年改為博物館。它目前仍然是正式的博物館,但是自2000年起已經恢復宗教儀式。

彼得大帝在位時鍾情於歐洲文化,因此特別延請義大利建築師來建築聖彼得堡;當時聖彼得堡的石頭數量不夠用來蓋房子和道路,於是彼得大帝空前絕後地開徵『石頭稅』, 也就是說,每個來聖彼得堡的船隻必須要繳『石頭稅』,大船30塊,小船10塊,每塊不得小於10磅,沒有足夠的石頭就不能進城,這個奇異的稅收制度居然實行了60年之久!

由於打仗需要軍費,國家又籌不出財源,彼得大帝異想天開想出『蓄鬍稅』,他認為,鬍鬚是無用而且是多餘的裝飾,因此想留鬍鬚就得繳稅,雖然保守的貴族和神職人員堅決反對,但彼得大帝很強勢,使得鬍鬚稅得以順利執行。後來分五等級徵收,神職人員免徵稅,總計1705年開始課徵,到1772年停徵,蓄鬍稅竟然也實施67年。

教堂金色的尖頂高達404英尺,頂部是左手扶著十字架,右手高舉的天使,成為聖彼得堡的重要象徵。

DSC_2499-1.jpg

彼得保羅教堂是一座早期的俄羅斯巴洛克式教堂,由Domenico Trezzini所設計,教堂內部可謂金碧輝煌,光彩奪目,加上一排鍍金骨架的水晶吊燈,就好比一個小姐打扮地花枝招展,兩隻手上還戴著好幾串金手鐲,真的是『too   much』。我很懷疑,教徒走進這樣的教堂真的能靜下心來禱告,祈求心靈的平安嗎?

DSC_2502-1.jpg

灰色大理石柱上緣有金色天使被金樹葉圍繞的繁複裝飾,淺綠色弧形屋頂中間有四個拿著不同武器的飛天使分別在四個圓形內,圓弧屋頂最中間也有四個小天使。

從金色尖頂的天使手扶十字架與教堂內的石柱、弧形屋頂、聖像屏上的小天使互相呼應,可以看見建築師的設計巧思。

DSC_2503-1.jpg

聖像壁是東正教獨有的特色,通常在面對教堂大門的整個牆板掛上聖像,將祭壇隱藏於後,教徒從祭壇旁邊側門進入禱告、叩拜。正門平時緊閉,有儀式時才會開啟。聖像壁的聖像排列也有一定的規則,總共五層,最下面一層稱為『君王』:正門右邊是耶穌,左邊是聖母瑪利亞,兩側接著就是諸位聖者先知的畫像。

這個教堂掛的是獨樹一格的聖像屏,完全以巴洛克式風格為主調,聖像不放在牆壁上,而是放在兩端立屏,似與側壇渾然成一體。下圖則是主祭壇前面垂著簾穗的鏤空拱門,下面是圓形門籬加上鐘形涼亭而裝飾繁複的聖像屏。

DSC_2505-1.jpg

DSC_2506-1.jpg

金光閃閃的講道壇的弧狀階梯一直到講道壇的外側是一格又一格的宗教故事畫像,講道壇兩旁各有一個揚臂的先知,華蓋上還坐著三位先知,再以繁複裝飾推砌直至柱頂。

DSC_2508-1.jpg

弧形屋頂中間還是四個小天使。

DSC_2509-1.jpg

大教堂內保存了從彼得大帝到尼古拉二世幾乎所有俄羅斯沙皇和皇后的遺骸,尼古拉二世一家於1998年7月安葬於此。

DSC_2510-1.jpg

DSC_2511-1.jpg

DSC_2512-1.jpg

雖曾叱吒風雲於一世,人生謝幕卻僅剩石棺與標牌。

DSC_2513-1.jpg

彼得保羅教堂出口處有賣精美的俄羅斯風格紀念品

DSC_2514-1.jpg

DSC_2515-2.jpg

我們在彼得保羅教堂前面廣場準備集合時,突然一聲砲聲響起把我嚇了一大跳,原來已經十二點,該去吃飯了。

DSC_2516-1.jpg

彼得保羅要塞裡面有個奇特的彼得大帝的青銅雕像,頭和身體完全不成比例,他的雙手被摸得金亮,看來很多人都在祈求好運吧!

DSC_2518-1.jpg

DSC_2519-1.jpg

遊覽車開往餐廳途中,綠色草坪上停了一架直升機,導遊說,3000盧布搭15分鐘,可以俯瞰整個聖彼得堡。

DSC_2520-1.jpg

為了替格友省3000盧布,我從Youtube找到一段影片,讓我們從不同的角度欣賞美麗的聖彼得堡。

DSC_2521-1.jpg

橋上用壓克力蓋保護的機器是晚上放煙火用的。

DSC_2523-1.jpg

夏宮位於彼得保羅要塞以西(下圖),不過中飯時間到了,先去吃中式料理。餐廳在老遠老遠的地方,遊覽車大概開了45分鐘才抵達,吃完飯後,我們發現餐廳前面水果攤的水果既便宜又新鮮,大家開始大肆採購,後來連領隊小侯也加入採購行列,接著到夏宮又花了大約45分鐘。

map.jpg

夏宮(Peterhof) Grand  Palace側翼。

DSC_2527-1.jpg

DSC_2577-1.jpg

領隊小侯千交代萬交代,進入夏宮只能攜帶A4大小的包包,不能拍照,不能喝水,厚外套必須寄放,還必須穿上紙製鞋套。

六月下旬的聖彼得堡還有點冷,我只穿了一件薄外套,因為不想讓自己的衣服跟別人的衣服掛在一起增加傳染的風險,於是我就穿在身上,入口處也沒有檢查,心中正暗自竊喜。但不到10分鐘,我開始深深後悔....怎麼這麼熱啊?完全沒空調,沒開窗,這是要叫人怎麼活?我開始脫外套,長袖,只剩短袖才稍微好過些。

因為怕突然下雨,我還帶了一把小雨傘,總計我身上披披掛掛了...一件薄外套、一件長袖、一把雨傘、一頂帽子、一個霹靂包、一支單眼相機和一個相機包,就好像在逃難,把所有家當都掛在身上了,說有多狼狽就有多狼狽

不經一事,不長一智。人家規定進宮不可穿厚外套,不是擔心你的外套打破了寶貴的乾隆彼得花瓶,而是怕把你給熱昏  了。

夏宮裡面,讓我突然想起小時候看的布袋戲操偶人黃俊雄常說的:『金光閃閃,瑞氣千條』差可比擬,典型的巴洛克風格,只是規定不能拍照,所以,格友們只能憑想像囉!

不管是從上花園或是下花園看夏宮,都會覺得夏宮宏偉壯觀,事實上,從空中鳥瞰就知道,這是一棟狹窄而長的宮殿,加上兩翼,總共只有30個房間。

每個房間的門都用透明壓克力板保護著,金光閃閃的裝飾其實是高級木材外面再包上金箔。每間展示廳門口一定有個面無表情的俄國婦人虎視眈眈地監視著每個遊客。

Chesma Hall是一間放置12幅Chesma 戰役大型油畫的大廳,由德國藝術家 Jacob  Philipp Hackert所創作。

The  East  and  West  Chinese Cabinets展示1766~1769年從東方進口的裝飾藝術。展示廳的牆上是由俄國工匠模仿東方圖案製作而成。

Picture  Room在夏宮的正中間,牆上幾乎被一系列的368幅圖畫所覆蓋。這些圖畫大部分是不同打扮的婦女,其中很多幅畫畫的是同一個模特兒。1764年從義大利藝術家 P. Rotari 的遺孀處購得。

Grand  Palace  正面,大門前有排隊人潮,這算是小case。

DSC_2575-1.jpg

彼得大帝第一次提到夏宮(Peterhof)的地點是在他1705年的日記上面,那時正是大北方戰爭,他想要找個能夠隨時視察柯特林島(Kronstadt )的地方,然後他找到柯特林島東南方的彼得宮城。1714年,他為了能住在靠近海岸線的地方,根據自己畫的草圖蓋了一棟『Monplaisir(my pleasure)』宮殿,這就是彼得大帝的夏宮(summer palace),他可以坐船經由柯特林島的港口來去歐洲。因此夏宮的牆壁上懸掛數以百計彼得大帝從歐洲帶回的油畫。

不久,彼得大帝開始擴建宮廷計畫,他打算模仿法國凡爾賽宮蓋一座向內陸延伸的大型皇宮城堡花園,因此,夏宮有『俄羅斯的凡爾賽宮』的美譽。

皇宮花園原先是由法國建築師Jean-Baptiste Le  Blond設計,彼得大帝之後的每一個沙皇都再次增加小宮殿、亭子等附屬建築和花園,但絕大部分的夏宮是在1725年彼得大帝在位時完成。

DSC_2576-1.jpg

聖彼得堡的景點讓人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

聖彼得堡像威尼斯,喀山教堂類似聖彼得大教堂,夏宮神似凡爾賽宮,我不知自己到底是身在義大利、法國還是俄國,真有點精神錯亂。

夏宮前面的『上花園』(upper garden)比起『下花園』(lower garden)的規模小得多,它曾經是『廚房花園』,種植蔬菜、蒔蘿、香菜和其他草本植物。18世紀中葉,上花園的蔬菜和池塘就被修剪整齊,排列成行的樹木、裝飾華麗的噴泉和夏屋所取代成為正式花園了。  

image4a.jpg

(上圖擷取自www.airpano.com)

360度俯瞰參孫噴泉

Courtesy of www.AirPano.com

彼得大帝喜歡坐船,因此在參孫噴泉前面開闢一條運河直通芬蘭灣,他就可以隨時搭船前往柯特林島,然後轉往歐洲。

參孫噴泉.jpg

運河盡頭就是芬蘭灣。

DSC_2558-1.jpg

當我走下臺階往下花園前進時,旁邊噴泉的水花就飛濺過來,我的相機馬上淋濕了,真是慘痛的經驗。

DSC_2540-1.jpg

DSC_2545.JPG

夏宮是從地勢較高的內陸延展到地勢較低的芬蘭灣岸邊,所以,花園才會有上花園和下花園之分。大型噴泉的中間有個二層的人造洞穴,現在是個博物館,展示這些噴泉的歷史。總共有64個噴泉,噴泉的水先流進半圓形的水池裡,然後流進運河。

1930年代,參孫噴泉(Samson Fountain)就放在這個半圓形的池子裡,參孫在神話中是個大力士,他站在池中正在撕開獅子的上、下顎,代表俄國(參孫)在大北方戰爭打敗瑞典(瑞典的國徽是兩頭獅子),而大北方戰役其中一次大勝利發生在『聖參孫節』那天,噴泉這樣設計是一種雙重象徵。

大型的階梯噴泉和參孫噴泉

DSC_2548-1.jpg

一定有人很好奇,噴泉是如何運作的?

下花園所有噴泉的運作完全沒有用到幫浦(pumps),可能是夏宮最偉大的技術成就。階梯噴泉的水來自上花園用水庫儲藏的天然泉水,因為上、下花園地勢的不同而有水壓,因此上花園的水流到下花園變成噴泉,參孫噴泉的水則來自大約4公里長的特殊水道,水來自高海拔的源頭。

下花園(Grand Palace 左邊)是按照17世紀正式法國庭園的樣式設計的,有些樹因為過於茂盛,最近幾年,負責維護的人員已經開始修剪以恢復原先模樣。

image1a.jpg

(上圖擷取自www.airpano.com)

有趣的是,有些噴泉當時設計的目的就是要戲弄遊客。只要遊客接近,噴泉就會開始噴水來淋濕遊客。還有一個噴泉偽裝成雨傘的模樣,下面有一個繞著傘柄的環形椅子,只要遊客坐在椅子上,水就從傘緣噴出來。

 

DSC_2550-1.jpg

DSC_2552-1.jpg

DSC_2554-1.jpg

DSC_2556-1.jpg

宮殿外面有穿著中古世紀衣服的人走來走去,如果要和他們合照是要付費的。

DSC_2564-1.jpg

DSC_2531-1.jpg

DSC_2562-1.jpg

DSC_2566-1.jpg

Grand  Palace面向下花園的大門前面也是大排人龍,等著進去參觀。

DSC_2565-1.jpg

在我們等待集合的時候,我看到一位團友的腳扭到了,正痛苦地坐在階梯上休息。上車後,領隊小侯和其他熱心團友提供身上的錦妙藥,她回到旅館後也馬上進行冰敷動作,隔天一早我看到她已經完全恢復正常了,真是謝天謝地。

我問她,到底是哪種藥醫好的?她說,她每種藥都試,所以,也不知道是哪種藥治好的。我們這個長青團雖然平時吃飯、拍照時搶位子,團友需要幫助時,還是有很多人伸出援手,難怪有人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

今天的晚餐就在夏宮附近一間有如小型宮殿的餐廳用餐,只是,我忘了拍餐廳....殘淚

我們坐在包廂裡面,總共三桌,每一桌旁邊有個浴室/洗手間,小侯一直叮嚀要吃快一點,因為待會有六個團員要去看芭蕾舞表演,只是,我們這一桌的菜最慢才上,等到最後一道甜點端上來時,我只吃了一口,小侯就說要上車了。真是夠了!

DSC_2579-1.jpg

DSC_2580-1.jpg

DSC_2581-2.jpg

DSC_2583-2.jpg

主菜是烤肉串

DSC_2584-2.jpg

DSC_2585-2.jpg

回到旅館的路上,看到一輛烤漆烤得很騷包的Toyota跑車開到遊覽車旁邊,我問團友,台灣的車子也能這樣烤漆嗎?他說,重新烤漆更改顏色是要到監理所辦理變更的,所以,比較少人這樣做。說的也是,如果每輛車子都能隨便更改顏色不用登記,有人犯案怎麼追查呢?

DSC_2587-1.jpg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