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政府開放新銀行籌設時,我剛好在美國完成碩士學業,我親戚在企業界早有成就,預備借此機會跨足金融業,需要很多的金融人才,我於是放棄在美國落地生根的念頭,回國參與這項史無前例的金融盛事。

由於當時有15家新銀行進行角逐名額有限的銀行執照〈據說是五家上榜〉,大家無不卯足全力,焚膏繼晷,希望能名列前茅拿到執照。沒想到,最後公布名單的結果竟是15家全都上榜,雖然是皆大歡喜,卻也同時種下未來鉅額呆帳的禍根。

所謂創業維艱,真的是一點都不假,我參與整個銀行從無到有的過程,尤其了解其中的艱辛,當銀行剛開張的時候,所有營業單位進行掃街的促銷行為,一步一腳印,慢慢建立起客戶群。由於僧多粥少,15家新銀行無不使出渾身解數,爭取優質客戶,惡性競爭的結果,導致毛利率下降,有些銀行遂將目標轉向中小企業,放款標準漸漸放鬆。1997年適值國民黨執政,爆發亞洲金融風暴,台灣逃過一劫,次年爆發本土性金融風暴,國內多家企業陷入營運困境,致使金融機構呆帳激增,遂有2001年一次金改,
打消呆帳上兆元同年成立金融重建基金,編列一千四百億元的預算以處理問題金融機構。

有些銀行由於企業金融人才不足,加上國外現金卡業務蓬勃發展,轉而發展現金卡業務。現金卡促銷目標鎖定信用較差的借款人,這種借款人無法在銀行申請到消費者貸款,也無力支付地下錢莊的高利貸,在金融市場上佔頗大的一個區塊。銀行也不是省油的燈,高風險高獲利,銀行收取高額利率,而這個利率當然比地下錢莊的利率低廉許多。這個業務剛開始盛行時,借款人趨之若鶩,由於銀行收益不斷攀高,而多數借款人尚未有違約情事,這個獲益豐厚的表象,引起其他新銀行競相投入,我服務的銀行亦是如此。

當時,由於業務壓力,總行一邊開發現金卡系統,一邊進行業務推廣作業,我看到申請現金卡的客人多半來自社會較低層,而放款審查程序相當寬鬆,甚至有學生也來申請,我不禁爲這個業務感到憂心,如果以後借款人無法償還,會對銀行、社會以及借款人產生多大的影響呢?

果然,現金卡風靡的時間不到幾年,始作俑者XX銀行開始產生鉅額呆帳,其他銀行的獲利也大受影響,更衍生後續無盡的社會問題,遂有立委爲卡債族請命,希望立法爲卡奴開闢一條重生之路。

現金卡業務已走到盡頭,有些銀行遂轉而經營財富管理區塊,以增加手續費收入。當時適值美國房地產價格飆漲,五大投資銀行包裝絢麗的證券化衍生性商品行銷全球,國內銀行為了衝刺業績,加上重利的誘惑下,引進了高風險的金融商品 --- 連動債 ,行銷給逐利的投資人,當金融海嘯來襲,很多投資人的資產一夕間化為烏有,被迫面對無退休金的未來。

這環環相扣的情節,其癥結在於當初國民黨政府開放15家新銀行的設立〈後來又開放一家,共16家〉。如果沒有過多的銀行角逐有限的個人與企業放款業務,也不會產生惡性競爭,造成鉅額呆帳,衍生後續二次金融改革,金融版圖重組,國家舉債,以及諸多的社會問題。所以,錯誤的政策真的比貪污更可怕。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