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李昭道 明皇幸蜀圖

政治持續紛擾,國內外經濟情勢不佳,
總覺得心靈深處少了一樣東西,一樣可以讓我在詭譎多變的氛圍當中,暫時跳脫壓力,重享心靈寧靜的東西,藝術一直是我心所嚮往的領域,苦於懵懂無知、不得其門而入,直到有機會聽到蔣勳在台北藝術大學主講的「中國藝術欣賞」有聲書,方才真正進入中國藝術的殿堂。

一般販夫走卒到故宮博物院參觀,首先在博物院外照相,留下到此一遊的紀錄,接下來,買票進場,隨著參觀的人潮對著藝術品指指點點,適時發出一、二聲驚嘆聲,過了約二十分鐘,告訴自己「好累」,開始向服務人員詢問「豬肉」、「白菜」在那,欣賞過這兩件藝術品後,訂下十年之約,就可以準備打道回府,可是,有誰知道故宮之美在那?為什麼又有那麼多老外不遠千里而來?


 


故宮文物中,商朝青銅盛酒器、食器、盛水器等等為何大都以動物圖案作為裝飾?


 


中國藝術開始於遠古時代、現代人以身而為人為榮,有人作出令人不齒的事,我們會指責其為「畜牲」或「衣冠禽獸」,但在遠古時代,古人反而以被稱為動物為榮。「圖騰」(TOTOM)係原始社會用刻畫的動物或植物作為區別種族或氏族血統的標識,並尊為神聖而崇拜之,被崇拜的對象或符號稱為圖騰。蛇與鳥為中國兩大代表性的動物象徵,古人因其威猛、動作迅速而尊崇它們。至今,台灣的排灣族仍以蛇為其祖先圖騰;兄弟象隊、美國公牛隊等等皆是以動物作為其精神象徵。當然,隨著文明的演進,人們不再認為蛇和鳥為值得尊崇的動物,改以龍、鳳為祖先圖騰,因為龍、鳳自古以來即是代表吉祥的動物,古代龍、鳳是皇帝、皇后的象徵,李建復一首家喻戶曉的歌「龍的傳人」也是將我們比喻為龍的後代子孫,現代父母無不希望子女將來成龍、成鳳,以上種種例子皆可顯示人們對圖騰的尊崇。


 


常見的山水畫沒有色彩僅是以水墨的濃淡,展現山的紋理和遠近,人物小小的,是畫家擅畫山水不擅畫人抑或有其他原因?


 


山水畫的起源可溯自魏晉南北朝,唐朝已獨立為主題,宋代以後山水畫方為主流。最早的山水是「青綠山水」或「金碧山水」,所謂青綠,即石青、石綠,青綠山水之代表作為李昭道「明皇幸蜀圖」。「明皇幸蜀圖」為故事畫,明皇即唐玄宗,行開元之治,國泰民安,天寶年間因迷戀楊貴妃,廢弛政務,「從此君王不早朝」,引發安史之亂,安史亂兵兵臨潼關,京城告急,明皇攜楊貴妃及侍從倉皇出逃四川避難,所謂「幸」即皇帝到一個地方,此地有幸,又稱臨幸。「明皇幸蜀圖」中,楊玉環已在馬嵬坡被賜死,白居易長恨歌有云「君王掩面救不得」,明皇看盡繁華而今落難,開始反省生命的本質,與後來水墨畫形成主流有很大關聯,「明皇幸蜀圖」中,人物小小的走在山水中,稱之為「點景人物」,因為山水畫的主題是山水,山水看人很渺小,人在山水中只是卑微的存在。唐朝經安史之亂後,畫家認為歌頌人已沒有意義,也不再崇尚繁華,唐朝山水畫之主題遂慢慢由華麗的青綠山水轉變為水墨山水。王維字摩詰,是唐代的大詩人,也是畫家,蘇東坡稱讚他說「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王維以潑墨淡渲之法畫山水,被尊稱為水墨畫鼻祖。水墨代表文人樸素的心境,色彩從山水畫拿掉,在中國藝術史上是一個驚人的成就。


 


如何欣賞山水畫?


 



宋李唐 萬壑松風圖



山石因質地不同,所表現之紋理也不相同,中國山水畫家累積多年的經驗,將山石的畫法逐漸發展為各種皴法,所謂「皴」是指人皮膚受凍傷後,在皮膚上產生的裂痕,皴法主要有以下四種:(1)雨點皴法,北宋范寬以雨點皴法表現北方黃土高原的景緻,畫時以逆筆中鋒畫出垂直的短線,密如雨點,如范寬的「谿山行旅圖」(2)小斧劈皴法,係以毛筆側鋒去刷,落筆頭重尾輕,岩石體積有塊面的感覺,質感硬,如李唐「萬壑松風」(3)大斧劈皴法,夏圭的「谿山清遠圖」,用筆時將筆側如斧之砍劈,形狀是平頭尖尾,下筆重而收筆快,(4)披麻皴法,表現江南的土質山丘,巨然「秋山問道」即是,用筆以中鋒為主,線條較柔。






宋范寬 谿山行旅圖

 


范寬又稱范中立,其山水畫有中峰鼎立的感覺,似西方畫的黃金分割,山水畫重佈局,近、遠景間以煙霧留白,遠景拉到中景來畫,使山水畫氣勢宏偉,想像山水畫的遠、近景若各佔1/2,會有縮頭縮腦的感覺,便無法「遠觀其勢,近觀其質」。





五代巨然 秋山問道

 


為什麼山水畫「留白」呢?


 


南宋四大家中,馬遠和夏圭的山水畫頗具特色,放棄北宋畫家的「全景山水」的構圖,馬遠的畫只畫優美大自然的一角山水,別名「馬一角」,夏圭喜好將大地優美的半邊來入畫,又稱夏半邊,並稱「馬夏」,後人稱讚南宋畫家「敢於不畫」。因為留白,畫作有實與虛的部分,虛的部分即是留白所產生的空靈效果,白居易有詩「此時無聲勝有聲」即可道出此種境界,留白不是不畫,事實上,留白比繪畫更難,因為留白需懂得如何佈局,讓觀賞者有想像的空間。繪畫留白的部分起初是由皇帝或皇后在其上題詩,有賞識的意味,後來畫家在自己畫作留白處題詩,元朝趙孟頫是史上第一個在自己畫作上題詩的畫家,留白在中國繪畫史上是很大的成就。






南宋馬遠 踏歌圖


南宋夏圭 臨流賦琴圖

 


故宮珍藏的繪畫中有以手卷型態展示,手卷繪畫與一般繪畫有何不同呢?


 


其實中國繪畫中手卷的構圖方式為西方所無,畫家設計手卷的原意係觀賞之人可將之置於手中把玩,手卷係由右向左佈局,當觀賞者右手在捲,代表時間的過去,左手在放,代表時間的未來,就構圖學而言,手卷呈現直線前進和圓形徘徊的特性,有情節的鋪陳較像電影。較有名的作品有唐代張萱「搗練圖」,「搗練圖」為高28公分之小手卷,描寫婦女將生絲搗成熟絲的過程,屬於工筆重彩,即畫家工整地將線條勾出再塗上很重的色彩(如石青、石綠加膠)。手卷一打開有一個背對我們的人物,具有高度的神秘性,文學上我們稱之為「懸疑」,藉著第二、三個人物的出現,我們慢慢了解整個劇情,包括搗練、絡線、燙平,屬於三段式的敘事過程。唐代仕女造型的特點是肥碩豐腴的體型、曲眉、豐富精采的服飾和頭飾。除此以外,我們由人物衣服的質料可看出其身分,由衣服上裝飾的番蓮花圖案了解唐代畫風受外來文化影響的程度。






唐張萱 搗練圖

 


女性人物畫為何傳世較少?


 


唐代因年代久遠畫作保存不易,現在所發現的唐代繪畫多為後人臨摩之作,少有真品。但我們追求的是對中國美術發展脈絡的了解,不介入考證的成分,所以,後人臨摹之作也兼具參考價值。唐代周昉「揮扇仕女圖」屬於中國繪畫特有的長卷型態,畫作描述宮廷生活百無聊賴、慵懶的感覺,首先宮女拿著大大的團扇帶出夏天的主題,畫作隔一段間隔,另有一宮女想彈琴,小宮女幫忙把琴外的套子拉出來,有一繡花女子停止繡花正在出神,旁邊小女孩則在打瞌睡,另有一宮女對著鏡子嬌弱的整理雲鬢,表露出其對消逝美貌的自憐與哀傷,與李商隱的詩「曉鏡但愁雲鬢改」相互輝映,畫作強烈顯示夏天慵懶、煩悶的感覺,畫中情節彼此之間並不相關,但我們如果仔細觀察,發現畫中人物的心理層面被獨立出來,感受到畫中女子無休止的等待帝王的臨幸,年華老去,心中呈現的空虛和寂寞。傳統中國社會屬於男性體系權力架構,基本上排斥女性圖像的討論,女性人物畫在美學上頗受冷落,故宮也少見收藏,其實,每一女性人物畫除了外表形象的寫實涵義外,如果用心體會,我們能感受到專屬於那個時代女性特有的心理層面,下一世代應對這類圖像付出多一點的關心和探討。








唐周昉 揮扇仕女圖

 


宋朝與宋徽宗在中國藝術史上的地位


 


宋緊隨大唐盛世之後,後人常以「積弱不振」形容宋朝,但單從開疆拓土、政治強權來詮釋文化特質並不完全正確,在繪畫的風格上,唐朝顯現飽滿的生命力、向外征服的特色,宋朝的繪畫不再畫人而以山水為其主題,也不再使用顏色,顯示一個文化成熟到一定程度以後,繪畫主題不再是對外征服,描述表象的繁華,轉而向內自省,造就宋代在中國藝術史上的高峰時期。   


 


宋徽宗趙佶在中國歷史上被稱為亡國之君,但在藝術史上有不可磨滅的地位,宋徽宗在「臘梅山禽圖」中所題「山禽矜逸態、梅粉弄輕柔;已有丹青約,千秋指白頭」隱隱道出,如果生命能由自己選擇,他寧願當藝術家而不願在朝為君。宋徽宗十八歲登基以後,對繪畫的提倡不遺餘力,在翰林院設立「藝術圖書科」,自己擔任所長,改變過去以寫真取仕的考試方式,而是以詩為題測試考生創造力,譬如「看花歸去馬蹄香」、「野渡無人舟自航」、「深山何處鐘」等詩引導考生發現人生的價值。宋徽宗用制度帶領畫家尋找自我,造就北宋、南宋成為中國繪畫史的顛峰時期,對中國的繪畫影響極為深遠。




宋徽宗不僅一生致力於藝術的推廣,他本身也是一位優秀的書法家和畫家,獨創「瘦金體」,字體透露傲氣和帝王的氣質,文人寫字講究藏鋒(隱藏鋒芒),所以文人常把字寫的圓圓的,但瘦金體是露鋒(鋒芒外露),字體隱然呈現感人線條的力量,秀氣、瀟灑、自由的味道為其他中國書法家所無,由元朝金章宗模仿其瘦金體可知其字體受後人歡迎的程度。宋徽宗擅花鳥畫如「瑞鶴圖」、「芙蓉錦雞圖」用筆精細、色彩動人,較一般畫家的藝術成就更高,所以,後人評斷一個君王的賢能或昏庸,到底應從政績或其他角度來切入,實有很大的討論空間。




宋徽宗 山禽臘梅圖


 


中國藝術史在世界藝術史上佔有一席重要的地位,隨著大陸遺址陸續出土,我們對先人的文化、藝術成就有更深的認識,上文有關中國藝術的介紹尚屬皮毛,不足登大雅之堂,希望有相同嗜好的朋友們,日後能在其休閒生活中增加另一個選擇,畢竟,故宮典藏許多中國珍貴的歷史文物,我們不必跋山涉水,遠渡重洋即能一覽世界藝術極品,這樣的機會如何能不珍惜?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