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天氣晴。

領隊在台灣一再叮嚀爬長城這一天天氣會很冷,一定要穿防風保暖外套。一早把我的狗鐵式穿起來,因為下午就要去爬長城了。

北京一天的溫差真的很大,這幾天早上一早起來到外面拍照時,溫度都在十度以下,可是每天太陽都會出來露臉,所以溫度漸漸上升,中午的溫度通常都已上升到10度以上,由於北京溼度低,所以感覺上好像是台北10幾度,並不是太冷。

沒想到今天的太陽特別大,溫度也有10幾度,所以,冷不冷真的是靠運氣。去年去紐西蘭時,幾乎每天的天氣都很好,
真是老天爺特別眷顧

一早就要去拜訪明十三陵,
由於時間有限,我們那天僅參觀「定陵」。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昌平縣天壽山下,明朝有十六位皇帝,但是明朝皇帝陵墓只有明十三陵和明孝陵。明代遷都北京後,自成祖朱棣起,至末帝思宗朱由檢止,共十四帝,除明太祖朱元璋葬於南京孝陵,惠帝朱允炆因靖難之變失蹤,及景帝朱祁鈺因故別葬金山外,其他皇帝均葬於此。

明十三陵開放參觀的有長陵、定陵和昭陵,其他的陵墓因規模較小,仍安然無恙。所以,明朝皇帝為了防盜墓者,將陵墓蓋得連一隻蟲子也爬不進去。可是千算萬算卻沒算到幾百年後的考古學家會挖掘他們的陵墓並且公諸於世。每天有好幾千人在地下宮殿遊覽,讓這些帝后死後不得安寧,如果明神宗地下有知的話,一定會從墳墓裡跳起來的。

定陵位於大峪山東麓,是神宗朱翊鈞以及孝端王皇后、孝靖王皇后的合葬陵寢。明神宗朱翊鈞,10歲登基,年號萬歷,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一位皇帝。定陵始建於萬歷十二年(1584年)十一月初六,也就是神宗22歲就開始蓋陵寢,萬歷十八年竣工,歷時6年,耗銀800萬兩,佔地18公頃。

1955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決定發掘明長陵。為慎重起見首先選擇定陵於1956年5月進行試掘。經過一年多的勘察分析研究,終於在寶城前部地下27米處找到了地下宮殿的入口──“金剛牆” 門,由此打開了定陵地宮的神秘之門。這是建國後首次大規模發掘的一座皇陵。

從定陵挖掘出來的文物已經移往他處,皇帝、皇后的骸骨在文革期間也已經被紅衛兵燒毀,剩下的定陵只剩下宏偉的地下宮殿建築和一些複製品。不過既然來到北京,還是需要到皇陵看看這些當皇帝的,到底如何經營他在另一個世界的日子。

「風雪定陵」一書詳細描述定陵開挖的前後經過,並穿插宋神宗、皇后和最寵愛妃子間的愛恨情仇,有興趣的格友可以參考看看。

離開北京時所攝



定陵外的城牆



過去這幾天遊覽過的古蹟前面常看到下面這種沒有樹葉的植物,光禿禿的,很淒涼、蕭索的感覺。導遊說這是「龍爪槐」,它也是會長葉的。



這是我看到最富有詩意的警告牌子



定陵是從右上角的隧道門開始挖的,據說當時的考古人員挖掘了好多地方皆不得其門而入,後來因為城牆外側砌磚有局部脫落才被發現。



進入地下宮殿之前,先在門口經過安檢,然後走下九層的樓梯。好不容易到達底層,陰森森的感覺立時湧上心頭。

明十三陵歷史悠久,在我國歷代王陵建筑中保存得比較完整,有很高的歷史和文物價值。每年有數百萬中外遊客參觀遊覽, 整個陵域面積達120多平方公裡。明成祖墓──長陵位居其中,其餘12座陵墓分列左右。整體布局莊嚴和諧,帝位分明。

參觀陵墓不是一件吉利的事,可是,因為陵墓已經開放多年,而且參觀的遊客摩肩擦踵,如果真有什麼第三世界的 xx,我想也早已不勝其擾、另覓處所了。

地下宮殿採取「前朝後寢」的擺放格式,首先我們走到放置皇帝和兩位皇后棺木的後殿,現在已經空無一物,
原來的棺槨早已被當時的警衛人員丟到山溝,但仍用鐵欄杆圍起來,遊客走過時都會投零錢,我想應該是祈求平安吧。

接著我們走到皇帝、皇后上朝的地方:漢白玉石雕刻而成的椅子旁邊,上面寫著「萬曆帝寶座」,然後就是皇后的寶座,顯然神宗死後也不得清閒。

這時參觀的人潮一波一波的湧進來,根本沒辦法拍到空無一人的地下宮殿照片



金剛門〈下圖〉是地下宮殿的大門,考古人員就是從這裡打開地下宮殿的。
至於如何打開石頭門呢?

根據「風雪定陵」一書,當初考古人員要打開金剛門,必須先推開頂門石條,但又不能讓它完全傾倒摔壞,這就必須使用一種特製的工具:「拐釘」,顧名思義,一定是個帶彎的東西。其中一位考古人員找來一根小手指粗的鋼筋,把頂端彎成半個口字形,像一個缺了半邊的無底勺子,因此打開金剛門,解開地下宮殿之謎。

我們剛剛走下九樓的樓梯,可是當我們離開金剛門步出地下宮殿時,卻沒有爬樓梯,顯然是地勢使然。



到陵墓參觀是有忌諱的,領隊說如果從大門進去,就要記得從大門出來,不然就會被留在那裡。而且離開時,要在地板上踏一踏,喊一句:「我回來了」,真是好詭異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