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8日一早下著毛毛細雨,今天是我們要向布拉格道別的日子。Don't cry for me Prague

大家都在慶幸還好是今天下雨而不是昨天,要不然整天拿傘、扛著沈重的相機遊覽布拉格可不是鬧著玩的。

離開布拉格沒多久,天氣漸漸轉晴,布拉格離我們一早要去參觀的景點:庫特納赫拉(Kutna Hora)的人骨教堂(Ossuary)約1小時20分鐘。













人骨教堂本來是一座修道院,13世紀因為此地發現銀礦導致人口大量移入,使得庫特納赫拉的人口大增。當時有一位修道院院長到耶路撒冷取回一把聖地的土撒在教堂周圍的墓園中,這使得這座修道院不僅在波西米亞開始有名,即便中歐都知道這所修道院,很多有錢人都爭相要下葬在此。

14世紀的黑死病造成當時歐洲相當多人死亡,大約有30,000人被埋葬於此, 15世紀的戰爭也有為數不少的人往生,在這段時空背景下,教堂的周圍因此佈滿遺骸。

在西元1511年時,有位半瞎的修道士開始整理墓園,把外露的骨頭統統搬進教堂裡面。1703到1710年之間,一位義大利裔的建築師,開始整建工作, 將外觀原為哥德式建築的教堂,內部改裝為巴洛克式,並運用堆積如山的骨頭,裝飾教堂內部,包括尖塔、皇冠、燭臺等等。1870年間,一位受雇於 Schwarzenberg 家族的木刻師傅,Rint,開始將人骨排列成各種圖案,其中包括Schwarzenberg的家徽與Rint自己的簽名。

進不進入人骨教堂在我的心裡曾有一番掙扎。記得四月到北京的定陵,我老哥告訴我從大門進去就要從大門出來,而且嘴裡還要念著「我回來了」,後來總算全身而退
這次沒有我老哥在旁出餿主意,也不知道口訣怎麼念?旁邊又沒有榕樹的葉子可以摘下來避邪真是傷腦筋萬一,我是說萬一,一不小心在這番邦留下來可怎麼辦

後來我又想我的八字夠重,一生行事也算光明磊落,應該沒有和另一個世界的朋友們結下樑子,因此最後還是決定下去看看人骨教堂。為什麼說是「下去」?因為人骨教堂展覽的地方是在地下室,一踏進去教堂就有一股陰森森的感覺,工匠將人骨裝飾的像是花圈一般,看起來一點也不驚悚,可我自己心裡有鬼,還是覺得毛毛的。

我拍了幾張很棒的照片,可是這些東東畢竟是犯忌諱的事,而且,遺骸的主人並不是自願以這樣的方式呈現在世人面前,因此,我決定將這些影像永遠封存起來!在這裡我要向那些遺骸的主人致上最崇高的敬意,希望他們能永遠安息

人骨教堂外觀



接著我們要去拜訪聖芭芭拉教堂,聖芭芭拉教堂也是在庫特納赫拉,離人骨教堂不遠,下圖是路上的一間民宅,因為它有一個像太陽光芒的鐵門,線條非常美麗,讓我忍不住把它拍下來。



下圖便是聖芭芭拉教堂。以下四張圖是我在等待小華講解哥德式教堂的結構時,對同一間教堂拍出不一樣的構圖。

第一張帶一點前景,是一張比較大眾化的構圖;



第二張前景帶得更多,我希望營造這座教堂在樹林裡,有一點超凡脫俗的意境;



第三張我將焦點對準在樹葉上,放大光圈,讓整座教堂模糊,這間教堂看起來是不是有一點空靈的感覺呢!?



第四張我試著將教堂的尖塔作為這張照片的主題,尖塔旁的藍天白雲襯托出這座教堂高聳入雲,有如人世間虛擬的天堂。



當我拍完照後,看到領隊小華還在努力地讓團員們了解哥德式教堂。雖然她的口才不是頂好,可是我覺得:She did a great job。

當我忙著拍教堂的當兒,偶而回頭看她在講課,那時我才知道,原來她找了團裡兩位帥哥在示範哥德式教堂的結構。她要兩位帥哥把手舉起來,互相搭在身上,當做尖拱、飛扶壁等等,順便講解力學的道理,這可是隨手拈來、不需道具且蠻有創意的一堂課。我到歐洲好幾趟,可從沒聽過導遊這樣生動的講解,真是要給她鼓鼓掌

我必須說,小華真的很努力地想把她的工作做好。有一天我聽到一位團員不好意思地問她說,是不是可以請她把剛剛說的再講一次,我聽到小華和顏悅色地說,就是講一百遍也沒問題。 每次她在車上總是不厭其煩地再三說明,有時連我都要受不了了,我知道她是怕有些人一時恍神,可能會沒聽到。如果換做是我,同一件事情重複說三次一定翻臉...

有一天我又聽到小華說,如果有人忘了帶轉接插座可以向她借。奧地利和捷克的插座和台灣的不一樣,是一種圓頭的插座,如果有人沒帶轉接插座,那代誌就大條了,沒想到小華還幫我們帶了幾個,真是好貼心!

聖芭芭拉教堂外面的飛扶壁,特別給它來個特寫,像不像鷹架呢?



聖芭芭拉教堂位於庫特納赫拉,而庫特納赫拉是一座中世紀的古城,在1995年已經被聯合國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從聖芭芭拉教堂一角望出去,即可看到美麗的古老城鎮(下圖)。




上次到聖維特教堂已經了解哥德式教堂的內部結構,所以這次我就沒有進入聖芭芭拉教堂參觀了。

有雲彩籠罩的聖芭芭拉教堂更顯得教堂的崇高!



教堂外面
雕刻地美侖美奐的飛扶壁



ㄟ 我喜歡的線條和顏色又出現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a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